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視障者約5.5萬名,各地推動視障引導標線,新增三條白色實線貫穿斑馬線,上路近四年,僅雙北、台中三都畫設逾40個路口,南二都僅20處,桃園最少僅10處,不但普及率低,亂象更不少,部分視障者甚至不知有導盲行穿線。
國土署、交通部說,導盲行穿線須銜接人行道及對準人行道定位磚,許多路口缺實體人行道,成設置最大阻礙。
中華視障聯盟副秘書長蔡再相喊話,視障引導標線(簡稱導盲行穿線)能引導視障者穿越馬路,車輛行經路口也有減速作用,已倡議十多年,政府今年起投入四年400億提升人本交通,應將導盲行穿線列重點,這是友善視障者的文明城市指標。
住新北板橋的視障者張晉豪有導盲犬陪出門,過路口時會高舉右手,左手牽導盲犬,就怕往來車輛沒察覺,他說「我身上背著兩條命」,須提高警覺。
國土署「市區道路人行道路口導盲設施設計指南」,引導型導盲磚不再列「標配」,許多縣市改在路口鋪警示帶,並於部分斑馬線新增實體三條線,但不普及。
六都中以北市最多,有46處,新北居次有45處,以捷運站點周邊路口居多。桃園目前僅10處,交通局說,預計明年4月會增至35處。
除了不普及,記者直擊還發現不少亂象,像是三條線只畫二條,許多端點沒有人行道定位磚,或有了但沒對齊。
像新北市政府周邊的導盲行穿線沒定位導盲磚,只有三條線,甚至遭孔蓋「切斷」。追查發現,導盲行穿線屬交通號誌,由交通單位施作管理;警示、定位帶卻屬人行道系統,由養護工程單位或地方公所施作,各做各的。台中市試辦時有路口只畫二條線,後來才改善。
住新北淡水的視障者陳宏嘉持白手杖行走,他說,「導盲行穿線不是每個重要路口都有,難依賴它,若要花心思尋找可能在路口發生危險。」前立委鄭龍水是亞洲首位盲人國會議員,他說,不知有導盲行穿線,顯見宣傳不到位。
新北市視障愛心協會理事長蘇延平也沒聽過導盲行穿線,蘇說,政府與其花力氣推動協助視障措施,不如多宣傳、鼓勵民眾看到持白手杖者主動多關懷。
台灣師範大學特教系暨復諮所副教授張千惠說,導盲行穿線亂象不少,包含線的尾端離人行道太遠,或開頭處沒有引導磚連接,問題根源是地方政府沒落實監工,淪為做半套,讓視障者走到一半無所適從。
本身是視障者的實踐大學社工系兼任助理教授藍介洲說,導盲行穿線確實有幫助,減少過馬路走歪機率,建議圓環或多岔路口優先設,也要加強養護。(時事新聞來源:聯合新聞網,2024.11.2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