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一則例行公事的資料發布中,內政部揭示了最新的人口與戶籍統計數字,這背後隱藏著超越人口數量、人口結構以及人口縣市區位等單純統計數字的深刻思考,這份資料就如同一面鏡子般,映照出人口數字變遷背後的真相,那就是:我們這個社會正在改變什麼?

隨著2025年1月的到來,臺灣的總人口數已降至2,339萬6,049人,與去年相比,減少了2萬3,784人,至於,在人口的「自然性增加」指標,新生兒的數字更是令人心痛,僅有9,495名,年粗出生率僅為4.78‰,相比於去年的同期下降了13.86%,而死亡人數則是高達15,018名,年粗死亡率為7.56‰。這樣的數據讓我們不得不思考,生命的誕生與消逝,似乎在這片土地上形成了生與死的無情對比,而人口持續負成長的迷亂現象,無疑在警示我們如何守護這塊土地的賡續發展。此外,在關於人口的「社會性增減」指標,1月的遷入人口為7萬495人,遷出人口則為6萬9,143人,淨遷入數字顯示出1,352人的微薄增長,然而,以新住民流入為其增加的大宗,卻不再像過去般帶來明顯的正面效應,特別是跨國婚姻的普及化,讓臺灣這個社會面臨醫療、教育、就業、社福、生活適應與族群融合等多方面挑戰,並且這些問題悄然籠罩並且成為我們未來發展的變革課題。

再來,看看「人口結構」的變遷指標,截至2025年1月底,0至14歲的兒少幼年人口數為273萬6,727人,占總人口的11.70%;15至64歲的勞動年齡工作人口數為1,615萬903人,占69.03%;而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數則為450萬8,419人,占19.27%。隨著老年人口的增加,我們正快速逼近20%的超高齡社會門檻。特別是基隆市、屏東縣、臺北市等七個縣市,早已在去年8月進入超高齡社會的行列,這些數據不僅揭示全臺各地生活圈的人口結構差異,更是反映城鄉布建差距、資源分配不均、區域發展失衡問題,這不禁讓人感到國家機器面對這場危機時的無能為力,致使各個地方縣市政府極力爭奪有限的新生嬰兒資源,卻是忽略了應對低迷生育現象,應該要有的系統性規劃,這方面當可以從「縣市區位」的變遷指標中,窺見到就業、生活機能等推拉效應的影響,像是桃園、新北、台中等地的淨遷入,顯示出社會性增長的仰望天光,然而,嘉義縣、彰化縣卻面臨著人口流失的困境。這一切似乎都在提醒我們,結構性的誘因亟需全面的解決方案。

總結來說,官方發布的人口與戶籍統計資料,不僅僅是三階段人口結構的變遷,它更是我們未來發展的警鐘,面對這急速變化的人口結構,我們需要對「數字的可管理性」(mathematically manageable)的深刻反思,特別是如何建立數據驅動的政策評估機制,據以動態調整政策方向與資源分配,否則,無論是樂觀的預測還是悲觀的預期,無法阻擋這場已然是發展失衡的失控危機。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