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一則關乎到不同世代次文化的人文思索考察,實有其復歸於人類行為及其社會環境之於時代社會變遷的論述意義。
話說:亞洲鄰近國家如韓國用包括放棄戀愛、結婚、生產、就業、買房、人際關係、人生夢想、健康、生活等『全(N)拋世代』(전포세대),來形容時下的韓國年輕人;再則,日本所出現的『悟世代』(さとり世代)話術,則是用以形容物質慾望低且沒有崇高夢想的日本年輕世代,至於,大陸內地更有標舉不買房、不買車、不談戀愛、不結婚、不生娃、低水平消費的『躺平族』稱謂,藉此表述年輕族群對於現實生活環境的失望落寞,以此觀之,映照於時代變遷的近代台灣社會,舉凡從1965年至1980年出生者X世代之『芭樂族』、1980年代和1990年代出生者Y世代之『草莓族』、1990年代末葉至2010年代前期出生者Z世代之『水蜜桃族』,以及數位原生世代之『α世代』等等,實有其鑲嵌於特定政經社文環境與生活世界經驗所形塑而成的不同世代素養次文化,這也讓當代台灣的青年人又要如何得以找到從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長到安住其心的世界圖像勾勒,畢竟,擺置眼前的乃是從跨域學習的成長動力到斜槓身分的多重人生驚艷、從被動收入到主動收入的人際社會資本擴充,以及從築夢踏實到自我實現的多層次需求滿足,從而彰顯出來時下的年輕世代出現儘管所得收入少,但是,想花的錢還是不手軟之於『精緻窮』的生活樣態。冀此,在這裡的思辨真義,斷然不在於時代、年代及其世代的分殊差異與和合共通,而是不同年齡彼此之間的世代互動,隱含那些有待澄清的「文化敏感性」與「非評價性態度」?
誠然,世代對話的社會性意義旨在於透過世代信任的關係底蘊,以讓「陪伴—等待—尊重—分享—寬恕—責任」的互動理念,據以找到跨世代的社會情感連帶基礎,如此一來,如何透過理想言談情境(ideal speech situation)的社會氛圍,來讓跨世代有其互為主體性意義(inter-subjectivities)的生命關照,這也會是當前代際間之所以猜忌、緊張、對立、衝突的重要歸因所在,就此而言,扣緊世代接棒的賡續傳承意旨,相與關聯的人生哲理,實有其足堪玩味之處,像是“發上等願、結中等緣、享下等福”、“一輩子能夠做兩輩子的事,又何必罣礙只剩下的半輩子”、“一輩子就只做半輩子的事,又何必期待還有未來下輩子”、“從Why me到why not之於留一個希望造自己想像的達觀”、“從超越想像的自我到超乎自我的想像”、“有一種幸福,叫做曾經擁有;有一種珍惜,叫做把握當下”、“找能力較強的人一起學習,這是因為來自於鷹架學習氛圍的知識涵養,比什麼都營養”、“找磁場相同的人一起打拼,這是因為出自於雁行團體飛翔的關係富足,比什麼都富有”,以及“想得清楚,說得明白,幹得漂亮!”。
最後,“實在做事、做實在的事、把事做實在”、“學習想、主動問、踏實做!”、“時間賺錢之體力資本、專業賺錢之能力資本、人脈賺錢之社會資本”、“想的,經常會做不到;做了,則是會有驚奇的預想不到”、“您是可以擁有一顆想飛、可以飛的心,您是否知道?”、“分享的快樂,加倍的多;擔當的重擔,格外的輕”、“誰也不能代表您自己,只有您能代表自己,但是,您又不能代表真正的您自己,只能盡可能的做您自己”、“ 引以為傲、引以為戒、引以為憾”、“學習、習慣、慣性、性格、格局用以改變命運”、“相信您自己是可以改變的、您也願意接受這樣的改變、學習的當下,用行動證明您已經在做改變”、“從找到自己的貴人、成為別人的貴人到彼此的互為貴人”之自我效能提升。
僅用“Do justice之行公義、Like kindness之好憐憫、Walk humble之存謙卑的心”,以感謝生命中所有的一切。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現今社會最大的挑戰或許並非世代差異,而是彼此間缺乏真誠的交流與理解。唯有跨越彼此的刻板印象,並且帶著非評價性的態度進行對話,才能讓彼此的張力化為動力,使每個人都成為他人生命中的貴人。
這樣的相遇,是基於「陪伴、等待、尊重、分享、寬恕與責任」的理念,才能帶來您我之間的信任與情感連結。理想的世代互動,不應是單向的施予或索取,而是彼此成為對方的支柱,以生命關照的方式,讓「互為主體性」成為世代相處的核心價值。唯有在這樣的對話情境下,才能消解世代間的猜忌與對立,轉而共同探尋傳承與接棒的生命哲理。
「互為貴人」不僅是世代間的和解之道,更是每個人自我成長的重要契機。我們可以從學習型社群的鷹架效應中汲取智慧,也可以從志同道合的雁行團體中汲取力量。這種相互支持的關係不僅促進了個體的自我實現,也為整個社會注入更多的溫暖與希望,在有限的生命中,找到自己與他人的交匯點,共同創造出超越個體的價值。
這樣的生命態度,或許可以從實踐中找到答案——學習想,主動問,踏實做;認識貴人,成為貴人,互為貴人。在這些簡單的行動中,展現的不僅是對未來的信心,更是對當下生命的珍惜。也許我們不能改變大環境,但我們可以透過改變自己,去成就彼此,去體現「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之心」的生活哲學。帶著對生命的感謝,繼續前行,這或許正是跨世代之間最深沉的連結與共鳴。
每一個世代的人都有其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挑戰,不同的困難要去面對與克服.
時下的年輕人,面臨更多的天然災害,更多的經濟挑戰,更多不可預知的未來,對比我這一代而言,似乎是更辛苦的一代
從1965年至1980年出生者X世代,雖然小時候的經濟是窮的,但透過自己的努力,可以取得想要的生活,也懂得學習規劃自己的生命藍圖,在經濟穩定的同時,願意向內求,了解自己的生命是怎麼回事,而不只是專注在物質世界,花時間了解自己,也願意花時間了解小孩,在互動中才有辦法互相了解,而不是僅僅用父母的角色來要求孩子等等
[陪伴、等待、尊重、分享、寬恕與責任],從小時候的養育、陪伴、等待,需要耐心;孩子長大之時,願意尊重他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你尊重孩子,孩子自然也會敬重父母,進而願意跟父母分享在他生命過程中的點滴;父母與孩子在互信的氛圍裡,在錯誤中學習,也在學習中得到寬恕與為自己負責,如此,生命的傳承必將是正面的世代傳遞.
黎巴嫩的詩人、作家與畫家-紀伯倫的代表作品:先知 散文詩集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文章提供給大家參考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
他們是「生命」的子女,是生命自身的渴望。
他們經你而生,但非出自於你,
他們雖然和你在一起,卻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他們愛,但別把你的思想也給他們,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的房子可以供他們安身,但無法讓他們的靈魂安住,
因為他們的靈魂住在明日之屋,
那裡你去不了,哪怕是在夢中。
你可以勉強自己變得像他們,但不要想讓他們變得像你。
因為生命不會倒退,也不會駐足於昨日。
文章分析亞洲鄰國的年輕人,韓國的「全拋世代」、日本「悟世代」,中國的「躺平族」等,用來描述了現在的社會氛圍已經影響到人們心理和行為,這些術語不是年輕人對傳統價值的否定,而是他們在經濟重壓和社會期望之間找到一條生路的無奈與奮鬥。
特別是在台灣,文中提到的不同世代(如X世代、Y世代、Z世代和α世代)所展現的生活態度和價值觀,讓我開始思考社會變遷如何影響個人身份的塑造,隨著時代的變遷,每一代人都在特定的社會經濟和文化背景下成長,這些背景與他們的個人夢想、選擇以及生活方式息息相關。如今,年輕人面臨著收入低的困難,然而他們依然選擇過著“精緻窮”的生活方式,這反映了他們對生活品質的重視,儘管物質條件有限。
在社會快速變革的現代,代際理解和尊重的重要性愈發凸顯,本文提到的「文化敏感性」和「非評價性態度」等概念,對我來說都是跨世代對話的關鍵,換句話說,開放心胸和尊重他人的態度,可以減少代間不必要的猜疑和衝突,在更深的情感連結中,我們也能嘗試在不同的生活經驗中找到共鳴。正因如此,我們將不必害怕跨世代的交流。
人生哲理和自我效能提升的觀點,希望與啟發及面對困難,年輕人應該相信自己的能力,勇於追求自我實現,透過行動與學習,能在不確定的時代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並逐步實現夢想。這些智慧的箴言不僅適用於年輕人,也提醒我們每個人都應不斷探索自我、提升自我,並在生活中尋找意義。
從韓國「全拋世代」、日本「悟世代」、大陸「躺平族」,到台灣的「芭樂族」、「草莓族」與「水蜜桃族」、「α世代」等,每個都傳承著不同的社會環境、經濟壓力及文化背景,更衍生出不同的價值觀和行為模式。
如在經濟困難時期,較年長的一代可能會更強調穩定性和責任感,而年輕一代則可能更注重自由、創新,這些行為不是個體的選擇,而是時代背景和社會結構變遷的反應。
當然,不同的文化背景或傳承特徵時,代間互動的挑戰與聯繫,是一大挑戰,應當放下個人價值觀,以開放的態度去接納每一個不同世代的人,並透過個人故事或文化傳承的分享,讓不同世代看到經歷彼此的相似性。當大家都有共同的願望、目標,即可以減少世代間的對立。
總結,跨世代的互動挑戰並非不可逾越且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可以從家庭、學校、社區、職場等多個層面入手,善用科技營造一個尊重多元、包容差異的社會氛圍,唯有拉近距離、開放、尊重與合作,才能找到共同的語言,實現代間的共存、共合、共榮、共好。
隨著全球化與科技進一步深化,不同世代和次文化的邊界可能越來越模糊。未來,我們或許會看到更多跨文化、跨世代的文化形式,例如結合傳統與現代元素的新文化潮流,或是多世代共同參與的社群運動。
在不同世代中,社會環境的變遷,如經濟發展、科技進步與政治運動,塑造了次文化的特質與內涵。同時,人類行為也因次文化的影響而改變,例如消費習慣、社交方式及價值觀念。這種互動顯示,次文化不僅是社會環境的產物,也能反過來挑戰和改變既有的社會結構。
另不同世代之間在價值觀、行為模式上的差異可能引發矛盾,但也促進了文化的交融。例如,年輕世代可能會批判上一代的環境破壞行為,進而推動更環保的生活方式。這種張力既是一種衝突,也是一種文化進步的契機。
從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的角度考察次文化,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世代間的差異與共通之處。這不僅是對人類歷史與社會變遷的反思,也是對未來如何建立更多理解與包容的探索。人類在不斷創造與適應文化的過程中,也始終在尋找彼此連結的方式。
在這些不同世代的稱謂下,可以看出因大環境的變化,產生對重要人生事件、金錢消費優先順序的再定義。當因外在條件限制而引發匱乏心態,或是看不見自己努力和忍耐能有更好的未來,會更著重於當下的快樂,也較容易傾向「精緻窮」或是「躺平族」的生活型態。
在聽了很多「一代不如一代」、「孩子專注3C而如何如何」、「現代年輕人比較靜不下心踏實努力」的負向評價,有位優秀教師對下個世代的看法,曾說「只是理解世界的方式,跟我們不一樣」,他看到的是孩子的創造性、科技能力與表達力。每個世代有不同的大環境,會再與個人特質、家庭教養、學校教育、人際互動等交互影響,即使彼此無法完全理解,也能互相尊重與學習。
心若能安定,才有辦法去思考更長遠的未來。如同美國猶他州對街友的住屋安置優先(Housing First)策略,即是先讓街友能有安頓的住所,進而提供後續的輔導協助,10年後長期遊民僅剩1成。回到亞洲,無論是「全拋世代」、「悟世代」、「躺平族」,在把許多選項槓掉的時候,都帶著些許習得無助感的無奈。並非戀愛、結婚、生子、買房是美好人生的標準配備,但若選擇的成本太高或負擔不起,而根本無法成為選項,就有需要思索解方的必要。
『全(N)拋世代』、『悟世代』、『躺平族』、『芭樂族』、『草莓族』、『水蜜桃族』、以及數位原生世代之『α世代』;相信每個不同的國家、不同的世代之間都有著每個世代所需要去面對的生命歷程、文化、經濟、教育,或不同的次文化延申,受到社會、經濟和文化影響,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有著不同的次文化特徵,在不同的時代中有各別獨特環境與挑戰,也塑造出不同的價值觀;然而不同世代之間要如何去融合思考相處,是一個充滿挑戰的議題,隨著社會的進步時,相互理解與尊重可以鼓勵各世代通過對話、分享和交流來理解彼此的生活經歷和價值觀;不同世代有著不同的優先事項和信念,相互尊重可以促進更和諧的合作環境。
在快速變化的時代中,傳統價值觀如誠實、勤奮、社區意識等仍然具有重要意義,可以通過教育和文化活動傳遞給年輕一代,有傳統價值傳承外,也用以開放的學習心態終身學習,如果所有世代保持開放的心態,接受新知識和新技能,這樣能夠適應快速變化的世界,且每個世代都有值得學習的經驗,年輕人可以從年長者的生活智慧中受益,而年長者則能從年輕人對新科技的掌握中得到啟發;這樣就可以充分利用每個世代的獨特技能和視角,混合不同世代的創意和想法,可能產出更加全面和創新的思考。
融合不同世代的思考需要耐心,但這種融合能夠創造更包容、更強大的社會結構,在不可預知的未來當中,世代傳承、正向傳遞理念是很重要的,或許在世代交替的過程中,共融會有著不同火花、浪花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