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10📚
01.就業歧視在郵局
02.課後照顧社福化
03.普發現金2.0
04.社工考照有變革
05.幸福住宅臺北市
06.止跌反升愛滋病
07.女性從政有保障
08.五院會商因果論
09.明星驟逝多風波
10.解讀卡不列克數
11.有待增修兒少權
12.大樓氣爆美食街
13.權勢騷擾民進黨
14.自住房屋豪宅線
15.過節的孤獨指數

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二月份的第二周(2025.02.10)所羅列出來的七字箴言包括有「就業歧視在郵局」、「課後照顧社福化」、「普發現金2.0」、「社工考照有變革」、「幸福住宅臺北市」、「止跌反升愛滋病」、「女性從政有保障」、「五院會商因果論」、「明星驟逝多風波」、「解讀卡不列克數」、「有待增修兒少權」、「大樓氣爆美食街」、「權勢騷擾民進黨」、「自住房屋豪宅線」以及「過節的孤獨指數」等15則的七字時事箴言,這也使得相與對應的延伸性思考,是有它嚴肅以對的必要。

首先,「就業歧視在郵局」,中華郵政委外辦理《113年身心障礙半日制內勤約僱人員甄試》,讓參與甄試的身障者感受到不公的對待,甚至有受到歧視性言語或態度的羞辱委曲,面對如此情形,如何說服身障者,台灣社會已經是在朝向創造友善職場的文明化目標邁進,首先,應該要透過障者表意權的機制設計,以尋求彼此共好的社會互動對話,而非僅為了甄試而甄試、為了定額僱用而僱用的履行法律義務,其次,各項條件規定存有某種主、客觀的模糊空間,特別是欠缺對於身障者能力的多元理解,進而忽略從事該項職缺工作所關乎到工作任務、行為指標、工作產出和對應職能等職能基準的職務分析明確釋義,最後,筆試與口試的比例設置、評分標準以及口試委員的主觀性,皆有可能會導致甄試結果的不公平外,同時也要針對口試成績過低一事,應該是要有另外的檢視機制,而非淪為口試委員個別喜好的某種歧視行為,以此觀之,該起事件所投射出來的就不僅是個別性遭遇,而是具實反映了當前台灣社會在勞動平權以及身障者就業保障政策上的結構性缺陷,藉此思索如何能夠讓每位身障者都能在工作中找到自我價值和社會尊嚴;「課後照顧社福化」,一起社區支持服務方案的課後輔導教師,對一名少女強制猥褻的司法案件,窺看到許多議題交錯而成的網絡,像是從〈兒少及家庭社區支持服務方案(守護家庭小衛星)〉到〈兒童課後照顧服務班與中心設立及管理辦法〉的法源依據,再從「社福型課後陪伴」到「教育型課後照顧」的各自為政,無形中這些都形成了錯綜複雜的拉扯關係,至於,地域屬性的民間團體與合法立案的課照中心的互不踩線,小衛星服務據點與課後照顧中心的界限模糊,以及像是從刻板意象課後輔導到依法辦理課後照顧的認知混淆、從特定背景輔導人員到專業自我另類教師的互不干擾、從綜融屬性課後輔導到職務分析課後照顧的各自登山、從有人來做就可的公共治理到要求專業人來做的市場生存法則、從兒少服務經驗資格到教訓考用的專業培力、從強調廣為布建的成效考核到捍衛最佳利益的兒少權益、以迄於從兩軌並行的職責分工不清到不當對待的兒少戕害情事發生,在在直指該項匪夷所思的惡狼行徑,已然是因為源頭把關失調及其制度設計失靈所造成的一種預期性的演變後果;「普發現金2.0」,財部公布2024年全國總稅收為新台幣3兆7,619億元,高出預算數超徵有5,283億元,稅收、超徵數這兩者雙雙創下史上的新高,同時,這已經是連續4年的稅收超徵,累計4年下來高達1兆8,707億元,超過一半以上的單一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金額,對此,立法院國民黨團表示,這個新會期將推動相繼於2023年全民普發6,000元的『還錢於民2.0』民生法案,提案每人普發1萬元現金,並且要進一步將普發現金予以法制化,相形之下的執政黨,則是訴求於超徵的稅收不直接等於歲計賸餘,還必須經過包括指定用途、還債等最後的決算,才能夠獲致決策評估模式的相關參數,顯然,究竟『這筆錢是怎麼來的』及其『這筆錢又要怎麼花用』的該項命題意旨思索,背後所糾結的乃是從稅收精算到財政紀律、從還錢於民到財政分紅、從疫後振興到其他法源依據、從消極普發現金到積極規劃用途、從雨露均霑的全民分紅到撥補虧損的預算經費等愛僧情結,其所直指出來的癥結之處還是在於政績內宣與民粹導向『預算政治』或『稅收政治』,換言之,公民政治素養未能扮演制衡的中介力量,終究出現的還是朝野聯手一團亂的政治景象,畢竟,擺置於眼前乃是從2021年到2023年期間稅收超徵便有1兆3,424億元,但卻只還債3,960億元,比例不到3成,這也讓朝野兩造的攻防之間,如何找到前後映照的衡平原則;「社工考照有變革」,一場《研商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高等考試社會工作師考試應試科目、試題配分調整及實習認定標準會議》的結論不乏深意,包括應試科目的配分比重調整,測驗式試題占60%,申論式試題占40%,而測驗題數依然維持在40題,其次,與會者一致同意刪除國文(作文)及社會工作管理兩科,再則,考試內容應著重於社會工作的基本知識與實務能力,最後,社會工作實習至少需進行兩次,並累計400小時以上,必須在不同組織中完成,若在同一組織的不同單位實習,則是需要明確說明實習內容的差異,並由不同的實習督導進行認定,至於,這場研商會議的結論是否能夠成為最終的依據,仍然難以預測,但是,社工師證照考試的相關變革,理應要以縮短『教—訓—考—用』與『產—官—學—研』落差為其核心目標,唯有透過多元參與、全面檢視及質量提升等策略,才能真正解決現行制度運作失靈問題,為社工專業發展奠定更穩固的基礎,以讓每位有志於成為人群服務的社工,都能在公平且專業的環境中成長茁壯;以及「幸福住宅臺北市」,去年開始力推的『幸福住宅』,臺北市府在近期的市政會議裡正式拍板未來多元取得的社宅,如都更分回等租期屆滿後尚無候補戶的社宅,即可轉作幸福住宅使用,藉此提供新婚2年內和育有0至6歲幼兒家庭申請,同時也要根據不同行政區域特性,透過調整獎勵條件標準以增加多元取得幸福住宅的供應量,無疑地,用以滿足婚育特殊需求而來的該項幸福住宅,實則糾結的是住者有其屋、享有屋、樂其屋、換其屋和適其屋的多方考量,連帶地,關乎到食、衣、行、育、樂的各種基本需求滿足,又要如何配搭通盤的整體性規劃,這已然超乎單一地方政府的施政格局。

其次,「止跌反升愛滋病」,根據疾管署的統計指出,前年(2023)年國內新增確診通報本國籍愛滋病毒感染人數939例,這不僅是連續第6年下降,同時也創下近20年首度低於千例的紀錄,然而,這樣的情況卻是只維持了1年,這是因為2024年國內新增確診通報本國籍愛滋病毒感染人數1,002人,又再度攀升破了千人門檻,值得注意的是,這其中85%係為45歲以下的青壯年族群,主要感染原因9成以上都是不安全性行為,至於,進一步就其年齡分布來看,15至24歲有188人(占比19%)、25至34歲有439人(占44%)、35至44歲則有221人(占22%),特別是15到24歲以及25到34歲這兩個較年輕年齡層個案,比起前一年多了約17%,增加較為明顯,顯而易見的是,愛滋疫情的蔓延或增生實有其個人、公衛、大環境的相互糾葛關係;「女性從政有保障」,依中央選舉委員會統計顯示,自2002年至今女性地方民意代表,無論是參選比例或當選比例,雖然皆有持續且穩步提升趨勢,但是,內政部正研擬〈地方制度法〉的修正草案,要將現行地方民意代表的1/4婦女保障名額制度規定,改為1/3任一性別保障原則,如此一來,在總席次901名的直轄市或縣市議員名額可望從161名提升至237名,而鄉鎮市區民代名額更可從232名一舉擴增加至432名,據以持續有效的促進性別平等參政,然而,從西方文明CEDAW的公共領域參與到東方靈魂的女性擔綱、從強化女性參政平權機會到縮減女性參政城鄉差距、從形式的剛性保障名額到實質的積極性差別待遇、從制度保障當選到自身能力當選、從政治參政權到各領域表意權、從立法保障名額到依法悍衛各項權益等概念內涵,其所直指的乃是所謂的性別平等理念,理當是要從政治參與以擴及到諸如意見表述、言論自由、人身安全、社會福祉、保障體系等全面性規劃,更遑論於背後糾結有待解構之性別體制、性別角色扮演、性別隔離、性別二元勞動、性別天花板之類的文化主義認知基模,況且還有菁英、主流、中高階級之於普羅、大眾和一般而來女性階層深化的發展趨勢;「五院會商因果論」,基於當前國事如麻景象,總統面朝開五院會商,進而提出所謂的政治因果論,直指過去一年以來在國會改革五法、新三法、財政收支劃分法以及總預算等議題上的卡關實為是一項『因』,導致現在的大規模罷免案就是這個『果』,因此,釜底抽薪的根本之道還是在野黨如何避免惡因苦果的共業結局,只不過,因果之間的直接串聯,欠缺因緣和合的轉銜契機,更遑論於如何藉由總統的位階高度,推動調和鼎鼐的大是大非局格,而非只是淪為一人、一時、一黨之私的我執偏見,就此而言,當可將目前朝小野大的政治僵局,視為某種政局、政黨、政事或政勢的應有反思,那就是:(1)無論您遇見誰,他都是在您生命中該出現的人、(2)無論發生什麼事,那都是唯一會發生的事、(3)不管事情開始於那個時刻,都是對的時刻,以及(4)已經結束的,就已經結束了!,以此觀之,總統所言及的這種因果關係,顯有過於簡化之嫌,而未能考量到多元因素的交互作用,特別是複雜政治動態的相乘效應,對此,如何有效避免政治惡性循環,這更顯示有其政策協商機制的運作失靈之處,連帶地,欠缺公民參與、公民論壇及其公民政治的中介力量,也讓政黨政治淪為族群對立、對峙和對決的相互毀滅政治,實屬不智;「明星驟逝多風波」,藝人大S徐熙媛因為流感併發肺炎驟逝,引發諸多的風波漣漪,像是跨國婚姻、離婚糾紛、身後遺產、監護行使、家族恩怨等私領域情愫範疇,以及民眾紛紛搶打流感疫苗的公領域公衛範疇,誠然,謹守亡者為大、生者為重的社會衡平尺度,以讓亡者安心、生者安住及其一般大眾安然於珍惜握在手中的健康管理幸福,這已然是一項集體心理叢集的社會心理課題,畢竟,在這裡所衍生出來的議題現象,包括有社會大眾對於流感及其併發症的認識不足、藝人去世的社會情緒反應及其所凸顯面對死亡與健康問題的脆弱心性、如何加強對於遺產及家庭法律問題的法律認知教育,以及有待補實的公共衛生體系韌性等;以及「解讀卡不列克數」,網路上盛傳2025年乃是所謂的『卡不列克數』(Kaprekar number),亦即,2025這個數字不僅是45的平方,而且45正好又是20加上25之總和,因此,有人稱之為怪數,對於西元紀元來說,實乃不常多見,這也讓開春以來的各種天災人禍、國際島內的大小情事,像是空難、流感、地震、股市狂瀉、大樓氣爆、明星驟逝等,成為被放大檢視的各項生活景象,誠然,扣緊每一個時代、年代、世代所皆有的獨特之處,要如何從見怪不怪當中,找到變與不變的演進法則,從而有其安住其心的處世哲學,這本是隱於大市的自為之道,藉此直指當前所要面對政治難民、生計難民、氣候難民、照顧難民、文憑難民等更為務實的生活功課。

最後,「有待增修兒少權」,針對超過14年未曾大幅增修的〈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主管機關衛福部已擬出修正草案,新修法版本將身心虐待、體罰、霸凌、性騷擾、不當管教等暴力侵害樣態入法,同時要求合理編列經費以維持早產兒、重病及其他有需求的兒童藥品及醫療器材供應,以及增訂早期療育機構申請設立許可條文和強化管理密度及財務監管,連帶地,資料顯示15至29歲的兒少自殺率持續升高,以2022年為例的自殺死亡人數有49人,較前一年增加12人,14歲以下的自殺通報個案更是超過3千人之多,如此一來,關乎到兒少自殺人數攀升一事所涉及到的歸因事由及其機制設計,像是擴大兒少死因回溯年齡、成立兒少死亡跨部會調查委員會、協調兒童數位網絡內容的主責治理單位或主管機關、強化兒少事故傷害防制機制等修法方向,實有其必要以進行從事前防制到事發防治的並行思考;「大樓氣爆美食街」,臺中市新光三越百貨發生11樓施工時因氣爆造成4人死亡、30人輕重傷的重大工安疏失事件,顯然,就其氣爆事件的結果、後果論而言,包括主管機關、業者廠商、施工單位在內所環扣鑲嵌的把關機制設計,究竟是那一個環節出現疏漏,這部分實有進行亡羊補牢的必要性變革,特別是國家機器的究責、民間企業的盡責等通盤性檢視,畢竟,該起單一、偶發事件,顯露出來的乃是工安管理體系的不足,尤其是在施工過程中的風險評估與應對機制,連帶地,主管機關在施工安全的職能監管上,是否可能存在疏漏之處,而未能及時發現潛在的安全隱患,至於,施工單位與業者廠商在安全管理上,是否也是未能充分履行其社會責任,導致工人及周邊民眾的安全受到威脅,在在充斥著掉以輕心的小錯所鑄成難以彌補之大錯的該起重大工安事件;「權勢騷擾民進黨」,2023年所爆發性騷擾的#Me-too運動,依舊持續發酵中,只是,目前所爆發的疑雲事件多為執政黨人士所為涉案居多,這對於標舉性平運動的當局而言,頗有反諷之意,只不過,考察的針砭之處乃是在於從個別的作為行徑到守門把關的機制設計及其對於性平尊重的文明大環境,這部分雖然不全然是涉及到政黨屬性,但是,要如何因勢利導於大肆嚴懲以正視聽,這乃是執政當局應有的表述態度,畢竟,在這裡突顯出來的是權力結構對於性別平等的實質影響,當權者的性擾行為不僅影響到社會風氣,更是左右法律和制度的執行,這也非是泱泱大黨的應有作為;「自住房屋豪宅線」,自從囤房稅2.0上路後,財政部訂出將全國單一自住房屋稅率降至1%,但是,也仍有將須適用於1.2%稅率的宅豪排除在外配套措施,如此一來,推估全臺約有312萬戶可望適用單一自住的1%稅率,就等於全臺有99%的單一自住房屋,都可適用於最低稅率,而僅剩下1%約莫2.6萬戶豪宅則是仍須適用1.2%的單一自住稅率,這也讓取其自住應稅房屋現值由高至低排序的單一自住豪宅正式出爐,這其中六都、新竹縣市政府取其前1%為其豪宅定義,其餘的縣市政府則是取前0.3%,依其低於該單一自住房屋現值一定金額的最大值來作為豪宅線,像是臺北市的284萬2,000元、新北市的235萬500元、高雄市的217萬9,800元、新竹市的187萬8,300元、新竹縣的182萬9,100元、桃園市的177萬7,400元、臺南市的152萬6,900元、臺中市的148萬1,400元,以及宜蘭縣的249萬6,800元和離島澎湖縣的205萬1,000元等,以此觀之,諸如從降低自住房屋的稅負到對豪宅稅率設定的爭議、從豪宅的稅負相對較輕到能否有效抑制投資性購房行為、從表象的稅率差異到實質的社會階層分配不均、從該項的自住房屋稅收到設立專項基金的資源再分配機制命題檢視反思,據以直指房市炒作、過熱的不當情事;以及「過節的孤獨指數」,2月14日乃是西洋情人節,但卻是適逢沒有放假的周五,這也讓沒有男女朋友的上班族要去面對所謂的『過節孤獨指數』,對此,根據調查顯示,這其中有37.1%的人選擇在家看電視、找單身的朋友聚餐或開趴有34.2%、上網找人聊天有32.1%、想要運動有30%、準備跟曖昧或心儀對象告白的25.8%、在家看書或聽音樂有22.9%、參加聯誼活動認識新朋友有20.8%、逛街購物有15.8%、在公司加班有13.3%,以及自己吃大餐或看夜景有10.4%,雖然,該項的調查結果及其衍生推論,有待進一步的實證考察,但是,作為一種通過性儀式的應景節慶,除了有其個別認知、不同處境抑或是商品化炒作等糾結因素外,平均落在66.8分算是中高程度的該項過節孤獨指數,背後實有其個人動力、工作動力、社交動力、環境動力、生活動力、節慶動力,甚或是認知動力的有待廓清、探究,這是因為該項過節孤獨指數的背後,顯示出來的是諸如對於單身人士或缺乏社交網絡的社會支持系統、商業化操作致使人們在慶祝中感到的是壓力而非享受節日的意義,以及諸多的生活壓力進而缺乏合理的工作與生活平衡,而讓社交孤獨已然成為一項的日常樣態。

總之,高達15則的時事新聞箴言化,背後所實有的是從臺灣島內到地緣政治、從疫情火熱到後疫情善後、從政治到經濟或其它以及從法令到典章等生活序曲,對此,多些達觀來看待從「COVID-19」到「後疫情社會」的生活樣態和世間百態,至於,糾結於『個體(蘋果)-制度(木桶-環境(製造商)』所顯現出來的這些整體社會事實(holistic social fact),更是說明: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它隨時在做改變。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