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09📚
01.消費警訊台中市
02.防衛台灣軟實力
03.學校停辦雙軌制
04.午餐專法高雄市
05.毛孩寵物新生兒
06.人口發展拉警報
07.低薪勞工三萬一
08.早療進案3C化
09.平均壽命八十初
10.無照代價少年郎
11.制服買菸二十歲
12.正義教育要轉型
13.月經貧窮成效差
14.非核家園霧茫茫
15.新興菸品青少年

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十二月份的第二周(2024.12.09)所羅列出來的七字箴言包括有「消費警訊台中市」、「防衛台灣軟實力」、「學校停辦雙軌制」、「午餐專法高雄市」、「毛孩寵物新生兒」、「人口發展拉警報」、「低薪勞工三萬一」、「早療進案3C化」、「平均壽命八十初」、「無照代價少年郎」、「制服買菸二十歲」、「正義教育要轉型」、「月經貧窮成效差」、「非核家園霧茫茫」以及「新興菸品青少年」等15則的七字時事箴言,這也使得相與對應的延伸性思考,是有它嚴肅以對的必要。

首先,「消費警訊台中市」,〈台中市消費者保護自治條例〉修正案已獲行政院核定生效,這其中除了規範無卡分期、先買後付款等交易模式外,也將針對遭投訴案件多的業者,公告張貼所謂的『消費警訊』,此一確保消費者權益的具體作法,實為全國之首創,亦即,從買賣兩造間所關乎到資訊揭露之正確、完整、及時、充分、透明與對稱,實有公權力積極以對之必要,連帶而來的是,從地方的自治條例到中央統一修法、從公開張貼到不同警示、從惡意店家到不良買家、從販賣話術到法治教育,以迄於不同形式的買賣糾紛,是有檢視之必要;「防衛台灣軟實力」,詭譎多變的台海兩岸關係,頗有一觸即發之虞,如此一來,如何有效防衛台灣,便有其從國際、外交、政治、軍事、經濟、社會到文化的不同發想思考,這其中包括有從硬實力到軟實力、從去中國化到保有中國文化、從台灣特色到真正中華文化性、從不是兩岸到而是國際、從不是對岸到而是島內、從不是國家到而是人民、從不是正名到而是努力、從不是統一到而是和平、從不是敵對到而是理解、從不是疆域到而是文化,以迄於從不是身份到而是責任,直指如何營造公義、法治、包容、共享的台灣社會,實為最佳的防禦策略;「學校停辦雙軌制」,根據教育部統計,83學年度(西元1994-1995年)之際,全國有23所大學、35所學院、72所專科,總共130校,『四一〇教改』後不少專科升格,到最高峰的96學年度(西元2007-2008年),全國有100所大學、49所學院,專科僅剩15所,大專院校總數達164校,只不過,隨其少子女化而來之生員不足的高教海嘯,這已然是一項灰犀牛的加惡危機,這也讓諸如合併、停招、停辦、專輔、退場等運作策略,成為一項如常的高教生態,只不過,從校方到師生、從生師比到財務狀況、從預警學校到專案輔導學校、從私校法到轉型退場條例、從直接停辦到專輔名單、從報請停辦到勒令停辦、從專輔學校到禿鷹財團、從公立化到公共化、從管制化到諉過卸責,以至於從個人不平等到學校不平等,直指私校的發展危機,當只是少子女化及其失靈國家機器的一項預期性後果;「午餐專法高雄市」,因應於包括廚工低薪待遇、家長意見分歧、教師兼任午餐秘書、營養午餐弊案以及營養午餐補助不足等問題,高雄市議員指出高雄市有必要制定所謂的午餐專法,藉此讓專法到專業運作、從補助採購到飲食教育、從食農校育到鏈結資源,以迄於從地方午餐條例到中央母法定調,直指出來該項治校如管膳食就如同治國如烹小鮮般,不可小覷相關的衝擊影響;以及「毛孩寵物新生兒」,根據統計顯示,2023年台灣新生兒共計有13萬5,571人,相形之下,同年所累計的狗貓登記數量則是高達友23萬2,196隻,足足多出近10萬,連帶地,來自於農業部電話抽樣調查,發現到台灣家犬、家貓飼養數量高達279萬隻及其全國飼養寵物戶數高達28.3%,也就是說,平均每3至4戶就有1戶民眾飼養寵物,如此一來,從領養、購買到飼養、登記而來的人寵共生,毛小孩業已成為現代人情感依附需求的另一項重要選擇,只不過,從一時興起到實際照顧、從貓犬之類到特殊動物、從身形大小到照顧負荷、從人寵密度到生活空間,以迄於貓犬晚期之後的老後人生,相與墊付的金錢、時間成本,這已經超乎單純的甜蜜負擔,可以了得,這也讓貓犬的動保、照權,成為了一項文明社會的變遷指標。

其次,「人口發展拉警報」,國發會委員會議通過最新2024-2070年人口推估結果,顯示未來長期少子女化及其高齡化現象將更趨明顯,相關的變遷指標包括有:(一)根據最新推估,假設在未來每位婦女一生僅生育1名子女之『中推估』的前提底下,未來短期人口重要時點將維持前一版的推估,但是,長期而言,少子女化及其高齡化現象將更趨明顯(二)未來總人口會持續下降,國人口將由2024年之2,340萬人,減少至2070年之1,497萬人,減少844萬人,這其中的0-14歲幼年人口減少171萬人,15-64歲青壯年人口減少920萬人,65歲以上老年人口則是增加248萬人(三)進入「超高齡社會」時間點維持2025年不變,也就是說,明年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超過20%(四)人口紅利結束時間點維持2028年不變,亦即,預估15-64歲工作年齡人口占總人口的比率將於2028年低於2/3,致使人口紅利消失(五)未來長期的老化程度將再行提升,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之比率預估由2024年之19.2%,提高至2070年之46.5%,同一期間,年齡中位數將由45.1歲提高至62.4歲,與此同時,由原3.6名青壯年人口扶養每1名老年人口,減少為每1名青壯年人口即需扶養1名老人;「低薪勞工三萬一」,行政院經濟發展委員會要求勞動部定義『低薪勞工』,對此,勞動部預計以月薪3萬1,000元作為低薪勞工的操作性界定,諷刺的是,勞動部今年(2024年)所開出徵求業務佐理員及行政人員職缺起薪卻僅有新台幣2萬9,261元,這也讓連政府攻府的承攬人員一直都是處於薄利、低薪的就業狀態,而顯得突兀、荒謬,畢竟,從基本工資到最低工資、從最低工資到略高於最低工資、從政府機關到民間企業、從勞務承攬到非典就業、從所得維持不足到經濟安全不夠,當前的低薪、勞工及其低薪勞工議題所衍生出來的諸多生活性貧窮,這才是癥結所在之處;「早療進案3C化」,去年(2023年)早療通報達3萬4,781人次,創下歷史的新高,但是,這當中的後天性發展遲緩兒童人數卻持續上升,部份是跟過度依賴三C、缺乏面對面互動、疫情期間無法提供高品質托育等因素有關,顯然,從學校公共場域到家庭私人範疇、從校園禁用到全面規範、從正向使用到強制設限、從低度管理到強度規約、從父母的以身作則到便宜行事的3C保母、從新鮮好奇到物質濫用、從過度使用到身心戕害、從分齡依附到同儕次文化、從世代對決到借力使力、從相關素養到有效指引、從效能提升到輔導約束,以迄於從網路世代到數位性犯罪,關於3C產品的使用行徑、情形,這又豈止於一個亂字可以了得;「平均壽命八十初」,內政部公布〈112年特定死因除外簡易生命表〉,去年國人一般平均壽命為80.23歲,如排除國內十大死因前3位的惡性腫瘤、心臟疾病及肺炎,平均壽命將可分別提高3.46歲、1.42歲及0.94歲,顯示特定死因對於平均壽命,是有其一定程度的構造影響,如此一來,從平均壽命到健康餘命、從一般死因到特定死因、從各類死因到男女性別,關乎到死因的客觀事實、歸因事由及其有效停損,自當有其包括流行病學、公共衛生、預防醫學及其人文區位的多方拉扯;以及「無照代價少年郎」,曾姓少年因父母離異,從小由外公外婆帶大,趁家人出國偷開外公的車出門找朋友,太緊張之故而分不清油門與剎車,致使車輛在市場失控爆衝進路邊攤位,導致3名無辜民眾喪命,顯然,從少年的個人動力到父母的家庭動力、從少年到各年齡層的無照駕駛、從大眾載具到自力更生、從違規駕駛到同儕次文化、從過輕罰則到限制人身自由、從道安講習到連帶賠償責任,以迄於從無照生態環境到有效防制管理,顯現出來聚焦之處就不全然只是在於無照及其無照駕駛的觸法行徑,而是要如何找出包括生命教育、交安教育、法治教育、家庭教育之類的因應對策。

最後,「制服買菸二十歲」,2023年修正過後的〈菸害防制法〉,已經將禁菸的年齡由未滿18歲提高至未滿20歲,藉此杜絕已滿18歲高中生可以購菸的灰色地帶,然而,民間團體所進行制服喬裝高中生的買菸測試,發現到店家未查驗證件比例仍達29%,顯然,從穿校服與否到主動出示證件、從高中生到其他年齡世代、從四大超商到連鎖超市、從固定賣場到檳榔攤販、從一線販賣者到店家行號、從初犯到慣犯的買賣行為,以迄於從本人自行到委託代買,防不勝防的青少年購菸行徑,實比想像中來得複雜;「正義教育要轉型」,為了有效促進轉型正義得以扎根於學校並且融入教園,教育部補助大專校院辦理轉型正義教育,希望運用包括讀書會、工作坊、研習、展覽、微電影、真人圖書館等多元形式推廣,藉此傳遞轉型正義的價值文化,從而經過理解、平復與反省的內化過程,以締造永續和平,至於,每案最高補助新台幣30萬元,無疑地,從政治意涵到無所不在的不公不義,推動正義教育,實屬必要,但是,復歸於人權教育之於文化底蘊的低端、脆弱,這才是糾結於轉型正義及其正義轉型的諸多迷思、弔詭所在;「月經貧窮成效差」,教育部去年3月宣布投入2億元經費於各級學校,藉此提供免費的生理用品,只是,實施的成效不如預期,這是因為從中央補助到各校自籌、從編列預算到廠商贊助、從進貨清點到專人管理、從定點登記到自由領取、從急於需求到參考規範、從生理滿足到衛教宣導,抑或是從生理用品到日常性貧窮,直指西方文明的進化概念,實有其東方靈魂能否鑲嵌的落差之憾;「非核家園霧茫茫」,國內核電機組陸續停機與除役,僅剩的核三廠二號機的機組自即日起展開41工期的大修,台電各機組發電量網站也罕見顯示核能發電量為零,台灣進入短暫的所謂『非核家園』,只不過,從包括媒電與核電的傳統機組到風電、太陽光電的再生能源發電,電力供給的備載容量、穩定性及其空污成本和人體戕害,這絕非只是非核家園一詞,便可以全然概括承受的;以及「新興菸品青少年」,去年三月上路的〈菸害防制法〉全面禁止電子煙,但是,衛福部國健署與各縣市共稽查50萬件,卻僅開罰1,247件,這其中違法販售電子煙251件、加熱菸619件,違規吸食404件,成案率偏低到難以想像,相形之下,全國警方於7到9月同一期間所查獲的『喪屍煙彈』違法案件計有681件,實為衛福部的2.3倍,無疑地,該項對於新興菸品的查緝不力,實乃嚴重戕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總之,高達15則的時事新聞箴言化,背後所實有的是從臺灣島內到地緣政治、從疫情火熱到後疫情善後、從政治到經濟或其它以及從法令到典章等生活序曲,對此,多些達觀來看待從「COVID-19」到「後疫情社會」的生活樣態和世間百態,至於,糾結於『個體(蘋果)-制度(木桶)-環境(製造商)』所顯現出來的這些整體社會事實(holistic social fact),更是說明: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它隨時在做改變。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