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一則關於人口推估及其人口世代發展拉警報的延伸性思考,背後實有其回應於人口教育素養及其相關策進作為之必要。
話說:行政院國發會委員會議通過最新2024-2070年人口推估,結果顯示未來長期少子女化及其高齡化的加惡現象,將更趨於明顯,至於,相關的變遷指標包括有:首先,根據最新推估,假設在未來每位婦女一生僅生育1名子女之『中推估』的前提底下,未來短期人口重要時點將維持前一版的推估,但是,長期而言,少子女化及其高齡化現象只會更形嚴重,遠地不說,內政部統計今年(2024年)1至9月出生數為9萬7,733人,粗估新生兒人數約莫13.2萬人左右,堪稱台灣史上最為黯淡無光之龍子、龍女的生肖年效應,連帶而來的是,截至今年(2024年)九月為止,全台百歲人瑞共計有5,542人,比去年的5,011人,一口氣增加531人,這其中2,024人(36.5%)更是今年剛加入『百歲俱樂部』的長輩,該項一推一拉的加惡效果,更是讓幼年人口數及其老年人口數的老化指數,呈現極度對立的反差現象,況且設定每位婦女一生僅生育1名子女的『中推估』前提,早已鬆動甚或無量下滑至低於1名子女的生育窘境。
其次,未來台灣地區總人口會持續下降,總人口將由2024年之2,340萬人,減少至2070年之1,497萬人,減少844萬人,這其中的0-14歲幼年人口減少171萬人,15-64歲青壯年人口減少920萬人,65歲以上老年人口則是增加248萬人,如此一來,從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數之7%的「高齡化社會」,快速邁進占14%的「高齡社會」、占20%的「超高齡社會」,抑或是一舉突破近50%的「巨量高齡社會」(Huge aged-society),以此觀之,未來長期的老化程度將再行提升,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之比率預估由2024年之19.2%,提高至2070年之46.5%,同一期間的年齡中位數也將由45.1歲提高至62.4歲,與此同時,由原3.6名青壯年人口扶養每1名老年人口,減少為每1名青壯年人口即需扶養1名老人,不過,值得注意的是,該項總人口持續下降的推估,若是進一步納入社會性增減的人為因素,那麼,未來台灣社會的人力量質議題,勢必是比想像中來得嚴峻、棘手。
最後,進入「超高齡社會」時間點固然還是維持2025年不變,也就是說,明年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比才會超過20%,只不過,於此同時,台灣已有7個縣市政府卻是率先邁入「超高齡社會」之林,但是,束手無措的各項因應對策,指陳出來關注的重點,就不全然在於「超高齡社會」的時點,而是面對從超高齡縣市到跨年齡台灣社會的世代共生共存,關乎到勞動市場、經濟產業、社會環境或財政收支的整全多層擘劃藍圖,又有無創造性轉化的大幅變革,畢竟,人口推估而來的人口發展警訊,告誡台灣地區人口紅利(demographic dividend)的結束時點將會落在2028年之際,亦即,預估15-64歲工作年齡人口占總人口的比率將於2028年低於2/3(66.7%),致使人口紅利正式宣告消失,誠然,當代生育率的加惡下降,使得受撫養的幼年和要接班之工作人口的相對減量、減少,這已然是一項人口教育的基本素養,但是,何以各項的擴張作為都是背離少子女化的變化趨勢,進而錯判、錯失可能的應變對策,這才是叫人感到匪夷所思之處。
好一個人口推估的人口發展衝擊影響,只不過,如何從慣例的官方報告,據以思謀整全多層且具體可行的各項因應作為,就此而言,國家機器的束手待斃和社會大眾的習得無助,兩者所相乘而來的『人口推估想像浮世繪』,這才是針砭該起人口變遷圖像的掛慮、憂心所在。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最新人口推估揭示了台灣未來將面臨愈加嚴峻的少子化與高齡化挑戰。這些人口變遷不僅衝擊長期照顧體系,還深刻影響社會的各層面。根據報告,未來台灣總人口將逐漸下降,而老年人口比例於2070年將達到46.5%。此趨勢顯示出台灣社會逐漸邁向「巨量高齡社會」,同時青壯年人口減少,進一步削弱勞動力供應。
在這樣的背景下,家庭照顧功能顯得更為薄弱,傳統的家庭照護模式難以為繼。未來每名青壯年需扶養一名老年人的負擔將對社會帶來巨大壓力,加劇長期照護的需求。單靠家庭與現行長照體系無法有效應對這種龐大的需求,因此政府必須加強政策規劃,包括提升長照服務品質、強化社區支援系統,以及完善完整的長期照顧網絡。
此外,隨著2028年人口紅利結束,台灣必須面對經濟產業與勞動市場的轉型挑戰。我們建議借鏡德國、日本等國的多元財源制度,提前進行制度改革,確保長期財務的穩健性。透過教育提升民眾對少子化、高齡化議題的素養,也是必不可少的策略之一。
最後,人口變遷不是單一層面的挑戰,而是一項需要整體政策應變的長期工程。政府、企業與民間社會必須攜手合作,才能在變遷中創造契機,推動具有永續性的社會結構變革。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為下一代構築更具韌性的未來。
王順民教授本文探討了台灣政府在社會福利資源分配上的失衡現象,特別是對不同年齡層及社會群體需求的取捨問題。台灣當前的政策似乎傾向於討好年輕族群,並集中資源在兒童、婦女、老年人、身心障礙者和新住民等群體,卻忽視了納稅人口中的在職上班族。這種現象不僅反映出政策制定中的偏頗,也引發了對資源分配公平性的批判。
從批判角度來看,社會福利本應追求資源的合理分配,但台灣的政策似乎傾向於短視地爭取選票,例如重視對年輕人和新住民的福利,目的在於爭取其支持。然而,在此過程中,為經濟發展作出長期貢獻的在職納稅族群,卻往往無法享受到相應的社會福利。這群人面臨著房貸、教育支出和生活成本上升等現實壓力,卻少有專屬的政策支持,這不僅損害了他們的福利,也可能削弱其對社會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此外,銀髮族的需求同樣被忽視。隨著高齡化加劇,台灣的銀髮族面臨著日益嚴峻的長照需求與醫療資源短缺問題,而政府卻將過多的資源集中於青年或新住民,無法解決老年人生活保障的根本問題。這種對銀髮族需求的忽視,無疑會加重代際之間的矛盾,也不利於社會的穩定發展。
針對在職納稅族群和銀髮族的需求,台灣政府應考慮在政策上做出調整,強化對於這些群體的支持。首先,可以通過稅務減免、監督財團與勞工間薪資等政策來減輕在職族群的經濟負擔,提升其生活品質。對於銀髮族,可以改善長照2.0體系的投入,並在社區中建立更多的照護設施,以確保其基本的生活需求得到滿足。此外,應當重新評估對新住民和特定群體的資源分配,以確保整體福利的公平性。
最後,台灣當前的福利政策應更均衡地考量各群體的需求,特別是對納稅族群及銀髮族應予以更多的關注。唯有在政策上兼顧各層次需求,才能減少不公平現象,實現真正的社會共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