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在高雄市這片土地上,生活著超過14萬名身心障礙者。然而,令人驚訝的是,全市僅有五家醫院設置了友善身障自助繳費機,這個比例不足1%。這使得許多輪椅族在繳費時面臨高度的限制,無法輕鬆使用這些設備。除了民代呼籲高雄市政府應該撥款廣設身障繳費機之外,更應將這項措施納入醫療院所的督導考核,設立一定比例覆蓋率的具體目標管理,以提升身障者就醫的便利性與友善度。

然而,這些專為身障者設置的繳費機不僅數量稀少,甚至在長庚、義大、榮總等知名醫學中心也未見設置,面對這樣的景象,無疑讓人感到憂心,畢竟,表面上看,問題是出在於身障繳費機的設置數量不足,但是,深入思考的話,反映出來的卻是公民社會對於身障者醫療平權的關注程度,以及對其權益保障的闕如缺乏,更別去提及對於身障者需求有所忽視的那種社會微歧視,這讓我們不禁思考,如何設計一個有效的供需媒合與服務管理機制,並從身障者自身視角的參與式設計出發,重新審視這一切,藉此復歸於應有的文明化內涵。冀此,在這裡的考察思辨揭示了公共政策思維對於障者醫療平權的嚴重匱乏,對於已然是社會中重要群體的身障者來說,他們或她們的特定、特殊或特別需求,理當是要得到更多的重視,因此,僅僅只是增加繳費機數量是不夠的,更需要從政策設計到執行層面來推動全面的改造變革。

誠然,除了設置比率的嚴重不足外,機台數量足夠與否的背後,亦包括著有無之可及性(availability)、知曉該項設備之可近性(accessibility)、如何使用之對稱性(symmetry)、方便操作之可易性(easily)、符合障者人因設計之可親性(friendly)、滿足不同類別障者繳費之分殊性(variation)、機台周遭環境之配套性(compatibility)及其樂於使用之可接受性(acceptable)等等攸關到服務輸送內涵因素(content factor)的運作架構,這也直指出來考察的重點就不全然僅止於物理環境的設施、設備,而是包括人文環境的韌性素養,究竟有無轉化成為某種互為主體性的換位思考,唯有如此,才能夠實現『障者』與『健者』彼此之間的相互理解和換位思考,以讓身障者在就醫的過程中,減少不必要的困擾,從而捍衛他們應有的健康維護權益。

最後,藉由設置身障繳費機台的突兀現象,以延伸至障者與就醫範疇相關的命題思考,僅就神經、肌肉、骨骼之移動相關構造及其功能關節移動功能受限的一般肢體障礙等輪椅族為例,就醫體驗所涉及到就不只是後端、下游的批價繳費,也包括前端、上中游的停車、櫃台、診間、儀器等,況且還有關乎到就醫範疇所相與衍生的心智圖像概念,像是空間差異、復健醫學、職能治療、輔具設計、矯具處方、醫學工程、人體工學、就醫環境、整合門診、醫用關係等整個就醫流程中的無障礙環節,就此而言,要如何讓友善身障者繳費機台的議題現象,產生因勢利導的加乘效應,從而正視輪椅族的臨床症狀或症候群,及其應有的整合醫療和綜融健康維護體系。

好一個『平等』、『共融』的命題旨趣,思索以讓每一位市民都能享有無差別的醫療服務權利。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