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去機構化效果不彰,半數安置兒少待在安置機構,據第一線社工觀察,安置於機構的兒少多為寄養家庭較難接受的特殊童,如身障、發展遲緩、過動等,但機構長期缺乏醫療資源,僅有內外科,最需要的兒童心智科卻寥寥無幾。衛福部近期將召開會議,討論導入更多醫療資源進入機構。

勵馨基金會基金會研發處長曹宜蓁說,為符合兒童權利公約,兒少安置應減少與親屬分離,避免安置於住宿型機構,但台灣約五成安置童皆送往機構,且送往機構的兒童,大多有疾病、情緒障礙等情況,有些兒少安置機構對於特殊需求兒少也不願意收留,導致部分兒少被迫待在護理之家,或是其他成人機構。

曹宜蓁表示,安置兒少進入機構後,需要的醫療資源比想像中的大,難憑機構一己之力滿足需求,目前地方政府雖會提供跨網絡的醫療支持系統,但實務上,許多安置機構反映,就醫路途遙遠,還曾遇到簽約醫院,根本無綠色通道、友善措施,支持系統形同虛設。

行政院兒童權益推動委員會委員張淑慧說,有些觸法的司法少年也會被安置在安置機構,這些單位的醫療資源一樣匱乏,如供司法少年就讀的彰化勵志中學,合作的醫療院所為彰化秀傳醫院,該院並沒有兒童心智科等,對孩童的精神或是心理協助資源幾乎不存在。

「安置機構缺乏醫療資源,根本是侵害兒童健康權」,張淑慧說,官方回應將安置機構的醫療需求,納入居家醫療整合照護計畫,但該計畫主要是服務成人,兒童的心智發展或精神醫療等,是否能符合需求,令人存疑。

社家署代理署長周道君說,已與健保署合作,並與兒少安置機構等單位,討論如何讓醫療資源進入機構。但不同機構收容的兒少,所需的照護密度不同,且因地理位置不同,醫療進入的難易度也有差異。後續將盤點資源後,依個別狀況提供協助。(時事新聞來源:聯合新聞網,2024.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