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一則攸關到老權與照權的議題現象,背後實有其嚴肅看待之必要。
話說:如何守住、守望和守候獨居長者,這乃是相迎於即將步入超高齡社會之林的台灣地區,一項需要加以正視的變遷課題,對此,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以下簡稱為老盟)早於前年(2022年)便與全台17個社區合作推出所謂的「獨老處方箋」,藉此彌補政府部門不足。事實上,該項的「獨老處方箋」係由在地的社區提出獨居老人名冊,並接受孤獨量表評估,再透過『客廳即據點』的運作構想,培訓超過280名志工帶著長者參與社區活動、創意課程,抑或到宅問安與電話關懷,從而降低長者的孤獨感,無疑地,映照於從等待出事到被動介入及其從消極以對到積極部署的官方慣性處遇態度,那麼,從民團出發的該項創新服務,實有加以肯定之處,即便這當中還是有因為欠缺公權力的介入,而可能滋生個人資料、權責關係和一條龍服務之虞的運作限制。
冀此,扣緊「獨老處方箋」的關懷意旨,相與關聯的延伸性命題思索,包括有:從靜態的到宅式關懷訪視到動態的外出式社會參與、從初篩性質的獨老訪視到進案列管的主責協力處遇、從長者個別的孤獨性存在到所有弱勢族群的存在性孤獨、從單純的陪伴守候到身心靈的全人關懷、從有所擘劃的志工服務到如常生活的社區守護、從在地的獨老處方箋到融合的社會處方箋,以迄於從居家式的個別獨老到機構式的集體長者,多少顯現出來:該項的獨老關懷處方箋,自當是有必要擴及到從特定老人到所有長者、從在家老化到機構養護、從基本的居家關懷到進階的資源連結、從家庭為重到社區為要、從願意被關懷到外人介入、從親情和解到照顧素養、從訪視能力到結構性限制、從社區守護網到社會安全網、從分類分級到分階分流的獨老背景屬性、從所有老人對象之間到標地獨老對象之內、從各種老人服務項目之間到獨老關懷項目之內、從基本需求滿足到事件風險規避,以迄於從照權到老權而來的通盤性檢視、議論。
總之,老後人生的關注議題,其所涉及的內涵、屬性、層次、面向、範疇、方案、措施和項目,之廣、之深、之長和之久,將遠超出想像之中的深邃、複雜,就此而言,舉凡高齡者白皮書、高齡者政策綱領、高齡者權益保障與福利促進法、高齡者行政機關、高齡者服務跨域體系、高齡者輸送網絡,抑或是攸關到就業、就學、就醫、就養及其去移動障礙的友善環境,直指善待高齡者的諸多變革工程,實則需要針對百廢待舉於大破、大立的各項創造性轉化作為。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由民間團體發起的「獨老處方箋」推動,其立意與實際行動皆呈現出希望讓關懷在地化,試圖解套獨居老人的孤立與孤獨問題。
但在這樣的美意之下,依舊藏有許多值得進一步探討的問題,如:「社區提出名冊」——如何保障個人資料及隱私的權益?「培訓半專業的中高齡志工」——培訓後在進行長期服務的過程裡,志工背後是否有專業的教育輔導之支持系統?抑或僅止於情感性的陪伴?
由上面之疑問同時又衍生出,因目前政府部門對於志工服務之推廣重點,偏向於個人參與時數、榮譽福利等部份,致使許多人參與志工活動時,皆偏向選擇活動型志工,對於需長期參與之服務活動較無興趣;加上社會教育風氣變化,導致年輕世代對於關懷他人的志工服務較無興趣,大學服務性社團亦越來越少⋯⋯前述等現象,其實不也正是未來的「孤獨老人」產生之遠因嗎?
因此,在運用社區力量創造獨居長者與社會的連結、化解步入超高齡社會之孤獨感的同時,我們或許更應該從家庭教育及學校教育紮根,找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精神,而非僅期望老人彼此相互扶持,默許青壯年世代置身事外,待自己年老時又步入相同循環中。
以人為本的關懷策略情感交流與陪伴的重要性,隨著高齡化社會的來臨,越來越多獨居長者需要社會的關懷,帶來的不僅是解決獨居老人孤獨問題,更是對高齡化社會長遠需求的回應,結合了醫療社區化與關懷多元化及社區資源共享,也讓長者能夠融入社區、參與活動、與人互動,增加生活的豐富性,解決長者孤獨問題,也是一個讓社區成為長者第二家庭概念過程,更展現出社會對於長者的關懷與尊重。
王順民教授文章探討了台灣政府在面對獨居長者問題時所採取的措施,特別是「獨老處方箋」的實施,並提出了對於長者社會福利的批判性思考。
獨居長者的現狀與挑戰
隨著台灣進入超高齡社會,獨居長者的數量逐年增加,這對於社會結構和公共政策提出了新的挑戰。獨居長者往往面臨孤獨、健康問題、經濟困難等多重困境,而這些問題需要政府和社會共同努力來解決。文章中提到的「獨老處方箋」計畫,試圖透過社區的力量來填補政府在關懷獨居長者方面的不足,這是一個值得肯定的創新做法。
「獨老處方箋」的優勢與限制
「獨老處方箋」的核心在於社區的參與與志工的培訓,這不僅能夠降低長者的孤獨感,還能促進社區凝聚力。然而,文章也指出了該措施的局限性,尤其是在缺乏公權力的介入下,可能會導致個人資料的保護不足、責任劃分不明確等問題。此外,社區志工的服務雖然重要,但其專業性和持續性仍然需要加強,否則可能無法提供長者所需的全方位關懷。
政府角色的反思
文章強調了政府在長者福利政策中的重要性。儘管「獨老處方箋」是由民間組織推動,但政府應該在資源分配、政策制定和監督執行方面扮演更積極的角色。政府的缺席將使得民間措施難以形成系統性的解決方案,並可能導致服務的質量和範圍受限。因此,政府需要重新檢視其在長者照護體系中的角色,從消極的反應轉向主動的介入。
全人關懷的必要性
文章提到從「陪伴守候」到「身心靈的全人關懷」,這一觀點非常重要。長者的需求不僅限於基本的生活照顧,還包括心理上的支持和社會參與的機會。政府應該推動更多跨領域的合作,整合醫療、社會工作、心理輔導等資源,為長者提供更全面的服務。同時,社會也應該建立友善的環境,讓長者能夠更方便地參與社會活動,減少孤獨感。
改革的迫切性
文章最後提到的各項高齡者政策,顯示出台灣在長者福利方面仍有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從就業、就醫到社會參與,政府應該制定更具體的政策,以應對高齡化社會帶來的挑戰。這包括提高公共服務的可及性、改善長者的生活品質以及建立一個支持長者的社會安全網。
在當前台灣的社會政策中,政府似乎過度傾向於支持年輕人的創業和文化創新,這一方面固然是希望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活力,但另一方面,卻忽視了高齡社會所帶來的挑戰與需求。隨著全球進入高齡化,台灣的老年人口比例持續上升,這對社會福利體系、醫療資源和社會服務提出了新的要求。誠然,現行政策卻未能有效回應這些需求,導致長者的照護問題日益嚴重。
政策的偏頗與資源分配
台灣政府在資源分配上,明顯偏向於年輕族群的創業支持。這樣的政策導向雖然能夠激發年輕人的創造力與活力,但卻未能考量到高齡社會的實際需求。根據統計,台灣的老年人口在未來幾年內將急劇增加,這意味著對於長者照護、醫療服務和社會支持的需求將大幅上升。政府若持續將資源集中在年輕人身上,必然會造成長者所需的社會資源不足,進而影響他們的生活品質。
文化屠殺改革的影響
政府在推動文化創新及改革的過程中,往往忽視了台灣特有的社會文化背景,這可能導致所謂的「文化屠殺」。例如,許多傳統的社會結構和價值觀在現代化的浪潮中被邊緣化,這使得長者的智慧與經驗無法在社會中得到應有的重視與應用。這不僅削弱了長者的自我價值感,也使得社會對於老年人照護的認識和重視程度下降。
歐美養老觀點的盲目模仿
在政策制定過程中,台灣政府有時會參考歐美國家的養老觀點,然而這種盲目的模仿往往忽略了台灣的社會文化特性。歐美國家的養老體系多以機構化照護為主,而台灣則擁有深厚的家庭照護傳統。這種文化差異使得單純引入外國模式,無法有效解決台灣的老年照護問題。專業人員在執行在地老化的照護時,面臨著文化不適應和資源不足的雙重挑戰,導致照護質量無法達到預期。
專業人員的困境
專業人員在長者照護領域的執行上,面臨著多重困境。首先,由於政策資源的傾斜,專業人員的培訓和發展往往未受到足夠重視,導致人力資源不足,專業能力不足。其次,政策的制定缺乏與專業人員的溝通與協調,導致其在實施過程中難以獲得支持和認可。此外,專業人員在面對高齡者的多樣需求時,常常感到無能為力,因為他們所需的資源和支持並未到位。
建議與展望
為了解決當前的問題,政府應該重新評估其政策方向,將資源更均衡地分配給各個年齡層,特別是高齡族群。具體而言,應該加強對於長者照護的投資,包括提升社區照護服務、增設長者友善設施、推動跨領域的合作等。此外,政府應該重視專業人員的培訓,提供更多的資源和支持,以提升其在長者照護中的專業能力。
總之,台灣在進入高齡社會的過程中,必須正視長者的需求,並制定相應的社會政策。只有在尊重本土文化的基礎上,融合專業知識與社會資源,才能真正為長者提供一個安全、尊嚴和充實的生活環境。這不僅是對長者的責任,也是對整個社會未來的承諾。
隨著高齡化來臨,獨居老人也是一個隱患之一,身邊沒有兒女,發生意外無人發現。
在地老化是政府一直推崇的,那社區經營是必須的,那政府要如何去面對的,但如何有效的關懷社區獨居老人,除了造冊及定期關懷,也需要鼓勵他們走出家門,參與社區活動,這樣才能有效的延緩失能,因此長照ABC據點是可以用的資源之一,但需要多人投入,我認為里長也是一個很重要的人物,可以與社區內的長照單位及學校合作,創立專屬於社區的志工團隊,讓志工團隊定期關心獨居老人,共創良好的社區環境,也能確保獨居老人們的安全議題。
隨著高齡化社會的加速來臨,失智、失能人口的增加帶來長照需求的迅速攀升。政府提出的《長期照顧十年計畫2.0》與「強化獨居老人關懷服務計畫」,透過訪視、緊急救援裝置與福利諮詢等措施,試圖強化長者與社會的連結,減輕家屬壓力。然而,政府資源畢竟有限,結合社區志工團隊與社福單位的力量,將是提升獨居老人生活品質的重要因素。
現有的志工團隊可以與在地社福機構合作,利用社福單位所提供的專業資源與經驗,設計並推動到宅體能延緩老化課程(因自己過去一年也曾與社區C據點、民間社福團體投入獨老關懷,有感可以更強化”資源連結”,讓關懷獨老的效益發揮到更)。例如,可連結專業團隊針對獨居長者個別化需求,提供居家體適能課程、延緩退化運動;並輔以居家環境評估,幫助改善生活質量;結合其他社福單位的創新服務,讓長者在家中就能接受多元且有效的健康支持。
志工的參與是關鍵。透過由社區志工帶動的課程,不僅能減輕專業服務人員的負擔,還能增進長者與志工之間的情感連結,進一步降低孤獨感。同時,志工與社福單位協作,能及時發現長者生活中的潛在風險,為後續的專業介入提供可靠依據。
透過結合志工力量與社福資源,既能將延緩老化的健康服務送到家中,又能創造更多互助機會,構建一個有愛且友善的社區支持網絡。如此,獨居老人不僅能在熟悉的環境中安享晚年,更能感受到社會的關懷與尊重,實現獨居但不孤單的目標
哈佛大學教授說:「慢性孤獨會使每年死亡率提高26%。」
「獨老處方箋」的推行不但是解決孤獨長者問題,更是建設一個包容、互助的社會體系之起點。透過全面性延伸思考與行動整合,可以更有效地實現這一構想的初衷與長期的價值。
每位獨居長者的需求各有所不同,是否需要先進行需求評估,了解健康狀況、心理、社交、經濟等方面的具體問題,再幫助量身定制「處方」。並透過數據的分析,能夠掌握獨居老人的生活困難與風險指數有效應用各項資源,結合家庭醫師、社工或心理諮商師合作,「處方」不僅僅是藥物治療,還有心理支持、溶入社交活動等。透過地方社區、宗教機構或社福機構的協助提供連接性的服務。設立招募志工系統,為長者提供定期的陪伴服務,減少老人孤獨感,甚至與科技平台合作。鼓勵年輕人加入參與活動幫助獨居老人,建立有意義的交流。
獨居長者需要被接納與尊重,支持”共享住宅”或”合居養老”互助與互相陪伴,降低孤立居住的風險之外也讓獨居長者能無憂無慮在地安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