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近年面臨少子化衝擊,學生越來越少也使不少學校紛紛停招,光是2024年全台就有多達22所學校停辦或停招。過去學生補助款曾拿得比台灣大學還高、又有宗教特色的一貫道天皇學院,辦校不到10年如今僅剩43名學生,校方證實已向教育部申請停辦,預計今年8月正式退場。校方表示,希望剩下的學生都能在原校畢業。
位於高雄市六龜區的一貫道天皇學院,於2015年創辦,就讀的學生大多是神職人員和信徒,2017年學士班招生42人、碩士班招生15人,招生率一度創下92.86的高標;加上2018年因其宗教特殊性計畫辦學,每位學生受惠高教深耕計畫,平均拿到超過7萬元補助款,遠超當年平均5.6萬元經費的台灣大學。
怎料,教育部表示,一貫道天皇學院已自行申請從2025年停辦,沒想到有宗教性質加持,仍敵不過少子化,辦學未滿10年就面臨退場的窘境。校方也證實熄燈消息,預計今年8月正式退場,剩下43名學士與碩士班學生,包括學士班7人,日間碩士班16人、碩士專班7人。
教育部也透露,已徵詢私校諮詢會決議原則同意,一貫道天皇學院停辦計畫須補充學生轉學安置措施等資料,後續將提教育部停辦審議會審議。不過校方將會努力加強輔導學生,希望43名學生都可以在原校畢業。
因少子化影響,據教育部統計,113學年共有22所學校停辦或停招,其中大專校院共4所停辦,高中職8所停招,國中小則有10所停辦,等於14校停辦退場。在生育率持續低迷的狀況下,114學年也將有多所學校準備退場停辦。(時事新聞來源:CTWANG,2025.01.01)
少子化致使學校的停辦與停招現象已是日益嚴重的社會問題,尤其是在大專院校及中小學層級,學生人數的減少直接影響了學校的經營與存續。
一貫道天皇學院的創辦初衷出於弘法佈道的傳教需求,及對該宗教神職人員的教育培訓,然而從這所宗教學校的興衰過程中反映了少子化對台灣教育體系的巨大挑戰。創校之初,學校不僅創下了超高招生率,更因其特殊的宗教背景,使該校學生能夠獲得較高的政府補助,而這一切原先預示著學校將能夠穩步發展。奈何現實證明,即使有宗教的加持與感召,在面對少子化這一巨大社會整體性議題,無論是學力資源還是宗教特色都難以阻止學校的衰退。
台灣的少子化問題由來已久,不僅是人口結構的變化,更是教育體系、勞動市場面臨的重大考驗。教育體系中直接表現在學生人數的減少,隨之而來的是學校的經費不足、師資流失以及辦學壓力增大。該新聞所提一貫道天皇學院就是此一現象的縮影,從最初的興盛到如今的退場,少子化無情地打擊了這所學校的生存空間,喚醒了其對培育新生代神職夥伴的一場美夢。
雖少子化問題非台灣獨有的挑戰,而問題的根源,是全球生育率的持續下降以及家庭結構的變化。近代婚姻與生育意願降低,加上高房價與教育負擔,適育年齡的年輕一代選擇少生或不生。這些結構性的問題,無論是政策還是短期的補助,都難以有效改變。
而面對少子化與教育資源的不平等,學校的輔導與轉學安置措施顯得尤為重要。以一貫道天皇學院為例,學校雖然面臨退場,但仍然希望能夠讓剩下的學生完成學業,顯示了學校對學生的負責任態度,也提醒了教育單位在資源逐漸減少的情況下,保護學生的學習權益與受教權仍是首要任務,避免因為學校停辦或學校規模縮小而對學生造成過多的影響。
現階段尚無有效解方立竿見影逆轉少子化,但可以通過提升教育品質、改變學校結構、加強跨領域合作等方式,為未來的教育生態建立起更具韌性與創新性的體系。這一過程需要各界的共同努力,無論是政府、學校、社會還是家庭,只有各方面的協同合作,才能夠讓台灣的教育在少子化的困境中找到新的發展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