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一則關於長照居服員出現成長率雪崩一事的延伸性思辨,背後是有加以嚴肅看待之必要。
話說:根據台灣居家服務策略聯盟(居盟)統計,台灣於2022年之際的居服員數量共計有50,309人,2023年有51,160人,微增851人,增幅為1.66%,若依全國民間照顧機構共有2,022家計算的話,平均每個居服單位僅增加不到1人的一線居服人力,至於,今年(2024年)初步統計的居服員則有51,842人,僅增682人,更只有1.31%的人力增幅,映照之下,台灣社會的長照需求人口卻是出現愈來愈多的增長趨勢,像是2020年的長照需求人口數為824,515人,今年則是已經攀升至892,117人,增幅為7.58%,顯然,居服的照顧人力已經是遠遠不及於人口的老化速度,只不過,該項的供需失衡情事,實有必要扣緊從使用者到居服員之於「個體」、薪給支付之於「制度」及其高齡少子女化之於「人口大環境」的關照架構,以進行綜融的考察論述。
誠然,上述居服人力的供需失衡情事,雖然是偏向於市場運作法則的機制設計、運作,但是,復歸於社會性照顧的關懷旨趣,那麼,對於居服人力雪崩式的低度成長一事,實有其通盤檢視之必要,這是因為糾結於人性誘因、結構限制環境以及照顧需求的中長期布建規劃,顯現於該項居服人力不足的客觀情形,背後指涉出來的是長照機制設計運作之於轉型、變革的有所疏漏,此一應有的制度性轉化機制設計,竟然是出現如此般的薄弱、闕如,這才是台灣一地迎接於即將到來的超高齡社會,所要引以為誡之處,連帶地,相與糾結的命題思辨,更是需要被放大檢視,這其中包括:從論項目碼別到論質感計酬的薪資給付差異化、從支付制度的保健因子到工作認同的激勵因素、從組合照顧的調整機制到照顧管理系統的數據庫勘查、從長照居服體力化到居服智能科技生成化、從訓用難以合一到半專業無法精進、從過渡權宜的非典勞動到無法動彈的困於本位、從樂於外力介入的專人照顧到制度運作失靈的專業服務,以迄於從過度依賴的家外協力到難以提升的家內照顧素養等命題思索的通盤性檢討。
再則,過於將照顧服務技術導向之技職化、升遷職涯侷限的低階化、限縮於生理範疇的枝微末節化、另類老老照護的中高大齡化、語言適應阻礙的新住民化及其欠缺安於本位的制度性保障化,如此一來,困守於到宅服務性質的居服員,因為無法接軌於日間照顧、機構養護或醫院共護的人力轉介流通,這也讓居服人力的數量流失和素質闕漏,已然是一項預料之中的演變結果,甚至於只會有更為堪憂的發展情勢,就此而言,長照社會保險化、分工夥伴化、家屬素養化及其照權保障化,乃為從居服員不足到長照運作困境的四大補實破口,以此觀之,長照的運作及其發展危機,又豈止於一線照服人力的不足,而是直指包括人力素質、經費預算、照顧場域、素養知能、績效品質及其變革轉化,已然出現打地鼠般、補東補西般以及提油滅火般的長照運作失靈,這才是叫人憂心所在。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讀到台灣長照居服人力增長停滯的現象,內心感到沉重與憂心,數據顯示,居服人力的增幅遠遠追不上長照需求的成長速度,這背後不僅顯示人力供需失衡,更反映出整個長照制度設計的薄弱,再加上現今全國勞動力逐年減少,更是雪上加霜。居服員作為長照服務的基層力量,他們肩負著重要的責任也不可或缺,卻因薪酬、職涯發展有限與缺乏社會認同,而面臨人力缺失。
這樣的情況讓我意識到,長照問題不僅僅是人力不足,更是制度性保障的缺位。如何吸引更多人投入這個行業,讓他們看到專業價值與成長空間,像是提高薪資吸引力、設計多元職涯路徑與升遷機制,並與其他長照模式(如日間照護、機構照護)的連結與整合,否則單一模式的人力壓力只會越來越大;或是發展居家照護科技及明確統一的服務範圍認定,減少居服員在基礎照顧上的身體或時間負擔,讓其專注於更專業的服務。
這還需要政府、企業與社會共同協力,真正緩解居服人力不足的困境,並為即將到來的超高齡社會鋪平道路。
議題:
運用哲學性思維的教育與UBI (universal basic income)的政策運用是否能改善長照居服員出現成長率雪崩所延伸出的問題?
引言
長照居服員面臨的成長率下降問題,反映出該職業發展中的多重困境,哲學性思維的教育與UBI(universal basic income)政策的運用,或許能夠提供改變現狀的可能性。本文將探討如何透過哲學性思維的深度反思與UBI政策的實施,來解決長照居服員職業成長率下降所延伸出的問題。
哲學性思維的解決層面: 我認為哲學性思辨的好處在於,它是由自我為主體進行深度的分析與反思,並運用邏輯與比較的方式釐清問題、創新思路,這種思維方式強調問題解決過程中的自我意識與批判性思維,因此能夠打破傳統的局限,促進跨領域的整合,所以把這樣的思考方式運用在長照居服員所面臨的問題中,我可以從其面臨技術導向之技職化、限縮於生理範疇的枝微末節化、人力素質、素養知能,我認為這些狀況有個共同問題,就是缺乏人性關懷的認知,人性關懷強調的是以人為本的方式去思考一件事,而這個人包括了自我與他人,經由這樣的思考過程,可以改善長照居服員的思考方式,例如:從哲學性思維的角度來看,居服員的職業選擇應該從「我有體力照顧他人」轉變為「我理解自己亦需被照顧,並且希望學習如何更好地照顧自己與他人」。這樣的思維轉變,不僅能促進居服員自身素質的提升,也能深化他們對照顧對象需求的理解,從而改善整體照護品質。
UBI解決層面:UBI主張由政府無條件、不做資格審查、定期向每個公民發放一定金額的現金,以滿足每一位公民最基本的生活條件,所以從這點我看出了兩個優點分別為重視人的價值與擴大職場的選擇權。
重視人的價值:這背後的意涵強調的是,無論其參與勞動市場的情況如何,這不僅有助於改善台灣過度關注利益價值的導向,也促使社會對長照居服員等人性關懷職業的價值進行重新認識,當居服員的工作得到社會與經濟上的更高認可,這將帶動更高的薪資、改進的工作環境以及更高的績效品質,進而提高其職業吸引力與成長潛力。
擴大職場選擇權:在台灣職場環境,許多勞工無法輕易轉換工作的原因在於,每次的離職都必須承受無薪資的壓力,而UBI政策的實施可以解決這一困境,即使離職後,公民仍能有一定的收入保障,這樣的政策能減少對生計的焦慮,並且擴大了每個人對於職業的選擇,當金錢不再是唯一的考量因素時,人們可以更多地基於興趣與適應度來選擇職業,這對提升長照居服員的專業發展與人數的提升具有積極作用。
結論:從哲學性思維強調的以人為本的思考模式,與UBI政策主張無條件,定期向每個公民發放一定金額的現金,這兩者對於長照居服員這職業德價值可以從內在思想與外在生存兩個層面提供改善並且相互影響,所以我認為哲學性思維與UBI政策是可以有效改善長照居服員出現成長率雪崩所延伸出的問題。
台灣長照居服員的不足問題,背後的結構性挑戰與未來發展的風險絕非三言兩語能道盡,然而這其中之相似模式卻不免使人聯想起83年教改後廣設大學之殘局。長照人力供需失衡不僅是市場運作的結果,還與現有長照機制的設計缺陷有關。現行長照政策缺乏有效的轉型和變革機制,導致實際運用於該產業之居服員人力未能達到預期。這不僅是人力不足的問題,還涉及到該體系本身在設計與運作上的漏洞,如:薪資差異化、工作激勵的不足、照顧服務體系的不健全等問題。
而如同隨處可見之大學生,居服員多處於較低薪酬、低階職位,且職涯發展有限,如此職業結構對吸引和留住專業人才造成了困難。尤其是該工作涉及大量的體力勞動且通常依賴家庭介入,這使得職業認同和專業化水準的提升變得更為艱難。此外,居服員的工作範圍通常侷限於有形之生理身體照顧範疇,忽略了長照需求中其他層面的關注,如心理健康、社會支持等;是否能讓個案得到專業全人團隊的照顧,一線工作人員獲得跨領域的團隊支持與協助。
綜觀我國長照人力的增長無法跟上需求的增長,暴露出台灣長照體系的根本性問題。從薪資結構到專業訓練,從制度設計到社會支持,所有方面都需要進行深刻的反思與改革。若希望在未來超高齡社會中提供足夠且有質感的長照服務,必須加快相關制度的轉型,並推動長照事業的專業化、社會化和保險化。
面對這場已然展開,名為超高齡化的戰爭,不能採取單打獨鬥的游擊模式,而是應該團結各方專業領域,有策略、有組織、有行動地迎戰。
(重新校正錯字與轉折語)
1. 人口結構變化與需求增長
隨著全球人口老化的加速,長照需求持續增加,但居服員的供給卻無法跟上需求。這種「需求—供給失衡」將導致:
長照服務的質量下降,因為工作負擔可能會使現有居服員無法提供足夠的時間和精力。
家庭照護負擔加重,可能迫使家人退出勞動市場以填補需求。
2. 居服員的工作條件與社會認同
居服員常面臨低薪、工作負荷大、職業尊重度低等問題。這些因素可能是成長率雪崩的主因:薪酬與福利不足:許多居服員的薪資無法反映其工作的重要性和付出的勞動。
科技發展與替代方案
隨著科技進步,機器人或智慧型照護系統可能成為解決人力不足的方式,但仍面臨挑戰:
科技應用的限制:許多長照服務需要情感交流和個性化關懷,這是科技難以取代的。
數位落差:偏鄉或低收入家庭可能無法負擔相關設備,科技方案可能加劇不平等。
文化與家庭結構轉變
傳統以家庭為主的照護模式正在轉變,核家庭或單身家庭的增加導致照護責任難以分散:
家庭內部是否應重新分配照護責任?
社會是否應建立更多共享照護資源(如社區照護中心)?
延伸思考與解方
1. 提升工作吸引力:改善居服員的薪酬、福利和職業發展空間,如設立職涯晉升路徑,或提供進修補助。
2. 政策創新:推行全民參與的長照保險制度,減輕政府和家庭的經濟壓力。
3. 促進公私協力:政府與企業合作,投資於長照基礎建設和科技發展。
4. 倡導文化轉變:強化對長照工作的社會認同,改變其「低技術」的刻板印象。
長照居服員成長率雪崩的現象,實際上是多層次問題的反映,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多方協同努力,包括政府政策引導、社會文化的改變以及技術創新的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