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過程,波折難免;逆境,只是一項考驗、一段蛻變、一個課題、一場刻骨銘心的淬鍊。自怨自艾無法改變現實,也無法博取同情,更無法讓你從囹圄中釋放;何不拋棄傷感,不再歸咎命運,積極奮發、自立自強,充實自己的能力,擺脫手心向上的悲哀。」吳燦城在碩士論文摘要中,寫了這麼一段話。
高職畢業就北上闖蕩的吳燦城,藉著創作詩詞度過單親爸爸的艱辛歲月,五十三歲以「詩語敘情作品自述」論文題目獲得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碩士學位,他想證明自己不是別人眼中的阿斗,更不是當年那位連清潔工都應徵不上的無用之人。
每每觸及美容彩妝話題,吳燦城就綻放光芒眼神,展露對美容教學事業的自信,很難想像他曾過著借住友人頂樓加蓋海砂屋、跟朋友借錢度日、繳不出小孩營養午餐費的生活。他說,那段時間,除了兩名小孩已一無所有,偏偏與社福單位打交道絲毫不輕鬆。
吳燦城總結當年與社福界「交手」經驗,認為申請補助要靠「五氣」;「運氣」是看你遇到什麼樣的承辦人員,「勇氣」是要有不要臉精神,「脾氣」是指有時要大聲吵才要得到,「力氣」是指要有跑馬拉松的耐力,最後是「霉氣」,要愈倒楣才愈有機會。
吳燦城說,男人不哭、不哀怨的特點,往往會把自己逼到死胡同,「要讓始終扮演強者的男人承認自己是弱者並尋求協助,需要更多勇氣」,因「男人應該扮演家庭支柱」的社會氛圍,當拉下臉求助時,很容易受到更大傷害。
他說,改編單親爸帶七歲女兒作勢從天橋躍下事件的電影「不能沒有你」上映後,一度讓社會關注單親家庭問題,但熱潮過去,單親爸媽再度成了被社會與政府遺忘的一群;「想對外求救,社會壓力又把我們打了回來」,所幸當年參予已故教授王行的「單親爸爸研究團體」計畫,讓他有機會靜下來看看自己,贏回人生。
「三更慚愧撫兒面,夜半驚惶倚床邊…稚兒何罪受其殃,爸爸從此是爹娘。」吳燦城用詩描述對兒子的不捨與虧欠,很感謝兒子體貼,讓父子三人攜手走過難關。(時事新聞來源:聯合新聞網,2024.12.03)
由這篇文章中看見吳燦城先生對生命的堅韌,從高職畢業北上奮鬥,到53歲以「詩語敘情作品自述」論文題目獲得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碩士學位,真的令人佩服。
而文中提到與社福交手的「五氣」:
1.「運氣」是看你遇到什麼樣的承辦人員
2.「勇氣」是要有不要臉精神
3.「脾氣」是指有時要大聲吵才要得到
4.「力氣」是指要有跑馬拉松的耐力
5.「霉氣」,要愈倒楣才愈有機會。
以上論點在在論述出他在尋求幫助中遇到的困難。這個議題由於離婚率越來越高,單親對社會造成的影響越來越大,許多民眾會同情單親媽媽,但是單親爸爸的情緒、經濟,有多少人會關注呢?以性別平等來說,單親爸爸也是需要關懷的,只是男性對於台灣社會教導:男人不哭、不哀怨的特點,往往會把自己逼到死胡同,「要讓始終扮演強者的男人承認自己是弱者並尋求協助,需要更多勇氣」,因「男人應該扮演家庭支柱」的社會氛圍,當拉下臉求助時,很容易受到更大傷害。
以往我的家庭教育教我要手心向下,不能跟別人要東西。當我生活遇到困境時,社工要給我協助,我跟她說我應該還撐得住,這位社工跟我說有人要拉你的時候,你也需要伸手讓人拉你啊!回想起那段歲月我比吳先生幸福,我的社工在我應該還撐得住的時候就知道要拉我一把,被接住的感覺真好幸福。雖然承辦人員可能背負著審核的壓力,避免社會福利被濫用。但是符合申請資格承辦一定會幫忙處理的,也許是資格不符合或是沒有找到符合資格的補助,才會有這樣的想法呢?無論如何期待社會各處能多點關懷接住遇到困境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