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身處於詭譎多變的氣溫天候,然而,恆久不變的卻是歲末寒冬的募款環境,這也讓『您的一票,決定愛的力量』的大型網路公益慈善活動,除了兼具某種通過性儀式外,亦有其從「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到「天使贊助者」(Angel Sponsor)之於公益募款零和遊戲(Zero-sum game)的必要性反思論述。
話說:基於企業社會責任還是需要長期支持運作,對此,台新金控於2010年成立台新銀行公益慈善基金會(以下簡稱台新基金會),並且秉持『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理念,以專職機構持續執行社會公益及規劃慈善計劃,藉此延續台新基金會對於台灣社會的弱勢關懷,事實上,根據內政部資料顯示,台灣地區有3萬家以上的非營利組織,每年有超過新台幣1,000億元以上的愛心捐款,但是,善款資源超過80%還是集中在前幾大的公益團體,致使許多中小型社福團體因為知名度不高,抑或本身的機構行銷能力受限,而無法獲得要有的愛心資源,如此一來,為了能夠有效的協助中小型社福團體,台新基金會推出台灣首創第一個大型網路公益慈善活動,此一『您的一票,決定愛的力量』的創舉活動,係由社福團體提出自己所規劃的公益慈善方案,透過活動網站的運作架構,由網友投票決定公益基金捐助的對象,依其得票數的多寡,台新基金會再將公益基金捐贈給入選的團體,並由入選團體執行其所提的方案。簡言之,此一運作方式不僅讓中小型社福團體可以獲得金援補助,更因為團體需向社會大眾說明提案及拉票,當可提升中小型社福團體的知名度及自我行銷能力,從而發揮有限資源用以照顧最為弱勢者身上的最大效益作用。
誠然,第一屆活動舉辦後,除了獲得社會各界廣大迴響及其參與社福團體所給予肯定回饋外,台新基金會更是借力使力於擴大活動的公益基金規模及關懷的領域類別範疇,以讓更多弱小的公益團體受惠和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弱勢者,這其中特別是對接於社福團體到活動網站的建置架構,來讓該項的大型網路公益慈善活動,有其更多文明化內涵的發酵、發想,比如提案團體的「領域篩選」,像是社會福利、數位學習、社會企業、復能自立、公益傳播等;提案團體的「類別範疇」,像是老人照護、兒少福利、身心障礙、數位學習、弱勢團體、社福社企、復能自立、公益傳播等;提案團體的「資訊揭露」,像是類型、負責人、連絡電話、立案核准文號、立案許可機關、地址、E-mail、官網網址、粉絲頁網址、部落格網址等;以及提案要符合國際性接軌的「永續發展目標」(SDGs),像是消除貧窮、終結飢餓、健康福祉、優質教育、性別平等、淨水衛生、永續能源、就業經濟、工業創新、促進平等、永續城鄉、責任產消、氣候行動、海洋保育、陸域生態、正義和平、夥伴關係等;以及提案的「捐贈金額」像是社會福利的10萬元組、25萬元組、50萬元組、數位學習獎15萬元組、尤努斯社企獎15萬元組、老人福祉獎20萬元組、影響力短片獎2萬元組等。
就此而言,如何讓對的事情,嫁接於對的運作方略、對的手段方式、對的培力學習、對的磁場氛圍,方能有對的共生共好,那麼,針對該項『您的一票,決定愛的力量』的大型網路公益慈善活動,便有其相與對應的延伸性思考,這其中包括:
(一)贊助施行的受惠對象:從主流常見的弱勢族群到重中之重的特殊弱勢人口、從服務使用者的案主到服務提供者的同仁、從一線工作人員到二線行政同仁、從實體服務到數位中介;(二)贊助捐款的協力機制:從學者專家的規範性審查到網友投票的表達性關懷、從政府委託補助到民間善款捐輸;(三)獲得協助的貓膩弔詭:從大者恆大到弱者愈弱的馬太效應、從提案拉票到影子無償的天使贊助者、從倫理界線到隱私兩難;(四)認知基模的文明底蘊:從綁架案主、威脅社會、感動行銷到資源到位;從陪伴、等待、尊重、分享、寬恕到責任;從激情、無效的利他主義到理性、有效的利他主義。
總之,肯定台新基金會的該項作為,就此而言,要如何藉由投票的行動舉措,以深入了解方提案計畫之生態環境、問題診斷、需求評估、資源盤點及其處遇計畫的通盤性檢視,而非是訴諸於道德性勸說的從眾行為,連帶地,中小型公益團體要如何有其專人、專職、專責、專款且專用於該項『您的一票,決定愛的力量』對外募款的計畫撰寫和動員力量,如此一來,要有所提防以避免被墊高的是台新基金會公益形象的好名聲,被墊付自然也不應該是網內互打的該項肉弱強食行徑,就此而言,從企業善盡社會責任到基金會履行公益責任,兩者的會通之處,更是在於如何因勢利導於藉此擴大寬度、拉長高度、加成深度及其涵養人群服務所應該要有的溫暖厚度。
好一個,一堆非營利組織成就台新基金會的迷失、弔詭。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台新基金會「您的一票,決定愛的力量」活動,其熱血如同選舉般的活動形式確實有助於提高中小型社福團體的知名度及自我行銷能力。不僅能讓這些團體獲得必要的資金支持,亦能激發其與大眾的互動與參與感,進而將公益團體與社會議題溫柔地包裝到社會大眾眼前。誠然,此舉如同我國政治選舉制度之矛盾,也反映出現代公益募款活動的雙刃劍。企業、基金會等社會責任機構在做出公益貢獻的同時,應謹慎地考量分配的正義性和使用上的比例原則,避免過於簡化問題、過度依賴「感動行銷」和「從眾行為」,忽略了對公益議題真正深層需求的理解。這樣的反思相信對於企業善盡社會責任、基金會履行公益責任都能有所啟發,尤其是在設計這類大型公益活動時,除了考慮如何避免資源的不公平分配,亦應同步考量該支持機制與資源輸送的可持續性。
諷刺地,致力於使社會平等正義的公益團體在該活動中,其本身也逃脫不了大者恆大,小者漸弱的「馬太效應」,資源過度集中在大型公益團體的資源排擠下,更造成小型團體的無法有效競爭,難以做到真正的平等。
雖該活動本意是讓更多人能夠參與公益,但若真正發揮作用,則需進一步反思的是如何從短期的募款活動,過渡到對中小型社福團體的長期支持,提供更具結構性的資源與能量,非單純依靠每年一次的投票和捐款活動。更深層的問題在於,該如何建立一套綜合的社會資源分配機制?使得每一個社會弱勢群體都能夠獲得必要的支持,而不僅僅依賴偶發的不確定性的公益行動。
活動相伴的倫理議題也值得社會關注。各社福團體在提案時是否因拉票需求而過度夸大文案或改變其單位原有的服務宗旨?其中過度煽動情感「感動行銷」,而模糊了社會福利真正應該關注的結構性問題,反映出,單純依賴社會大眾的情感支持來進行資源分配,除了可能無法解決該社會問題,更可能削弱對問題根本原因的關注。最終只能說,這是一個美好的冬日園遊會,而不僅僅是一場公益美夢。
面對類似台新這類投票以利增加捐款金額的活動機制,對於名聲不高的非營利組織而言,通常都是看得到但卻無法拉到票的窘境,通常一般民眾仍會以知名度相對高或是看起來相對弱勢的非營利團體進行投票,然而民眾的投票結果真的能反映整體非營利單位的破口而及時給予相對應的資金幫助嗎?我認為台新舉辦此一活動的用意是好的,也確實讓非營利單位有機會獲得捐助的金額,但捐款熱潮後的持續延續,如何發揮效益而不僅止於非營利單位拿了錢、企業單位增加了社會責任曝光,對於投票者後續對該議題的持續關注熱度,是否有機會延續是非營利單位及企業單位都應該進一步思索的問題,當我們將很阿的注意力放在將要如何協助非營利單位的服務使用者,是不是也該同等的注意力放在這些捐款項目挹注進非營利單位的後續效益及成果,這樣才有可能讓更多大眾關注不同社會層面的議題,進而看見自己的小小力量都有可能成為非營利單位營運下去的大大動力。
我之前參加過的志工組織,曾經參加過台新投票方案,第二年便不再參加,窗口表示不認同用投票的方式爭取補助,且似乎是變成銀行的宣傳工具,自此,我知道這個計畫,也對它持保留態度,如今看來投票競爭募款機制問題仍持續著。
企業社會責任從善意回饋,演變成法規要求,對上市的銀行業-台新銀行亦是如此,企業型的基金會提供資金支持,同時提升自身形象,但是如此一來,參與活動的非營利組織,某個程度變成了企業形象經營和行銷的一部分。
會參與活動的非營利組織,我認為第一是金錢支援,第二是爭取曝光度,
第三是連結更多資源與培力發展,但是,投票結果非人人有獎,如果小型的非營利組織人力和動員不足,無法名列前茅,變成只有學到(經驗)而沒有得到(獎金),組織內部要能調適和正向看待。
投票活動本身以競爭方式在短期內喚起議題關注,是常見的活動手法,但我認為無法解決什麼樣的社會問題,社福團體間在爭取同一項資源,反而可能製造對立。讓一般民眾投票決定資金分配,雖然強調參與感,但是可能忽略了專業評估的必要性,公益應以「符合公共利益需求」為核心,如果某些提案的影響力較長遠,短期內不易吸引關注,極可能因此被忽視,投票競賽變成在強化市場邏輯,忽視真正的需求。因此,立一個更健康、更可持續的公益生態系統,可以朝向建立更具公平性的機制,例如考量組織的規模、影響力或實際需求,享有一定的保障名額,而非純粹依賴票數決定資源分配,或是設立專家評審機制(本活動有評審團特別獎),以昭公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