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一則攸關到弱勢家庭兒少肥胖化的議題現象,背後實有其隱含某種集體性意涵現象的延伸性思辨。

話說:去年底(2024年)某民間團體針對所扶助的弱勢家庭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就其受訪者自覺而來的表達性需求,這其中有59%的家庭認為負擔孩子教育費常出現困境、自覺伙食費有困難的家庭高達54%、有26.9%家長擔心每月伙食費不夠用、26.4%的家庭則是採取『三餐變二餐』藉此減少支出的應變對策,以及30.6%家庭覺得餐食很少獲得滿足致使孩子營養不足情況甚為嚴重,一言以蔽之,經濟困頓的弱勢家庭境遇,也讓收入不足以支付開銷而出現無法飽食一頓且正常進食的生活窘困,連帶地,通貨膨脹、物價高漲的催化因子,更是讓人擔心弱勢家庭飲食不穩定或營養不均等膳食攝取困境,是否會持續加惡到嚴峻不堪情境。冀此,以推動認養制度見長的該民間團體,鎖定吃不飽、營養不均之於肥胖化的感動行銷手法,除卻用以補實認養人缺口的福利資源匯集外,理當據以發揮觀念充權、培力教化的非營利組織社會責任,這是因為:

首先,該項吃得不甚營養、均衡的客觀事實,自當有其延伸思考之必要,畢竟,從以二餐權充三餐的應變措施,多少會因為將就的打理作為而出現弱勢兒少肥胖化的身心發展危機,以此觀之,從該項食物攝取的不足、不均所衍生出來的兒少個人動力,實有必要深究肥胖生理加惡於心理、人際、社交或認知的可能發展破口,至於,父母、家庭、群體等外在歸因的系統動力,更是直指糾結於窮胖之於弱弱循環的結構性限制,更有相與應對的通盤性擘劃之迫切必要,特別是改善飲食習慣與維護健康意識,就此而言,正本清源之道乃是如何借力使力於該項弱勢兒少肥胖化的服務經驗,從而推動產官學研的協力合作機制,而非淪為紅海策略運用的各據山頭,特別是直指最終父母的國家機器,就其守護兒少最佳利益的生存發展旨趣,究竟善盡那些應有職責,尤其是關乎到弱勢族群的適性健康照顧計畫?

連帶地,關於該項的肥胖化議題,亦有延伸性發想之必要,這是因為:從弱勢到一般的兒少族群,普遍存在三餐無虞不難,但卻是難保吃得健康的欠缺正確飲食攝取觀念,至於,該項營養不均現象所關乎到外食行徑為主的心理捷徑及其認知行為探究,方為檢視該項兒少肥胖化的思索真義所在,如此一來,在這裡的針砭之處直指出來的乃是隨其社會變遷致使核心家庭之組成、雙薪家庭之運作、三餐料理之功能,已然是出現量質俱變的羸弱變化,僅以弱勢家庭學童為例,已有社會福利資源介入的社會性關注,無論是補助現金抑或發放食物券,導致飢腸轆轆的機會理當不多,並且也不應該是一種的生活常態,但是,來自於父母及其家庭運作之於動能、動機、動力的不足,致使不穩定、不到位、積累性、長期性的營養攝取,致使該項營養不均衡情事,更豈止於兒少學童自身,更有擴及到全家人都要承受健康隱憂的家庭、社會成本支付。

總之,關於兒少肥胖化作為某種集體性意涵的延伸性思索,一方面直指民間團體就其認養制度的物質援助項目金額,抑或心理支持與家庭功能提升配搭措施,實有其與時俱進之必要,另一方面則是從弱勢兒少的肥胖化議題現象,藉此反思弱勢家庭的各項脫貧措施,特別是攸關到觀念教育的素養脫貧,就此而言,如何將「個體」的弱勢兒少、「集體」的弱勢家庭及其「整體」的弱勢生活處境,以進行教育、就業、飲食、理財、親職、夢想及其生涯等脫貧變革工程,事實上,從兒少肥胖弱勢家庭化以延展到兒少肥胖一般家庭化的診斷思辨及其相對應的飲食觀念、健康意識與健康照顧計畫,當作如此般考察、反思。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