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在本該是快樂過年的時候,卻是出現許多家庭暴力的事件,這背後頗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根據官方的統計資料顯示,2024年之際共計接獲2萬多起的家庭暴力事件,主要多為晚輩毆打長輩,像是子女打父母或孫子女打祖父母等暴力案件占比高達有55%,其次為占26%的夫妻或伴侶間暴力,事實上,家庭暴力的衝突情事,經常會密集發生在特定的年節期間,畢竟,這整年下來所積累的各種矛盾心結,像是財產分配、照顧責任和不當對待等,往往會在除夕團圓時爆發,導致激烈的言語和肢體衝突,連帶地,背後許多的結構性問題更是需要進一步加以探討,像是有從加害人到被害者的兩造角色、從單純加害或被害到互為相對的角色拉扯、從尊親屬對卑親屬之上對下到卑親屬對尊親屬之下對上的不當對待事情、從成年人到未成年的不同世代加害者、從未成年人到老年長者之不同年齡被害人、從親密關係到代際之間的殊異家暴類型、從肢體暴力到心理虐待或經濟剝削等身心財務控制、從文化主義的隱匿不報到失智失能的無法自保、從家庭動力失靈到家外通報機制失調,以迄於從家暴的覺察知能到安全守護網絡設計,直指出來的是家暴議題實有其冰山一角且有其難以短期收治之效,也就是說,家庭暴力問題不僅是表面現象,更是需要包括資源分配、專業支持及其心理健康輔導的長期關注。
再則,年節期間除了老年人家暴事故變多外,兒少保護案件或親密關係暴力事件在這段期間的發生頻率也變得相對頻繁,其主因乃是在於寒假期間兒少常生活不規律,熬夜上網,引發家長不滿和採取斷網、禁用等措施,進而爆發管教衝突,更遑論於過通過性儀式的年節及其所對應的特定貧窮議題,更是讓貧賤夫妻百事哀的真實生活困境,直球對決於各種不堪的情緒衝突,值得注意的是,隨其認知觀念的社會變遷及其家庭組成結構的更迭,該項的「家庭暴力圖像」亦有其從量變到質變、從樣態到內涵以及從私領域的家務事到公共領域的外部介入等不同演進歷程,這也讓包括自己人身安危、家庭動力破口所對應的社會安全體系機制,實有必要進行調整、更新。總之,官方資料揭示了在年節期間老年人家暴案件增加的嚴重性,特別是家庭內部的衝突和暴力行為,但是,如何啟動包括有效介入的事前防制作為或事發之後的各項停損防治措施,這何嘗不是直指家家都有一本難念之經的文化認知基模,如何適時、適切和適當於第一時間內尋求專業的有效協助。
最後,緊扣超高齡社會之於嚴重老化的照顧議題,實有必要通盤檢視從有「基本照顧」就好到導入素養的「專業照顧」、從非故意的「被動疏忽」到情緒拉扯的「主動虐待」、從意願能力的「主動照顧」到結構性受限的』被迫照顧」,以及從有專人照顧即可的「價格取向」到訴求專業照顧的「價值導向」等等隱含照顧負荷、創傷知情、壓力症候群、照顧極限、深井效應、長照悲歌或照顧殺人的長期照顧議題,這恐怕會將老人保護的家暴惡化情勢堆疊到難以收拾境界,就此而言,背後所糾結長者個人破口、親疏等第、照顧模式、性質功能、生活場域、培力素養、社會網絡、家庭動力、辨識通報及其分工協力等長期照顧模式底蘊,更有必要與時俱進以找出適性、配搭的長照家庭運作模式,這方面便有從政策、立法到服務體系等整體性擘劃之必要。
誠然,不要因為在生命最後一段的照顧負荷,進而抹煞了幾十年來的家庭人倫親情,無論是老保或家暴等議題現象,皆可做如此般解讀,但是,這也不等於有效解套,畢竟,攸關到老年人生活狀況、家庭暴力情事或老人保護圖像,尚缺從橫貫到縱貫的大數據資料勘查探究。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現行社會所造成家庭暴力事件的原因,多半涉及到經濟層面、照顧方面,以及觀念等錯綜複雜的問題。從啃老族向父母、祖父母討不到錢所衍生的老人虐待問題、到子女長期照顧失智、失能長輩所產生的精神壓力問題,以迄於父母在兒少沈迷於網路世界所要共同面對的兒少教養問題等,皆反映出許多人們時常身處於過多壓力且處處壓抑自己的生活模式。
雖說多數人因著工作本身的關係能適逢年節即可放假,但是對於有家庭有小孩又有年邁父母要養的族群來說,真正能放鬆自己的時間實在有限。當孩子的教養問題、長輩的照護問題、通膨的經濟問題同時存在時,也就考驗著人們自己本身在心理上能接受壓力大小的程度。我認為憑著暴力不能解決所有事情,反而會衍生更多問題,甚是人倫悲劇。回歸到自身,養成良好的心態,杜絕暴力相待,選擇以理性的方式面對,才是戰勝問題本身的好方法。
謝謝這三個月的社工學分班,藉著老師的帶領開啟了我的眼,原來同一秒在台灣各處發生的事竟超乎我的想像,讓我更多的開始注意周遭的環境及觀察身邊的人、事、物。
過年的意義是家人的團聚,是迎接新的一年除舊佈新,也是祝福滿滿的節日,卻有如此令人難過的事正在發生….我想分享現在在網路年青人留言的感謝。
記得小時後很期待過年,穿新衣帶新帽,可以見到好久不見的親戚,還有紅包可以拿,實在開心。家家戶戶張羅過年節慶活動,過年為迎接應親友的到來,媳婦採買準備佳餚,親友彼此關心著對方近況,奉上整年的年終祝福爸媽,長輩也盼望遠在他鄉的孩子歸來,街道充滿過年音樂及鞭炮聲,好不熱鬧。
至今這些過年的氣氛越來越冷淡了,或許是家庭結構的變化,從以前的大家庭、核心家庭變成現在多元家庭,又或許是不喜歡社交壓力,有些年青人甚至會曲解長輩的關心,覺得是借關心之名而行比較之實,用「言語霸凌」來形容。漸漸地開始逃避與家人團聚的過年,安排自己出國休假,而把過年當成是一年當中一段比較長的假期來看待。
值得思考的是什麼是愛,為了愛家人,每個人是否該背起自己的十字架?
家庭暴力的衝突情事,經常會密集發生在特定期間,舉凡寒、暑假、年節,甚是多年前COVID-19所採取的居家隔離、居家辦公、分流辦公等措施,均大幅增加夫妻、親子相處時間增加,相對提高了家內的互動緊張關係而使家暴的風險增加。由於家庭暴力事件兩造關係特殊,可能加害人同時亦為被害人,若當場另有目賭兒少,倘未適當介入處理,恐演變家暴之代間傳遞、刑事案件,更為國家社會帶來許多成本。冀此,遇及家暴事項,除自行求助外,亦可透過110或113保護專線、醫療驗傷及就醫等程序通報,並由家暴中心進行安全、家庭功能等整體評估,提供或連結所需的庇護、安置、心理輔導、法律扶助、經濟扶助、就業協助及相關福利服務,協助被害人及其家庭恢復穩定生活,讓「家」成為真正的避風港,然,113保護專線是一支24小時全年無休的服務專線,特定期間通報,社工師能否在線on-call並在規定時間內進行初篩,均是考驗著社會工作的人力及相關應變能力。
年節期間為老年人家暴高峰期,長者容易遭受言語、精神暴力,甚至被家人毆打。
子女回家過年,與長者因觀念不同而發生衝突、財產糾紛所引發的家人間芥蒂,也常在過年期間浮出檯面。
春節期間家庭成員相聚,紛爭衝突機率也明顯較高,有些啃老族向老爸老媽伸手要錢,如果不從就暴力相向,許多老年人愛面子、在意形象,基於家醜不可外揚,而不敢向外求助。有些則因失智、失能,而無法主動求援。除了老年人家暴事件變多,兒少保護案件、親密關係暴力事件在年假期間發生頻率也變高,主要在於寒假期間兒少常生活不規律,熬夜上網,家長不滿,採取斷網、禁用等措施,而爆發管教衝突。親密伴侶則因春節假日時,面對與親戚往來、互相比較等壓力,也易發生肢體暴力。
找到讓自己舒服的方式,像是安排旅遊也可以避免暴力的發生。
家家有本難唸的經,暴力無法解決問題,但是可以獲得短暫的耳根子清淨。每一個家庭暴力的背後是不是都有許多故事,不是旁人可以指責,也難以體會當事人的心境,也許了解背後的故事,也許可以諒解,或許也可以想想,如果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時候,怎麼辦呢?
家庭暴力的發生,我認為是一個複雜的情境,可能是長期累積,一句無意無形的話或動作,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一發不可收拾。不管是晚輩毆打長輩、夫婦、情侶間的暴力或是其他因素暴力,有一部分很大的因素來自於原生家庭或是生長環境,也是處於類似的狀況,過去的年代打罵是習以為常,長輩打小孩、老師打學生都是很正常的,小孩要打才會聽話的觀念還存在某部分人的心裡,不能打小孩也是近年才推廣、修法,但是對於過去的毆打經歷,已烙印在成年人的身心上,成年人是否有調適的方法,也需要看個人的行為。
時代一直在改變,觀念日新月異,每個人是否跟上腳步,有人步伐快、有人步伐慢、有人步伐大、有人步伐小,都有程度上的落差。
家庭暴力問題不僅僅是個體間的衝突,更是深層次的社會問題。透過分析統計數據,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家庭暴力在特定年節期間尤為突出。這期間的衝突多源自長期積累的矛盾,如財產分配、照顧責任以及不當對待等問題。家庭暴力的形式多樣,從肢體暴力到心理虐待,再到經濟剝削,這些行為都對家庭成員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傷害。特別是老年人和未成年人的保護問題,更需要全社會的關注與介入。文化上的隱匿、不報案,以及社會報案機制的失靈,都使得家庭暴力問題更加複雜。只有通過提高公眾的覺察、加強社會支持系統以及完善報案和介入機制,才能有效地預防和處理家庭暴力問題。
從官方的統計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到家庭暴力特別是在年節期間有顯著的增加。這說明在傳統家庭觀念和現代社會壓力的雙重夾擊下,很多家庭成員無法有效處理內部矛盾,進而導致暴力事件的發生。從子女對父母的暴力,到夫妻間的衝突,再到老年人的照顧負擔,這些都反映出家庭結構和社會環境的變遷。家庭暴力的預防和處理,需要社會各界共同努力,包括政府的政策支持、社會組織的介入、以及公眾的覺察和參與。特別是在面對超高齡社會的挑戰時,我們需要重新思考長期照護模式和家庭動力,確保每個家庭成員都能在安全、關愛的環境中生活。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解決家庭暴力問題,創造和諧的社會氛圍。
常常在想為何親情關係會走到互相傷害的地步?自以前的觀察也認為社會對於情緒管理與衝突解決的教育仍然不足,導致許多壓力在家庭內部積累卻缺乏出口。同時,長照的照顧責任不應只是家庭個體的負擔,而應有更完善的社會支持體系。當整理社會集體意識和文化價值沒有跟著進步,這些社會事件可能會不斷的重演。就我們自己能著手的能力範圍,衛教宣導仍不可或缺,或許我們從學校教育或社會倡導中學習更多家庭支持和求助資源,然後拉一把幫助身邊的人避免陷入暴力循環。這至少是我們個人能夠著手的,將悲憤化為行動,影響周圍在乎的人。
時常在社會新聞上,看到家暴案例有老人、小孩、叔姪甚至因為被念而引發全家人陪葬的新聞,大多有發生在母親節、端午、過年等團圓時節,這樣的人倫悲劇時常在台灣社會版面出現,雖然行政部門也有修法、提出政策但案件扔然層出不窮,這應該要好好思考,是不是家庭關係不是執法單位或其他非當事人可以介入,因此演變成發生悲劇後才進一步探究其因,這需要好好地從各層面做資料調查進一步找出解緩之道。(江錦洲)
在從事青少年輔導中,家庭互動、溝通經常是造成壓力的主要來源之一,有時甚至需要以家族為單位進行探討,而這類衝突通常絕非一次性,而是長期累積的問題。
聯想到自身與家庭互動的經驗,由於科技發達與教育多元化,年輕世代、中年世代與老年世代漸漸浮現許多代溝,傳統思維與現代思維、東方思維與西方思維,可能聊到結婚議題,都還能聽見父母有女性應嫁雞隨雞這類的想法,因此不斷的價值衝突在所難免,如果雙方無法磨合,或某方一再妥協最後爆發,都可能是情緒不滿的升溫點。
而過年本來就是開心的事情,因為親戚難得聚在一起,但也可能因為這個「聚」,反倒造成大量的壓力來源,比如親戚相互比拚小孩、詢問職業薪資結構等,都算是輕微壓力,如果口氣再糟糕一點,處處數落毫無尊重,再加上私人空間的缺乏,以及家族中經常出現的分配不公等議題,恐怕過年不開心大於開心。
家庭暴力的受害者不僅限於女性,也包括男性、老年人、未成年人等各類群體,並且可能發生在各種家庭結構中,如夫妻、伴侶關係、父母與子女、祖父母與孫輩之間。
對於家庭暴力的應對,不僅需要立即的干預和保護措施,還需要長期的社會支持和心理輔導。這包括為受害者提供庇護、法律援助、心理健康支持等,同時加強對加害者的心理干預,防止暴力行為的再發。
家庭暴力是一個深層的社會問題,解決這一問題需要政府、社會、家庭及每一個人的共同努力,從根源上改變暴力文化,提高對家庭暴力的認識和反應,並建立有效的防治體系。
過年本該是家人團聚、共享天倫的時刻,然而,卻有不少家庭在這段期間面臨家暴問題。年節期間,經濟壓力、家庭矛盾、酒後失控等因素可能導致家暴事件增加,讓許多受害者在應該感到溫暖的日子裡,承受身心的痛苦。
家暴不僅傷害受害者的身體,也會對心理造成長遠的影響,尤其是兒童目睹家暴後,可能產生恐懼、不安,甚至影響未來的人際關係。無論是肢體暴力、言語侮辱或精神控制,家暴都不應該被容忍。社會應該更加重視這個問題,提供受害者求助管道,如家暴專線、庇護所等,讓他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也有機會擺脫暴力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