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一則攸關從移工、移住到移住人權的多元文化相融思索,實有其嚴肅看待之必要。
事實上,從包括仲介引進、自行聘僱、逃逸移工到合法入境非法打工在內的移工數量,早已突破有百萬人之譜,這使得關乎到移工政策、法令規章、制度調控、整合服務及其從權益保障到福利促進的諸多事項,皆有進行大破、大立的必要性變革,畢竟,從上一個世紀到本世紀之於國內的政經環境及其國際的全球布局,這使得從外籍勞工的「外勞」、移動勞工的「移工」到三讀立法通過的「新住民」,早已成為一項重要且不可或缺的勞動生力軍,如此一來,從消耗財到公共財、從短期效益到中長期成本,以迄於從單純的聘僱關係以進化到生存夥伴關係,直指出來的是關乎到移工或移住的議題現象,諸如認知、態度、行為的『心靈結構』(mind structure)及其態度、技巧、知能的人文素養(caring competence),實有其與時俱進之必要。
基本上,先來晚到的淘金之夢,已然是讓台灣海島前後湧進了包括漳泉、閩客、本省外省、本國外籍,以迄於不同人種在內的奮進者,其主要的差別的就不全然在於消極資格確認的公民身分與否,而是須復歸於人權的關懷意旨,以讓移工、移民皆能獲致所應該要有的權益保障,此一蛻變並成為直指某種集體意涵的所謂「移住人權」,自當是要有因勢利導的文明化策進作為,連帶而來的概念內涵、操作定義、類別範疇、社會倡議、策略聯盟、方案擘劃、行動指引,皆有進行廓清、爬梳之必要,這是因為:
首先,針對外籍勞工的移住者權益,民間團體早已從過往的人道主義提升至與國際接軌之人權模式的關照視野,特別是聚焦於全球化的企業永續議題,無論是從作業層級到高端決策外國籍人士的攬才、育才或留才,國家政策、企業組織、教育單位、專業團體,更是需要去思索如何得以與這群「移住者」共創、共享一個性別平等、多元共融、公理正義的社會環境,這部分自當是有其應答於包括CSR(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ESG(環境保護之Environmental、社會責任之Social、公司治理之Governance)、SDGs(永續發展目標之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抑或RBA(責任商業聯盟之Responsible Business Alliance)等等涉到自然環境與人類社會、法人與自然人、不同階序等級人種及其無差分的人類相處,從而探究以自然天地為先、以人為價值為中心之共存、共處、共融、共好的布建環境。
其次,關乎到「移住者」概念內涵的操作性界定,是有其包括廣義、狹義、基本、進階、消極、積極等不同屬性特徵,這其中涵蓋:從工作勞動到行住坐臥等衍生性需求、從心理到法律財務或醫療等協助服務、從就業到就學或婚嫁等短中長期移住、從來台的外籍人士到北漂的島內移住者、從低階移工到技術移民、從仲介費用到供應鏈移工保護、從家事移工到社福或產業移工、從新南向產學合作到職場勞動剝削、從職場勞動指導協助到各面向的生活適應、從賺取薪資收入到身心靈經社阻礙、從跨國婚姻到婦幼服務、從雇主社會責任到責任商業聯盟、從公協協力到公民德行、從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從移民署到勞動部、從勞動部到教育衛福部等跨部會、從勞動權益到移住人權、從基本的需求滿足到事件的風險規避、從移工已然失序的社會性不安全到移住之您我一體的社會性投資、從發展性社會工作到移住性社會工作,以至於擴及到對於多元文化、多元成家、多元性別及其多元相融的共生社會思索。
總之,『落難成兄弟、何必骨肉親』、『日久他鄉是故鄉』的人身喟然,指涉出來的是就不僅止於人種、膚色、血脈、地緣的殊異分別,更不應該是從主流、既得和優勢族群的權控結構出發,據以進行霸權關係的資源差異性配置行徑,就此而言,該項「移動—工作—移工—居住—移住事宜—權利福利—移住人權」的關懷旨趣,其所意指的乃是如何得以安住其心,藉此讓這一群在台灣島國打拼奮進的不同人種、族群,得以找到安身立命的生活憑藉和生存哲學。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這篇文章深入探討了台灣關於移工、移住者及其人權保障的多面向議題,內政部112年底統計,持有效居留證之在臺外僑居留人數有85.2萬人,其中以移工占7成7最多,但從仲介引進、自行聘僱、逃逸移工到合法入境非法打工在內的移工數量,早已突破有百萬人之譜。
截至2024年11月,臺灣總人口約為23,402,795人,外來人口(包括移工、外籍人士、外籍配偶、新住民)在臺灣總人口中占比約為3.6%,加上本國少子化的問題,對於外來人口的需求(移工)與新住民只會越來越多,故;在政策推動與社會文化間如何取得平衡,對於移工與移住者的議題,也需要進一步強化制度保障、推動文化融合。
如何提供外來人口安身立命的生活,不僅是保障他們的基本需求,更是實現社會公義、增進社會穩定與和諧的基礎,其次通過法律、政策、社會支持等多方面的措施,可以確保他們不僅能夠在物質上生存下來,還能夠在社會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成為社會的一部分,打造一個真正包容多元的社會。
隨著移工在台灣社會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他們不僅是基層勞動力的提供者,更是台灣經濟與社會運作的重要支柱。無論是基礎建設、照顧服務,還是餐飲、清潔等基層產業,移工的參與讓台灣的日常生活得以順利運,他們的存在不僅是解決勞動力短缺的工具,更是文化交流與社會融合的重要機會。如何以尊重、多元與融合的態度面對移工,將成為決定台灣未來生活品質與社會凝聚力的重要課題。
移工來台的背後,往往是跨越國界的勇氣與承擔。他們承載著家庭的期盼與經濟壓力,卻在工作與生活中面臨語言障礙、文化差異,甚至偏見與歧視。因此,尊重移工不僅是對他們基本人權的保障,更是對其文化與付出的肯定。
要落實尊重,必須在政策與社會行動上著手。例如,政府應強化對移工勞動權益的保護,改善他們的工作環境,並提供必要的法律與生活支援。同時,社會應積極推動對移工文化背景的理解,如增設多語言公共資訊,減少因語言與文化隔閡導致的誤解與歧視。尊重並非抽象的口號,而是一種可以從日常互動中落實的具體行動。
台灣一向是一個多元文化的社會,而移工的到來更為這片土地增添了新的色彩。他們帶來不同的生活習慣、飲食風味和宗教信仰,不僅讓台灣的文化更加豐富多樣,也讓本地居民有機會接觸和認識更多元的世界。但要讓多元文化成為社會的正向力量,需要更積極的交流與理解。政府和民間可以共同舉辦跨文化活動,促進移工與本地居民的互動,減少彼此的陌生感。企業也可以引入多元友善政策,讓工作環境更加包容,並創造更公平的就業機會。在這樣的基礎上,多元文化不再只是並存,而是彼此交融,共同創造新的社會價值。
融合是多元文化的最高境界,也是台灣社會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融合並不意味著移工完全放棄自己的文化,也不代表台灣需要改變原有的社會結構,而是要找到一個平衡點,讓不同的文化與價值觀可以相互理解、包容,並協同發展。台灣正面臨人口老化與勞動力短缺的雙重挑戰,移工的參與為解決這些問。然而,未來要真正實現尊重、多元與融合,還需要更多政策層面的規劃與社會層面的努力。這不僅是對移工的期待,更是台灣自身成長的需求。尊重是基礎,多元是養分,融合是目標。唯有實踐這三者,台灣才能在全球化的潮流中保持自身的韌性與競爭力,並為所有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探討從移工、移住到移住人權的多元文化融合,涉及社會、經濟、政治及文化多個層面,以下從幾個重點來分析:
1. 移工與移住的定義及背景
移工:指為了工作目的而移動到其他國家的勞工,通常從事基層勞動,例如建築、製造業、家政或農業。
移住:廣義上指任何長期或永久性移民,包括以工作、教育、家庭團聚或庇護為目的的移動。
多元文化融合的挑戰:移工初期通常面臨語言不通、文化差異和法律地位不穩的困境,這些問題往往延續到移住階段。
2. 移住人權的核心議題
勞動權:移工往往處於弱勢地位,工時過長、薪資低、缺乏勞動保障的現象普遍,需要推動公平的勞動政策。
居住權:許多移住者面臨租屋歧視或無法獲得穩定居所,影響其生活穩定性。
文化權與身份認同:移住者的文化習俗往往受到忽視,需創造尊重多元文化的社會環境。
家庭團聚權:許多移工因政策限制無法攜家人同住,這對其心理健康和家庭結構產生長期影響。
多元文化融合的模式與策略
包容性政策:政府應制定促進移住者融入社會的政策,例如語言課程、文化導入及子女教育保障。
地方社區參與:推動移住者與本地居民的交流,例如文化活動、共同參與社區建設等。
企業責任:企業作為僱主,應提供友善的工作環境,並支持移工的職業發展與技能提升。
媒體角色:避免負面刻板印象,增強公眾對移住者貢獻的正面認識。
成功的多元文化融合案例
加拿大:採取多元文化政策,鼓勵移住者保持自身文化,同時參與社會建設。
台灣:隨著移工、外籍配偶及其第二代增加,推動新住民教育法,鼓勵本地社會理解與尊重新住民文化。
從個人到社會的轉變
個人層面:移住者需要在語言與文化上進行雙向適應,本地居民則需對多元文化抱持開放心態。
社會層面:多元文化融合需要政府、企業、非政府組織及個人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實現「共融」的目標。
總結來說,從移工到移住的轉變,最終需要落實在移住人權的保障上,並透過多元文化融合,實現一個尊重與接納的社會。這不僅有助於移住者的福祉,也能促進整體社會的多樣性與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