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在喧囂、詭譎的社會氛圍當中,這一則「不孕補助,去年添9千試管嬰兒」的媒體標題,就如同一縷曙光般,照進了臺灣社會少子女問題的身影,然而,背後卻是隱藏著深刻反思,這也正是我們需要深入探討的焦點所在。
回首2024年的龍年降臨之際,卻僅有134,856名龍寶寶誕生,這個數字遠低於人們對於龍年效應的文化性期待,育齡女性的平均生育率更是低至0.9,面對這樣的現實,政府於是再次擴大了自2021年起實施的《擴大試管嬰兒補助方案》,讓首次申請者可獲得最高新台幣10萬元的補助,而再次申請者則可獲得6萬元,此外,對於年齡未滿40歲的已婚女性,每胎可申請補助最多6次,40至44歲的女性,每胎則最多可獲3次。這項政策實施至今,已經協助超過21,514對夫妻,迎來了24,653名新生兒。僅在2024年,就有超過8,164對夫妻成功迎來了9,034名試管寶寶,占當年度新生兒的6.7%,然而,即便這項不孕補助被視為應急措施,卻已逐漸演變為生育的常態,讓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中高齡及多胎妊娠所帶來的潛在風險,連帶地,即使在短期內可以有效提升新生兒數量,但可能會忽略少子女化問題的核心根源,像是婚育觀念、經濟壓力與職場環境等結構性挑戰,特別是僅聚焦於技術性解決方案的試管嬰兒補助,而不去處理根本問題,恐難以達成提升生育率的長期效果。
誠然,接受補助的夫妻中,妻子的年齡中位數為38歲,而申請第二胎或第三胎的夫妻中,妻子的年齡中位數為36歲,意味著這些夫妻的年齡已超過高齡產婦的風險門檻,因此,對於不孕補助方案的關注,應該涉及連續性、動態性和階段性的串聯性思考,並且針對不同年齡層的需求進行分類和分流,也就是說,補助政策特重於鼓勵中高齡女性進行試管嬰兒療程,雖然是滿足部分家庭的生育需求,但是,這也帶來懷孕母體健康、胎兒風險增加,以及醫療系統負擔加重的多方隱憂,就此而言,政策是否應更著重於提升適育年齡女性的生育率,而非過度依賴中高齡的高危群體。
至於,相與衍生的命題旨趣思考,包括有:
首先,關乎到『婚』之於從早婚、晚婚、遲婚、不婚、離婚到再婚等等的婚姻多樣性,主要是對應於臺灣地區有超過95%的比重,係以婚生子女為主的生育認知基模,如此一來,回應於『不生,何須結婚』、『結婚,又非得一定要生』以及『即使是要生或能生,只要生一個就好』的當前變遷趨勢,直指出來該項的不孕補助政策,實有必要針對少子女化趨向所涉及到的確定環境、風險環境、衝突與競爭環境以及不確定環境等決策氛圍,進行通盤性檢討,也就是說,破口的癥結還是在於「婚—生教養衛」所牽動的衝擊影響,至於,是否要進行以婚姻關係為限的不孕補助變革,這部分是有推動社會性對話的議論空間,換言之,現行政策係以婚姻為其生育的前提,但是,當前的臺灣地區對於婚姻與生育的社會認知已經趨多元化,單身者、同居伴侶或非典型家庭模式的生育需求,顯然未被充分考量,這可能會導致部分群體被排除在補助範圍之外,進一步加劇了族群之間的社會不平等。
其次,關乎到『孕』之於從適孕、受孕、懷孕、難孕、不孕、健孕到代孕,思索的真義乃是在於鎖定25至35歲係屬於生育風險最低的黃金期,以及如何借力使力於提早規劃受孕、懷胎、生產等人生大事,就此而言,什麼年紀做什麼事的「適婚」及其「當育」,理當是一項力推的目標管理所在,至於,不孕夫妻若能盡早面對問題和提早接受療程,除了有較多的機會善用補助資源外,更是可以讓正常、健康新生兒的身心狀況保護獲得顯著提升,這才是該起補助方案的精神所在。
再則,關乎到『生』之於從早生、晚生、多生、少生、不生、難生,相較於晚生、難生而來的早生、多生等生育困境難題,同樣都是要有比例原則的社會性關注,畢竟,不成熟的身心狀況而來的孕產行為,已然預伏某種人為不孕的可能風險,如此一來,分類分級的早生或晚生,是有必要進行分軌且並行的針對性應對策略。
最後,關乎到『產』之於從健產、母體、胎兒,及其從32.4歲第一胎的生產年齡到適婚當育、平均結婚年齡、適合結婚年齡、中高齡產婦等『孕—生—產—育』的心智圖像,指涉出來關於受孕、懷胎、分娩和養育,已然是一項涵蓋生理、心理、母體、新生兒、家庭,乃至於經濟、勞動、醫護之全人、全家、全程和全隊的守護體系,這部分自當是要有併行於戰略與戰術的通盤性檢討。
總之,少子女化問題是一個複雜且多層次的挑戰,不孕補助政策雖為其中一環,但不足以解決整體困境,唯有透過跨領域、多面向的通盤檢討和結構性改革,才能有效提升生育率,值此充滿諸如婚姻與生育、孕生的黃金期、生育的多樣性、產後的全人關懷之挑戰時代,我們需要的不僅是政策上的支持,更是對於生命價值與未來世代責任的深刻承諾,而非只是數字上的成長績效,職是之故,該項的試管嬰兒補助方案是否僅為解決不孕問題,還是作為提升總生育率的機變工具,連帶地,若果是要提升有效總生育率,政策更應全面地涵蓋婚姻、教育、住房、托育等多方面支持,而非只是聚焦於單一的不孕補助方案措施。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過度依賴試管嬰兒技術,使中高齡妊娠風險上升,對母嬰健康造成隱憂。因此,與其強化技術性補助,更應關注適育年齡女性的生育支持,讓生育規劃更具前瞻性。少子女化的解方不應只侷限於單一補助,應從婚姻、教育、住房、托育等多方面進行全面改革。唯有建立完善的社會支持系統,降低育兒成本與壓力,才能真正提升生育意願。
面對戰後嬰兒潮後的超高齡化來臨與日趨少子化的衝擊下,單純依賴著試管嬰兒的補助金額與次數,只是凸顯出鼓勵政策之不足。周遭親友中也正面臨此問題,花了大筆金錢只為求一子女但仍不如願,真是勞命傷財。甚或是為求延續家族香火,後續更衍生出家庭關係破裂與婚姻問題,增加出更多的家庭問題與社會成本。
面對多元化的現今,是否可以檢討開放單身的成功人士、同性伴侶或非典型家庭模式的生育需求,讓生育的途徑多些選擇?讓他(他)們能在台灣享有同樣能生育領養的權利,不用再避走海外。
再者面對經濟弱勢的補助與觀念的建立,職場友善條件的提升,托育養護的條件放寬…等跨領域的通盤檢視下。才能讓孕者無慮、生者無憂、產者安身、育者安心。
面對少子化的課題,真的不只是靠補助衝高試管嬰兒的數量來彰顯政策的成功,更不是解決不孕的唯一路徑
段家生
2025/02/25修正:
當今社會著實的出現了許多生育及教養的問題,從事幼教工作及本身孕育培養4個優秀的孩子近20餘年,親眼所見了這些慢飛天使們越來越多、生養及教育問題層出不窮,確切的證實胎教及親職教育系統的重要性,原生家庭生養方式也影響深遠也嚴竣。
試問傳統教育的封閉但伴隨著禮義廉恥,然而當今民主教育卻忽略也遺忘了德智體群美的真正涵養、涵意⋯⋯乏人深思。
我們應當透過政府機關及民間團體共同努力推動止損政策,也就是說藉由各種不同方式讓未來即將成為父母或正在當父母的人擔負起愛的責任義務,減少及降低造成慢飛天使們到來的機率並且透過各方教育、教保、輔導、輔助、扶助等專業知識教育工作者努力深耕在親職教育及社會資源系統串連中,不斷提高大眾對於生養及親職、親子教育影響程度的認知及知能,破除不敢、不願意、不知道如何生養傳承的迷失,讓我們用心用力用盡陪伴及引導、教授,並能提升生育率及提高生及養的能力,讓這世間能夠回歸、回到、找到、找回從前的農業社會時的精神,努力不懈、淳樸善良、人與人之間充滿感情關係及微笑…,即便是多麼的艱難困苦,只要有任何機會可以幫助任何人,從自身及小型社會做起,我相信斷能降低社會成本、社會負擔,尤其是在於需要接受早療的天使寶貝們,希望能給予的不止是協助及安置,有請所有大家一起手牽手、心連心,沒有猜疑、詐騙、妒忌、陷害、霸凌…讓世界溫暖起來,幫助自己、家人、朋友、同學、長官、社會、政府…,只要能解決人心的問題就能解決多數問題,透過大家一起來創造美好生活及光明未來,創造更多止損的機會,身為教育工作者永不放棄不懈怠,達到共情、共好的最佳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