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轉眼間,送走了龍年,迎來蛇年,新的年度即將展現在我們眼前,值此除舊布新的重要時刻,我們不禁要去思考「迎年之通過性—拜年之儀式—過年之通過性儀式」在新年節文化中的深刻關聯。

每到過年,家家戶戶都會忙碌像是掃塵、祭祖、貼春聯、享用年夜飯、發紅包、放鞭炮、品嚐年糕、互相拜年、走春、掛燈籠和猜燈謎等慶祝活動,儘管生活中常有『過節容易,過日子較難』的感觸,但是,在這個特別的時節裡,暫時忘卻舊年的煩憂和展望新年的希望,無疑地,這部分的儀式感實有提升自我效能之效,連帶地,如今的年節意義也不再僅限於年貨和年味,而是轉向大連假期間的不同安排,至於,燈籠的點亮、賞燈的熱潮,無不展現不同時代環境的轉變與蛻變。

元宵節,亦稱燈節,源於中國古代的元宵習俗,最早可追溯至漢朝,每年農曆正月十五,人們便會提著燈籠,走上街頭,慶祝春天的到來,祈求五穀豐收與平安順遂,然而,隨著時代的推移,燈節不僅延續了家庭歡聚的團圓象徵,更是透過燈籠展示、主題燈區和民俗表演等戶外活動,讓人們感受到濃厚的文化氛圍,據以傳遞某種集體記憶的歷史遺業,以此觀之,燈節的風俗意義也隨時代變遷而變得多元,特別是商品化、政治化以及數位化的發展趨向,這也使得燈節的慶祝活動愈加豐富多彩,並且被賦與不同的時代變遷意涵,像是從傳統手藝的紅燈籠到現代藝術的科技燈籠、從發想手工到配件組合的燈籠產出、從簡約拙樸到光束投影的燈籠造型、從親子互動體驗的主動投入到戶外廣場賞燈的從眾行為、從提燈籠的社區融合到猜燈謎的民俗活動,以迄於從官方的主燈到飛翔的心燈的各自表述,均足以展現出不同的文化創意。

冀此,在燈節的變遷中,我們不僅感受到時代的變化,還能回味從奶粉罐燈籠到手工紙燈籠的懷舊情懷,擺盪於燈籠在傳統文化與科技元素之間,如何進行創造性的轉化,成為了燈節新文化活水的關鍵,特別是人與燈、燈節與時間的互動,如何讓這些活動有其更加深邃的主體性意義,畢竟,從圍爐、守歲到跨年、賞燈,這一系列的年節或燈節氛圍,隨其文明的進化與退化,已然產生多重的變化,像是長達九天的連假讓我們有更多的年節假期安排選擇,只不過,海外旅遊的興起是否簡化了年節的儀式、削弱了社會情感的連結,抑或是忽略了歷史的傳承?

總而言之,這裡的探討不僅僅是對傳統年節意義的懷念,而是如何在多變的當代環境裡,以重新探究春節或燈節新的次文化意涵,如此一來,從無論是從在家團圓歡聚到轉為島內或海外的家外過年,抑或是從大費周章的準備年節料理到外帶、外送、外食的優雅品嚐年菜美食,此一綜融敬天祭祖、圍爐團圓、守歲祈福、走春拜年的年節作為,又要如何守住「迎年之通過性—拜年之儀式—過年之通過性儀式」的關懷旨趣,特別是扣緊集體主義已然轉向為個人主義的年節文化集叢之際,更遑論還有少子女化生育模式所帶動對於家庭組成、形式、結構、功能等殊異的動力內涵,這部分要如何加速年節新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勢必會成為現代社會人文變革的一項重要課題。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