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兩則關乎到高教行政舉措的議題現象,背後所糾結的迷亂、迷失情事,是有進一步深究的思辨之處。
話說:據監察院調查顯示,全台約有148所大專校院仍然實施退學制度,這其中以所謂「雙二一」或「雙三一」不及格學分數,作為退學條件的大專校院,總計有114所,約占近8成比重,以此觀之,這也讓該項退學制度的爭議,時有所聞並且成為多方角力之所在,畢竟,處於高教惡質擴張及其少子女化人口危機的兩廂拉扯態勢,對於退學制度的考察針砭,斷然不只是限縮於一分為二的存廢與否,而是糾結包括校方、老師、學生、家長抑或社會的諸多縫隙、貓膩,這其中包括從消極被動的修業年限到積極主動的強制退學、從學習成績不及格到全人發展有破口的一線之隔,以及從師生各自的「個人歸因」到學習示警設計的「制度歸因」及其學歷文憑至上的「文化歸因」等綜融性探究;連帶地,若果硬是啟動被迫退學的共輸結局,那麼,從「之前」之於選填科系的自我探索或職涯規劃、到「之中」之於科目修讀的教育培力或學習補強,以迄於「之後」的離退協助配套,直指出來攸關到不再擁有學籍的該項退學機制運作,要解決的究竟是沒有意願、能力不足或忙於外務等偏屬於學生的個人問題,還是惟恐生員不足的放寬標準或形式把關等偏向於高教市場的大環境問題,況且還進一步涉及到高教專業養成之於量質怯弱的國家教育政策規劃危機。
對此,從學生學習狀況不佳之休退學到現場授課教師之學識應變能力的共責比例原則、從入學不一定『從嚴』到畢業卻是『從寬』的高教發展困境,以至於不知為何而學和如何得以適性自學的基本提問,這也讓欠缺『做中錯—挫中學—學中精』的教學理念,印照於過度溺寵的社會性保護氛圍,指陳出來當前新生世代的迷亂行徑,包括有從教育端的就學把關失序,蔓延至勞動端的就業能力失靈,或是延伸成為接棒國家主人翁的更多扛責失守,遠地不說,僅以『2+16』高教新制為例,美其名是跟國際主流的學習模式接軌,從而標舉兩周的自主學習,但是,實施的結果除了壓縮僅剩下3個多月的課堂教學時間外,其他16周尋常期間之不來上課、不想買書、不用心聽課、不去互動的課堂學習樣態,又要如何奢求提早結束的這2周期間,得以有其自動、自發、自行、自主、自律和自為的學習認知基模與蛻變心靈結構。
總之,西方的文明硬是對接東方靈魂的該項『2+16』高教舉措,直接看到的是學生樂得少上2周課、教師樂得多賺2周鐘點費、校方樂得省掉2周的扛責壓力等皆大歡喜於多達50多天的大寒假,看不到的卻是環扣鑲嵌以成為某種理盲甚或是文盲的反脫盲行徑,這才是令人憂心、掛慮之處,如此一來,對應於將複雜的學習問題逕自於單一、切割的該項退學制度,當前高教制度運作的諸多亂象,已然是其來有自之於如是因果的某種必然結局,這也讓未來的高教困境,只會有更壞的發展性危機。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學生學習成績不佳是否應該成為強制退學的唯一指標 ? 從退學制度的運作來看,其目的究竟是針對學生個人的問題,如學習意願不足或能力不足,還是反映高教的結構性困境,例如:校方因少子化而不得不放寬標準 , 保有學生數量以維持學校運作,若將這些複雜的問題簡化為退學與否的二分抉擇,恐怕難以真正解決深層矛盾。
退學制度之外,另一個受到關注的措施是「2+16」學制改革。這項制度以國際接軌為名,將16周的課堂教學壓縮為14周,並預留2周作為自主學習期 ; 然而,實施結果可能因為縮短的課堂時間使教學深度與廣度無法兼顧,學生自主學習的效果難以達成。教育本該培養的是主動、積極的學習能力,若從小的基礎教育沒有找到學習動力, 培養出主動、積極的學習能力, 高教這樣的舉措可能反而讓學生在學習意願上更加被動。
這些現象的背後,是當前教育理念上的迷失與困惑 , 當「全人發展」逐漸讓位於「成績導向」,當「學用合一」在現實中成為「學用分離」,高教制度中的各種亂象或許正是累積而成的必然結果, 而更令人擔憂的是,這樣的教育模式是否正在影響新生世代的心智發展與責任承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