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一則關於正在著手研議《校園行動載具使用原則》修正一事,實有其與時俱進的延伸性必要思考。
話說:立法院曾召開「過曝世代、手機成癮與校園學習」公聽會,據以搜集各方意見,從而表述由於目前缺乏對於手機管理明確的法律規範,導致一旦出現學生違規使用行徑,不是家長向學校、教育局投訴,便是直接找民代施壓,如此一來,對處於學生之不服、家長之不從及其老師之不知所措的多方角力情境,也讓要如何建立一致性的運作規範,成為了推動修正《校園行動載具使用原則》的迫切、必要所在。誠然,當前學生使用手機及其成癮問題,已經出現愈來愈是嚴重的惡化趨勢,乃甚至於變相成為同儕團體次文化的某種從眾行為集叢,這也讓目前國中校園的各個班級,大多數設有所謂的『停機坪』或『養機場』之類的防制措施,要求學生上課時須先將手機放置於特定之處,藉此防範在課堂裡分心使用,尤有進者,教育部也因勢利導以進行《校園行動載具使用原則》研議修正。
事實上,該項研議修正的內容規範,除了必要的引導學習或緊急的對外聯繫外,其餘在校的時間皆是以關機為原則,並且再行強化管理方式,像是採學校或各班統一保管方式,以符合教學現場及學生合理合規的使用手機,以此觀之,該項修正的權變對策,實有其相與延伸的對治性思考,這其中包括:從國小或國中為限延伸至高中以上的各級學制、從低端的載具保管進化到師生溝通的管理方式、從權控式的統一保管轉頻到民主式的自我約制、從遊戲規則的違反處分昇華到使用手機的數位禮儀、從一分為二的零和遊戲換位於因地制宜的機會教育,以及從僅止於校內限用延展到家庭或公共場域有所限制的行動載具使用原則等命題意旨,均有進行通盤檢視之必要。
總之,手機之類的數位化產品,早已是一項兼具愛之欲生或恨之欲死的愛憎兩難情結,如此一來,除了外顯行為的約束管理外,更有必要回歸於觀念價值認知基模所應該要有的素養知能,更遑論於網路、線上等3C產品的沉迷或成癮,已被列入戕害身心的物質濫用,就此而言,更是不能小覷作為某種中介媒合機制的該項手機行動載具,如何就其供需媒合及其不斷挑弄脆弱人性,以進行要有的停損設置,特別是關於『多久玩一次、一次玩多久!』、『非玩不可嗎?』以及『玩完之後的身心影響?』等自我反思。
好一個「一心開二門」所關乎到『真如—正道—覺性』或『妄念—邪道—習性』之於安住其心或煩惱無盡的探索之旅……。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手機已深深嵌入我們的生活,它的便利性毋庸置疑。手機的吸引力在於它能滿足我們多種心理需求。當我們感到孤獨、無聊或壓力大時,手機能讓我們快速地轉移注意力,獲得短暫的愉悅。社交媒體的興起更是火上澆油,人們渴望獲得認可和歸屬感,不斷地刷朋友圈、發動態,希望得到他人的關注。這種虛擬的社交互動,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現實生活中的社交,進而導致了人際關係的疏遠。
然而,手機成癮的危害遠不止於此。不僅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成績,還會阻礙身心健康發展,甚至可能導致社交能力的退化。學校作為教育的基石,在手機管理中往往會面臨來自學生、家長的壓力。有些家長認為手機是學習工具,鼓勵孩子使用;而有些家長則擔心手機影響孩子的學習,要求學校嚴格管理。其次,學生對手機的依賴程度日益加深,要完全禁止學生使用手機並不容易。手機管理的最終目標是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使用習慣。
無論是學習、娛樂還是社交,智慧型手機、平板等行動載具已成為學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都難以離開這些科技產品。
基於對手機網路沉迷、學習分心問題或對數位學習、資訊獲取的需求來進行修正規範,應立足於時代的需求,同時平衡技術的便利性與對學生身心健康的影響,找到教育價值與科技應用之間的交集。
規範是否回歸到教育核心價值,如何引導學生在行動載具的使用上做到自律?如何限制使用的時間與場合,還是著重於教育如何正確使用?是否應加入數位公民素養的培養,強調資訊安全與倫理意識?規範的制定應提供彈性空間並輔以教育與引導,讓學生能夠在多元的情境中學會學習與科技應用相平衡。
行動載具的普及帶來了許多教育潛力,如數位學習與資源的擴展、即時互動教學等。但是過度依賴載具可能導致學習分心、缺乏面對面交流等問題。
修正《校園行動載具使用原則》應視為一個提升教育生態的契機,而非單純的限制措施。從規範的制定到實施,需全方位考量學生的學習需求、科技應用的趨勢以及相關各方的意見,以達到促進學習與保障健康發展的雙重目標。
數位產品沉迷對身心健康、睡眠品質、注意力與專注力、人際關係等有嚴重影響,連自我控制力更為穩定的成年人都可能身陷其中,更何況是仍在成長發展階段的兒少,透過《校園行動載具使用原則》或可做為被動式的管控策略,有助於在學校中減少過度使用電子產品的情況,若能更積極推動,通過教育、媒體、各類型實體或線上活動來宣導觀念,藉由各種途徑讓各界理解兒少數位成癮的潛在危害,進而改變個體、家庭、社會的行為或態度,雖然大眾觀念宣導的改變不易,甚至是變動極為微小,但我們存在於數位化的世界之中,數位化本身是無可避免的趨勢,如不能將其作為工具使用,反而是人類將成為被操弄的工具,禁止使用是違反人的本性,但如何將其正確使用,在數位世界中保持自我控制,並且找到合理的平衡,才是一個長遠可延續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