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隨其當代台灣社會所開展出來的多樣面貌,這使得糾結於一個「移」字的背後,實有其相與對應的變遷意涵思索。
首先,從外籍勞工的「外勞」到外籍移動工人之「移工」,兩者的相同點皆是在於漂泊他鄉,據以尋找人生契機的未來天光,不同之處則是各自殊異的時代背景,藉此表述從勞權到人權的某種文明化進步內涵,只不過,「外勞」、「移工」的名詞稱謂,背後糾結的還是有其從母國到他國、從原鄉到他鄉、從內歸因到外歸因、從雇主到移工、從薪資收入到經濟安全,以迄於從制度性阻礙到社會性隔閡,特別是來台就業之於先借錢、還錢、存錢、再寄錢回家的迴圈宿命,如此一來,以搶錢為先、為重的目標管理,這也讓移工、換工、洗工、買工、逃工,抑或是打黑工,已然因為隱含剝削的薪資水準、欠缺尊重的社會對待和不盡合理的勞動條件與職場環境,而讓諸多的外勞、移工迷亂行徑,蛻變成為兼具某種集體意涵的整體性事實。冀此,在這裡的考察針砭,實有必要嚴肅看待外籍移工族群之於包括語言、認知、社會、文化等生活適應難題,藉此思索落難成兄弟如何得以相濡以沫的新社會情感連帶,連帶而來的像是來台移工的群我互動、逃逸職場的犯罪行徑及其安住其心的全人關懷,這部分的策進作為乃是一項需要加快速度的社會人文變革工程。
其次,涵蓋新嫁娘、外籍配偶、新住民等等所謂的婚姻移民,這使得關乎到跨國婚姻、多元文化家庭的生命週期、生命事件、生命轉折、生命歷程、生命文本甚或是生命底蘊,早已跟過往同文同種的漢人移民變遷史,有著天差地別的生命內涵,遠地不說,扣緊男大女小年齡差距的家庭組成,該項婚姻斜坡理論(marriage gradient)所展現出來的乃是殊異、多樣、複雜、拉扯及其不對等的生活故事,像是新婚燕爾的歡樂甜蜜,很快被傳宗接代的「生育力」及其背負生計的「生產力」所取代,如此一來,多重挑戰的現實生活困境、代際之間的親子教養衝突、新二代成長的社會性漏接及其呵護照顧公婆老公的「照顧力」,已然是讓『移民家照者』、『新住民長照』、『同鄉照服員』、『新住民女力』等議題現象,成為了當前台灣社會裡一項尾大不掉的照顧者角色變遷引領。准此,在這裡的反思之處乃是身於累積性剝奪、制度性障礙、社會性排除、文化性歧視及其滾動性影響的多元文化島國環境,這使得移民社會如台灣地區有其包括身分認同、角色認同、國族認同、社會認同等情感依歸命題思索。
最後,從移工或移民的國外人士到北飄求學打拼的島內國人、從婚姻到移工的不同類別身分、從移工族群到移民家庭的內涵功能,以及從就業到就學的各項移住人權,對此,要如何從居住的基本權益以延伸至身心靈經社的全方位關懷,這部分自當是要有中長期布建的藍圖願景勾勒;連帶地,關乎到移工、移民及其移動者的生活圖像,更是有其分類級、分階段、分時程之整體性擘劃的必要性。
『尊重、多元、融合、差異』及其『尊重、關懷、給機會—傾聽、陪伴、同理心』之於一個「移」字的多元文化思考。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該文揭示在當今全球化的社會,外來移動人口實屬必然的現象,如何保障其人權乃是重要的命題。
不必要的微歧視應當說再見,沒有這些移工,試問傳統產業如何生存?整個政府和社會都有責任教育雇主和民眾善待移工,給予合理的薪資和福利居住條件,讓移工願意長久待在台灣,老闆也可以擁有穩定的勞動力,兩全其美。
讓移工朋友願意愛台灣,也可以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對於新住民朋友亦應當如此。
台灣是個開放的島國,多元文化並存,若像新加坡一樣做到種族和諧與平等,也就邁進人權深化與鞏固。
從「外勞」到「移工」,名詞的轉變映照出時代的文明進步,也讓我們看見那群漂泊異鄉的身影。為了家人,他們肩負起離鄉背井的宿命,在陌生的土地上默默耕耘。然而,他們的生活卻往往伴隨剝削與不公。
我們需要的不僅是解決語言、文化隔閡的實際對策,更需要建立一種「兄弟手足」般的情感連結,讓彼此能在困境中相濡以沫。唯有如此,移工的生命價值才能被真正看見,他們的故事不再僅僅是生存,而是與我們共同編織的台灣社會。
跨國婚姻的不同文化、語言和生活方式交織成新的生命樂章,從初見時的期待,到婚姻斜坡理論下的現實挑戰,這些家庭承擔了多重角色的壓力:生育、養育、照護,甚至承載著兩代之間的文化衝突與融合。在他們的生命歷程中,每一步都像是在未知的道路上探索,而我們的社會,是否準備好為他們提供足夠的支持?新住民女性的「照顧力」已然成為家庭和社會的重要支柱,我們需要以更寬廣的視野,去理解她們在文化適應、親子教育、代際共融中所付出的努力,進一步以同理心和制度支持,化解她們面對的層層困難。
從外籍移工、跨國婚姻家庭到島內北漂的求學與打拼者,「移」的意涵早已超越了地理與身份的界線,延伸至每一個遷徙者對於居住、工作、學習乃至尊嚴與歸屬的渴望。我們應以更遠大的藍圖,描繪出一個能包容多元身分、尊重多樣文化的未來。這不僅是政策的分層實踐,更是一種人心的柔軟與關懷。我們所追求的,不僅是生活的基本保障,更是讓每一個「移動的靈魂」都能找到身心安頓的歸宿。
以尊重為基石,接納文化的差異,欣賞彼此的多元。以傾聽代替偏見,以陪伴取代冷漠,讓每個人都能感受到善意與支持的力量。「移」字的背後,是一幅正在書寫的篇章。我們不僅是同理、理解,更是參與在其中。尊重和關懷不僅是口號,更是我們共同前行的道路。每一個「移」的故事,都值得被用心傾聽與珍視。
外籍移工在台灣的勞動處境,揭示出經濟發展背後的多重挑戰。低薪、剝削與社會排斥讓他們的生活充滿困境,而文化隔閡、適應問題以及對基本尊重與人性化關懷的需求,更成為不可忽視的社會議題。與此同時,婚姻移民所組成的多元家庭,展現了文化交融帶來的挑戰與契機。代際衝突的頻現與長期照顧責任的失衡分擔,凸顯出台灣在推動文化融合及建構社會支持系統上的不足。
此外,內部移動者的經歷,如北漂族群因工作或學業而離鄉生活的故事,也顯現了另一層次的挑戰。這些人群在身份認同與歸屬感上的掙扎,強調內部移動者同樣需要被重視與支持。他們的經歷提醒我們,任何形式的「流動」背後,都蘊含著複雜的情感與需求。
為回應這些挑戰,應以「尊重、多元、融合」為核心理念,強調傾聽與陪伴的重要性。在政策設計與資源分配上進行全面規劃,來保障移動者的基本權益,賦予他們在多元文化環境中實現自我價值的機會。台灣的多元文化除了需要透過同理心的視角,更須結合實際行動與結構性變革,建立一個更加包容、多元且充滿關懷的社會,迎接多元文化共融的未來。
隨著全球化,移工和移民現象越來越普遍,尤其在經濟全球化和人口流動加速的背景之下,如何理解這些名詞概念及其對於當今社會、文化和人權的影響都是多元文化和社會正義討論的重要部分。
一般而言「移工」和「移民」通常指不同的群體。移工通常是指為了工作離開母國的工作者。而其往往被聘用在低薪、高勞力的行業內工作,舉凡建築、清潔、農業、照顧產業等。其身份通常與工作合約相關,更有許多移工面對不穩定的工作環境、低於一般勞動水準的工資、較差的工作條件以及比當地人更少的社會保障。至於移民則是指離開母國選擇長期定居在新國家的人。移民可能是出自於多種社會結構性原因,包含經濟機會、政治避難、教育資源等,他們的遷移通常代表更長期乃至永久性的居住。相較於移工而言,移民則更可能面對身分認同的挑戰,而無論移工或移民,共同都會有文化適應、語言障礙以及法律與社會福利身分的問題。
在台灣,上述兩者都可能會遇到社會歧視、文化隔閡、法律保障不足等問題。回歸到我國文化的「四海皆兄弟」,於現實中卻非如此,同工不同酬,不僅是對於移工勞動力的不平等,是否也間接排擠了國內原有的勞動人口?更遑論是否能提供歸屬感與社會認同給予新移民。
台灣自古以來因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與其獨特的歷史背景,擁有多樣的文化、兼容並蓄的宗教及語言優勢,更應該珍惜此機緣,用以欣賞、尊重以及共好的態度,建立更加包容、平等的政策框架,共同關注其基本人權的保障,推動社會的和諧共生,讓一同在這塊土地打拼的移工與移民都能感到被社會接納與關懷。
自古以來,為何人會選擇移動?
遷徙史不僅是人類脫離舒適圈、迎接未知挑戰的過程,更是追求資源與機會的生存智慧。從逐水草而居的遊牧民族到現代移工與婚姻移民,遷徙深刻地影響了人類文明的發展,並塑造了多元文化的面貌。
台灣作為亞洲經貿文化的中心,自十大建設以來,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吸引了大量外籍勞動人口和婚姻移民。然而,這些移動者的故事背後,卻往往伴隨著掙扎與挑戰。他們不僅承擔著傳統產業和長照體系的重任,也面對著語言、文化、制度等多重障礙。以外籍移工為例,根據統計,目前台灣超過四分之一的長照工作者為移工,他們的貢獻不可或缺,卻也經常被忽視。
婚姻移民則是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群體。這些「新住民」不僅豐富了台灣的文化,也帶來了新的家庭模式。然而,他們的家庭生活往往面臨代際衝突、教育資源不足等現實困境,極需政策上的支持與社會的接納。
未來,台灣需要更積極地面對這些挑戰。推動文化平權教育、加強語言與法律服務、改善勞動條件,都是實現多元共融的重要步驟。只有讓移動者感受到真正的尊重與包容,台灣才能從他鄉成為他們的故鄉,並以多元文化為基石,走向更具人性與韌性的未來。
移工開放程度,我認為沒有對錯,本質是經濟原理,但承接移工的政策、人權指標以及跨國司法合作綱領則有適切與否的問題。對移工的人權標準,台灣絕對得當領頭羊,為亞洲地區做好移工人權典範。不少人認為開放移工會帶來治安問題,其實台灣人到這些移工來源國家進行犯罪行為的黑數恐怕是更嚴重的問題。
以總體經濟的角度來看,當一個國家沒有足夠外銷的物產,要賺取外匯的方式,較主要為輸出勞力。雖然多數人不樂見,但這是現實面,無可避免的務實觀點。
引進移工的台灣,最重要的主軸,除了讓這些移工有尊嚴的在異鄉工作,不只勞動,更希望他們能從工作中學習新知、新觀念,學習台灣的民主、人權價值。當經濟有了起色,希望這些移工願意返家,貢獻自己在外地所學,返鄉改善家鄉的問題。
我在南部傳產工作多年,工作場所有許多移工,走在生產線上甚至有時候感覺台灣人才算少數。多數移工工作認真、認分、待人和善,能夠學習技能的產線幾乎沒聽說有移工逃跑的事件。但在另一家產線工作較簡單、無技術性且位於偏鄉的工廠,就發生了連續三個月,每個月都有移工逃跑的紀錄。他們逃走的原因是到周邊的建築工地打黑工,以賺取更高的日薪。
有管理者會讓移工在台灣工作三年就回家,不在續聘。他的想法在於,基層的工作經驗不應該歷時過長,只能是個過渡,工作者應帶著這些基層工作經驗,往其他高階工作領域尋求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