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一則攸關到弱勢家庭兒少肥胖化的議題現象,背後實有其隱含某種集體性意涵現象的延伸性思辨。
話說:去年底(2024年)某民間團體針對所扶助的弱勢家庭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就其受訪者自覺而來的表達性需求,這其中有59%的家庭認為負擔孩子教育費常出現困境、自覺伙食費有困難的家庭高達54%、有26.9%家長擔心每月伙食費不夠用、26.4%的家庭則是採取『三餐變二餐』藉此減少支出的應變對策,以及30.6%家庭覺得餐食很少獲得滿足致使孩子營養不足情況甚為嚴重,一言以蔽之,經濟困頓的弱勢家庭境遇,也讓收入不足以支付開銷而出現無法飽食一頓且正常進食的生活窘困,連帶地,通貨膨脹、物價高漲的催化因子,更是讓人擔心弱勢家庭飲食不穩定或營養不均等膳食攝取困境,是否會持續加惡到嚴峻不堪情境。冀此,以推動認養制度見長的該民間團體,鎖定吃不飽、營養不均之於肥胖化的感動行銷手法,除卻用以補實認養人缺口的福利資源匯集外,理當據以發揮觀念充權、培力教化的非營利組織社會責任,這是因為:
首先,該項吃得不甚營養、均衡的客觀事實,自當有其延伸思考之必要,畢竟,從以二餐權充三餐的應變措施,多少會因為將就的打理作為而出現弱勢兒少肥胖化的身心發展危機,以此觀之,從該項食物攝取的不足、不均所衍生出來的兒少個人動力,實有必要深究肥胖生理加惡於心理、人際、社交或認知的可能發展破口,至於,父母、家庭、群體等外在歸因的系統動力,更是直指糾結於窮胖之於弱弱循環的結構性限制,更有相與應對的通盤性擘劃之迫切必要,特別是改善飲食習慣與維護健康意識,就此而言,正本清源之道乃是如何借力使力於該項弱勢兒少肥胖化的服務經驗,從而推動產官學研的協力合作機制,而非淪為紅海策略運用的各據山頭,特別是直指最終父母的國家機器,就其守護兒少最佳利益的生存發展旨趣,究竟善盡那些應有職責,尤其是關乎到弱勢族群的適性健康照顧計畫?
連帶地,關於該項的肥胖化議題,亦有延伸性發想之必要,這是因為:從弱勢到一般的兒少族群,普遍存在三餐無虞不難,但卻是難保吃得健康的欠缺正確飲食攝取觀念,至於,該項營養不均現象所關乎到外食行徑為主的心理捷徑及其認知行為探究,方為檢視該項兒少肥胖化的思索真義所在,如此一來,在這裡的針砭之處直指出來的乃是隨其社會變遷致使核心家庭之組成、雙薪家庭之運作、三餐料理之功能,已然是出現量質俱變的羸弱變化,僅以弱勢家庭學童為例,已有社會福利資源介入的社會性關注,無論是補助現金抑或發放食物券,導致飢腸轆轆的機會理當不多,並且也不應該是一種的生活常態,但是,來自於父母及其家庭運作之於動能、動機、動力的不足,致使不穩定、不到位、積累性、長期性的營養攝取,致使該項營養不均衡情事,更豈止於兒少學童自身,更有擴及到全家人都要承受健康隱憂的家庭、社會成本支付。
總之,關於兒少肥胖化作為某種集體性意涵的延伸性思索,一方面直指民間團體就其認養制度的物質援助項目金額,抑或心理支持與家庭功能提升配搭措施,實有其與時俱進之必要,另一方面則是從弱勢兒少的肥胖化議題現象,藉此反思弱勢家庭的各項脫貧措施,特別是攸關到觀念教育的素養脫貧,就此而言,如何將「個體」的弱勢兒少、「集體」的弱勢家庭及其「整體」的弱勢生活處境,以進行教育、就業、飲食、理財、親職、夢想及其生涯等脫貧變革工程,事實上,從兒少肥胖弱勢家庭化以延展到兒少肥胖一般家庭化的診斷思辨及其相對應的飲食觀念、健康意識與健康照顧計畫,當作如此般考察、反思。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弱勢家庭因收入不足而無法提供足夠且均衡的飲食,導致三餐不穩定、營養失衡,這種狀況可能誘發兒少肥胖,尤其是廉價、高熱量但低營養的食品成為主要攝取來源,長期下來養成的飲食習慣,更是肥胖脂肪的溫床,且肥胖不僅是身體健康問題,還影響心理、社交和學業表現。
根據國民健康署106-109年「國民營養健康調查」3, 7-12歲、13-15歲及16-18歲兒童及青少年之過重及肥胖率分別為26.7%、30.6%及28.9%,平均約每3位兒童及青少年中就有一位有過重或肥胖的情形。
兒少肥胖問題有飲食因素 (不吃早餐、常喝含糖飲料與高熱量零食、乳製品與蔬菜類攝取不足 )、活動因素(動態活動減少(都市戶外活動的空間不足與安全性疑慮) 靜態活動增多(3C產品的普及為主要因素)等等。
可見除了弱勢兒少外,兒少肥胖問題已無家庭經濟收入之分,解決該問題需要多方合作與長期投入,從個體、家庭到社會結構進行全方位的改善。同時,也從兒少健康出發反思家庭與社會的運作模式,能引導出更具有實踐性和包容性的政策方向。
許多研究顯示,低收入家庭的兒童比起中高收入家庭的兒童,更容易面臨肥胖的風險。這樣的情況不僅會影響他們的身體健康,還可能對他們的心理健康、學業表現及未來的社會適應能力造成負面影響。
政府與社會組織可以針對低收入家庭提供營養與健康飲食的教育,幫助家長了解如何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下,為孩子提供健康的餐點。
提供社會福利或補助,支持低收入家庭購買新鮮蔬菜水果等健康食材,減少加工食品的攝取。
在弱勢社區建立更多的公共運動設施,提供免費或低成本的體育活動,鼓勵兒童參與運動。
學校和社區可以開設運動課程或夏令營,讓孩子們有更多機會鍛煉身體,培養運動習慣。
提供心理健康支持,幫助弱勢家庭中的兒童和家長應對貧困帶來的情緒壓力,減少情緒性進食行為。
加強身體形象教育,避免孩子過早承受來自外界的社會偏見與壓力。
政府可以與非政府組織合作,開展針對低收入家庭的綜合性健康計畫,包括營養指導、運動訓練和心理輔導等,提供一站式的支持服務。
弱勢兒少的肥胖化問題,反映了社會結構中的不平等現象,解決這一問題不僅需要政府投入資源,還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只有通過綜合性的策略,包括提供健康飲食、促進運動、心理輔導等,才能有效改善這一問題,讓弱勢兒少也能健康成長,擁有平等的機會與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