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一則攸關到大專校院存廢與否的議題現象,有其進一步深究之處。

話說:來自於教育部的預估,明年(2025年)8月份起的114學年之際,大學的學生人數與18至22歲的青年數相較,首度進入所謂的『死亡交叉』,也就是說,就算當年度18至22歲的年輕人,通通都去就讀大學,現有的大學也沒有招滿,如此一來,看得到的是私立大專校院更要有危機意識,進行系所瘦身和努力招境外生的積極作為,才有機會度過第一波的高教海嘯難關,看不到則是該項『死亡交叉大學生』議題現象,存在教育社會學相關發想的諸多思辨之處,畢竟,高教生員不足,早已是一項預料之中的發展性後果,但是,坐以待斃的共輸下場,更讓死亡交叉的不堪情事,充斥無能以對的國家機器卸責,連帶而來的各項結構性意涵,是有進一步探究之必要,像是從私校到公校的高教資源配置不公、從保住學校命脈到犧牲受教品質的本末倒置,以迄於思索高教的屬性定位及其角色功能,這方面均有必要以進行高等教育之於本質、性質和體質的多方辯論。

擴而及之的各項命題思考,包括從國立到私立、從綜合大學到科技大學、從前段班到後段班、從都會學校到非都會學校、從本土學生到境外國際生、從推甄申請到分發或獨招、從商品化到去商品化、從供需生存法則到社會性投資、從公共財到殊價財、從通才教育到專才教育、從社會流動到文憑無用、從正規體制到多元學習、從年輕世代到混齡回流、從正規學制到推廣教育等廓清思辨,特別是岌岌可危的現存私立大專校院,以117學年為例,預估當年度的大學考生約有16.5萬人,扣掉公立大專校院招走12.5萬人,即使是再加上重考生,屆時的私校將僅剩下約5萬個生員,充其量也只夠6、70所學校招生存活,映照於還有100所私立大專校院,若果係以本土學生為其招收對象的話,那麼,至少將會有30、40所私立大專校院要面臨到退場的殘酷事實。

以此觀之,國家機器斷然不能漠視於中興以人才為本的教育藍圖願景擘劃,就此而言,扣緊包括師生或校方在內之『個體』、高教機制設計之『制度』及其少子女化或文憑主義之『大環境』,直指藉由『個體—制度—大環境』的考察架構,表述相關的針砭重點,就不全然僅止於私校的存廢或去留,而是關乎國家的未來發展,究竟需要什麼樣質感的高教人才,特別是這些公器資材的高教人才,能否有其從正規到體制外以迄於多元培育的勝出管道?總之,標舉『窮不能窮教育,苦不能苦小孩』、『先有機會改變,才有改變的機會』之類的社會性投資理念,但是,要如何讓學習的認知基模鑲嵌於應有的態度行為,點明出來:欠缺為何而學的心靈結構,這才是上述『死亡交叉大學生』議題現象的真正危機所在,畢竟,『不上課、不買書、不聽講、不互動』的課堂如常,也讓該項『死亡交叉大學生』的議題現象,存在著量不足且質堪憂的雙重性困境。

好一個從「拒絕聯考的小子」到「拒絕教改的老子」之時代反諷。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