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一則扣緊從教育政策、課綱實施到補習班到處林立的諸多迷思與弔詭,實有其進一步議論和深究之處。
話說:從108課綱實施之後的這5年多下來,相較於實施前的2019年,現在(2024年)全國共計有17,564家不同屬性的補習班,這其中文理補習班計有1萬2,395家,增加近1千家(966家、+7.8%),相形之下有3,035家的外語類補習班,減少490家(-16.1%),至於,有2,134家的技藝類補習班則是減少167家(-7.8%),這多少顯現出來:標舉輔導學生功課及升學的文理補習班,業已成為了補教市場的主流趨勢,特別是招收國小生的補習班有1萬0,869家,更是占所有補習班的61.9%以及占文理補習班的87.7%,這也讓文理補習班必須朝向『一條龍』、『安親班化』的經營模式,也就是說,同時招收國小(小五、小六)、國中和高中生,辦得有如課後照顧安親班般讓家長得以放心,無疑地,能夠安住忙於工作且成龍成鳳的父母不安之心,補教業者的經營心法,印照意圖緩解學生學習壓力的教改政策目的,實為一大的真實反諷,這也讓教育甚或淪為更形嚴重加惡的階層深化和難以有效帶動的社會流動化。
誠然,作為某種客觀存在事實的補習班,理當是要跳脫一分為二的道德兩判,據以深思補習班到處林立背後所實有的變遷意涵,畢竟,擺置於眼前的殘酷事實,直指並沒有隨108課綱而將學習成長的受教權,交回到學子、父母和教師的手上,進而找出適性教育的學習基模,相反地,因為欠缺配套措施,致使父母家長對於子女的受教需求,已然是出現供給端如補教市場,創造過多且不當補教需求的賽伊法則(Say’s Law),此一環扣之間的拉扯影響,終究還是無法超脫成龍成鳳的文化主義枷鎖。冀此,相迎於百花齊放且各憑本事的文理補習班經營運作,補教業者相與關聯的生存運作利基,這何嘗不是指陳出來用以協助父母抑或變身為專業父母的補教業者,趁虛而入以有效幫助家長們分憂解勞對於莘莘學子的提早卡位或立於不敗之地。准此,在這裡的基進反思、針砭,一方面點明課綱的變革增修,除了掉落工具理性的技術性操弄外,忽略了『勞心—勞力』、『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等文憑主義復加於國人心靈結構的價值理性,這也讓西方的文明對接於東方的靈魂,產生極大的落差與斷裂,乃甚至因為焦慮、恐慌、無奈之類的教育救贖財需求,而增生更多的學習迷亂行徑和補教脫序情境。
總之,5千多年文化滋養的社會化過程,要教父母及其子女得以復歸於當代的受教人權或平權真義,這一點恐非是立竿見影的一次到位,就此而言,菁英秀異的決策高層自當要更為務實看待包括家長、學子、教師、大眾之於文憑主義的認知基模,如何得以帶動創造性蛻變,而非逕自於由上而下的訓導、教導和指導,這也讓以招收國小生為主補習班的不斷湧現,何嘗不是突顯對於現行公立國小、中的不放心及其私立高中、大學的不安心,家長們也就只能自求多福於所謂的魚躍龍門。誠然,因為『學習』產生『習慣』,因為『習慣』產生『慣性』,因為『慣性』產生『性格』,因為『性格』產生『格局』,最後,寬廣的『格局』,方為是用以有效改變『命運』的真諦所在,以此觀之,怯弱、不足的終身學習心靈結構,這才是上述議題現象的自為反思之處。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從政策面來說,108課綱的本意是讓學生減輕課業壓力,並增強學生獨立思考與自主學習的能力,但反而是適得其反。
台灣近年來的課綱改革,無論是十二年國教還是各階段的學習目標,初衷都是為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批判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然而,實施過程中,這些理想目標卻常常因為資源不均、教師專業發展不足、學校設備不全等現實問題,而無法真正落實。許多學校的教學資源有限,特別是在偏遠或資源匱乏的地區,學生很難獲得與都市學校同等的教育機會和學習環境。這種現象使得課綱改革的初衷變得難以實現,學生依然依賴於應試教育的模式,學校亦無法全力推動素養導向的學習。
此外,課綱改革的變化速度和範圍,有時也讓教師和家長感到不適應。教師在短時間內需要轉變教學方式,接受大量的培訓,這對於一線教育工作者來說是一大挑戰。同時,家長們在傳統應試教育中成長,對於課綱中的素養教育理念感到陌生或懷疑,進而轉向補習班尋求「更有把握」的學習方式補習班文化的崛起
台灣的補習班文化可以說是世界上少見的現象,幾乎成為一種全民運動。補習班的興起與發展,有其社會與教育政策的雙重因素。首先,在升學主義的壓力下,家長和學生傾向於認為「補習」是達到優異成績的保證。其次,教育政策和學校教學未能充分滿足個別學生的需求,進一步促使補習班成為填補學校教育空隙的解決方案。
補習班的快速發展背後,揭示了正規教育體系中的問題。例如,學校的課程可能過於僵化或標準化,無法針對不同學生的個別需求進行調整。此外,學校教師的教學時間和精力有限,難以對每個學生進行個別輔導。在這樣的情況下,補習班憑藉其靈活的課程安排、小班制教學,以及針對考試的訓練,填補了家長和學生對個性化教育的需求。
然而,這樣的補習文化也帶來了弔詭。從教育行政學的角度來看,補習班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了一種「影子教育系統」(shadow education system),它與正規的教育系統平行運行,甚至在某些情況下,其影響力已經超過了學校教育。這種現象不僅對學生的學習產生了額外的壓力,還加劇了社會不平等。經濟較弱勢的家庭無法負擔高昂的補習費用,使得其子女在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進一步拉大了教育機會的差距。
教育政策與補習班文化的迷思與弔詭
從教育行政的角度來看,補習班文化的興盛既是對教育政策失效的一種反應,也暴露出政策執行過程中的結構性問題。首先,教育政策往往過於依賴統一的標準與考試機制,未能充分考量學生個別差異和需求。政策制定者可能試圖藉由改革課綱、推行素養導向的教學來提升學生的全面發展,但如果學校的基礎設施與教學資源無法跟上,改革的效果自然有限,學生只能另尋他途。
其次,補習班文化的擴展,反映了家長對於學校教育的不信任感。家長們往往認為學校提供的教育不足以讓孩子在升學考試中脫穎而出,因此補習班成為他們寄予厚望的選擇。這種信念讓補習班變成一種剛性需求,即便教育政策再怎麼改革,只要考試壓力存在,補習班的需求便不會減少。
最值得警惕的是,補習班文化不僅是家長和學生的選擇,還可能對學校教育產生反向壓力。學校可能因為學生過度依賴補習而放鬆自身的教學要求,這進一步強化了補習班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導地位,使得教育改革難以真正達成其目標。
教育行政的反思與未來展望
要解決補習班文化與課綱改革之間的矛盾,從教育行政學的角度出發,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首先,教育政策的制定應更為靈活,考慮到學生的多元需求,並透過資源的重新分配,縮小城鄉差距和學校間的資源不均。其次,教師的專業培訓和支持系統必須強化,確保他們有足夠的能力和資源應對課綱改革的挑戰,進而提升學校內部的教學質量。
應該進一步思考如何減輕升學考試的壓力,將學生的學習成果多元化評估,讓學校教育重新獲得家長和社會的信任,從而減少對補習班的依賴。透過更全面的政策協調,讓學校成為學生成長的核心場所,而非僅僅是學術競爭的戰場。
話說當今台灣的教育政策和課綱改革在提升學生素養和多元能力上做出了諸多努力,但補習班普遍盛行的現象顯示出家長和學生對於課內教育的信任度或需求仍未完全得到滿足。以下是幾點建言,針對如何進一步優化台灣的教育環境、提升學生學習成效及減少對補習班依賴提出思考:
1. 強化學校教育的多樣性與靈活性
雖然新課綱提倡素養導向學習,強調批判性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及跨領域學習,但在實際操作上,仍有學校以升學考試為導向,未能充分展現課綱所提倡的多樣化教育目標。因此,建議:
• 增強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更多的實務培訓和教學資源,幫助教師在課堂上實現素養導向的教學方式,使學生不僅學會知識,還能應用知識於生活與未來發展。
• 推動分層教學與個別化學習計劃,讓不同能力水平的學生能夠獲得符合其需求的學習資源,從而減少家長對於課後補習的依賴。
2. 改善升學壓力與應試教育文化
台灣長期以來的升學壓力是補習班盛行的主要驅動力之一。雖然課綱改革試圖減輕學生的壓力,但考試依然是學生和家長衡量學習成效的主要指標。為了讓素養導向的教育真正落實,建議:
• 重新檢討升學考試制度,將評估方式多元化,減少單純依賴標準化考試成績作為進入高等教育的唯一門檻,讓學校、老師、學生有更多時間與空間投入素質教育。
• 推廣自主學習與實作評量,像是專題製作、服務學習、實習等評估方式,以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和多元才能,而不只是應試技巧。
3. 縮小城鄉教育資源差距
在台灣,城鄉之間的教育資源分配仍然存在明顯的差距。城區學校的資源、教學質量和補習選擇更多,這導致一些偏鄉地區的學生為了取得競爭優勢,不得不借助外部補習資源。為了縮小這一差距,建議:
• 加強對偏鄉地區的教育投資,提供更多的教育資源與師資支援,並利用科技來推動遠距教學,讓偏鄉學生也能享有優質的教育機會。
• 推動全國性的數位學習平台,提供免費且高品質的教學資源和教材,讓所有學生能夠在課後自主學習,減少對補習班的依賴。
4. 平衡學習與生活,減少過度依賴補習班
台灣補習班盛行的現象也反映出學生學習生活的過度壓力和家長的期望。要改變這種情況,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來改變對學習和成就的認知:
• 鼓勵多元發展,重視學生的興趣與潛能。學校和家長應鼓勵學生參與課外活動、社團和體育運動,培養學生的全面發展,而不只是專注於學業成績。
• 倡導健康的學習習慣與時間管理,教育部門可以推出更多針對家長的宣導計劃,讓他們了解過度補習可能對孩子的身心健康帶來的負面影響,推動家長和學校共同支持學生在學習與生活之間取得平衡。
5. 加強社會對素養教育的認識與支持
雖然課綱改革帶來素養教育的推動,但整體社會對於這種教育方式的理解和認可仍需提升。家長、教師和學生都需要認識到學習不僅僅是為了考試和分數,更是為了長期的個人發展與社會責任。因此建議:
• 進行全社會性的教育宣導,讓家長了解素養教育的重要性,並強調孩子的學習過程和能力發展比短期內的考試成績更具價值。
• 發展更全面的學生評量系統,讓學校和家長能夠清楚看到學生在不同領域中的成長,而不只是考試成績的高低。這將幫助家長減少對補習班的依賴,並支持孩子的全面發展。
結論
台灣的教育改革需要從系統內外同時進行改變,才能有效減少補習班依賴並實現課綱所期望的素養導向教育。這不僅要求學校在教學上進行創新,也要求社會、家庭與政府共同努力,改變應試文化,支持學生的全人發展。通過加強學校教育的品質、減少升學壓力、縮小城鄉資源差距,以及倡導平衡的學習生活,台灣的教育體系將能夠更好地適應未來社會的需求。
從政策面來想,教育局的初衷是好的,希望孩子們可以一個「人為適應現在生活和面對未來挑戰,應該具備知識、能力和態度」。
在108課綱的願景是適性揚才
在每一個教育階段,依據學生不同的特質採用合適的教學,協助學生尋找自己的志向、發揮自己的潛能。
然而經過了6年的執行推動,無形之中卻變調,現在的家長在過往受的教育跟108課綱的教育有些落差,他們不能用以前受過的教育方式來教導孩子,進而影響到家長只能靠著補習班來指導孩子們的課業。而這些補習班也是主打著協助家長讓孩子可以提早立於不敗之地。
教育推動的政策與真正落實反思,現實落差讓現在的家長無從所示,不知道如何教孩子,教育應該要有所銜接讓家長適應新的體制改革,了解課綱內容,進而可以適時協助孩子,調整升學的內容,不是一昧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從網路上的資訊,我們知道自2019年開始,我國正式進入「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時代。而十二年國教,延長基本教育年限,為提升國民素質及國家實力,首次將國民教育以十二年連貫發展,規劃各學習階段所需。在過去台灣的教育,綱領著重在教育的實踐、在於知識的學習;現在,108課綱更關心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而108課綱有三大理念:自發性、互動、共通。教育的改革與演進,出發點總是良善的,期待能規避掉以前令人詬病的填鴨式教育,培養孩子能五育均衡、適性揚才、終身學習!我們的教育希望孩子不再需要死背,就能累積知識量、面對所謂的素養題型,可以從容應對,然而,成績與考核必然的存在,彷彿只是讓孩子有更迴避不了的課業壓力與負擔,過往的聯考制度,有機會以強科補弱科,但來到會考方式時,1-2題之差,原本以分數計算時,可能只是90分跟89分的差異,但在會考制度上,卻可能是從A掉到了B,考生們要面對的不是分數,而是無法改變的懊惱與悔恨,自信心的打擊、錄取學校的差距,都可能影響著孩子與家長。
然而,坊間眾多補習班的林立,有時候不只是為了滿足孩子的課業需求,很多時候是家長似乎可以理所當然地將陪伴與教育的責任,挪到補習班身上。
所以,需要長期抗戰的不會只是教育制度,更多的是家庭教育與觀念的調整修正。
現今的108課綱到過去的不同課綱,每個時代背景都想要努力減少學生的升學壓力,以及制定多元入學方案,往往事與願違,到底發生什麼事情,我想從我有印象的政策-九年一貫開始導入。
九年一貫從2001年開始試辦,2004年正式實行。我約於2001年開始就讀小學一年級,升學的過程中,藉由老師的分享,能感受到教育再做變革,礙於年紀尚小,矇懂無知,也無法深入了解,能記住的有限。到了國中、高中,更認識台灣的文化歷史背景,課綱的變動常常能在新聞上看到,升學的管道多元化。
我當時的年代不再像是父母只有考試是唯一升學管道,不管是國中升高中,或是高中升大學,有特殊比賽成績優良(例如體育、美術、奧林匹克競賽等),有機會可以保送升學,或是在校平時成績優良,也可以免試升學。不管是以民國九十年代的家長,或是到現在面對108課綱的家長,升學選擇性跟自己升學的年代完全天差地遠,家長的觀念可能還沒隨著時代轉變,還停留在過去的時代,或是因為無法了解現在的政策,或是工作繁忙無法關心自己孩子等其它因素,這時候補習班出現了,解決了家長的煩惱及擔憂,市場有需求,補習班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某部分補習班解決了家長的壓力,但是是讓孩子去補習班這件事造成學生更大的壓力,或是說是108課綱加深孩子的壓力,還是家長的觀念或不切實際的期待加深了孩子的壓力,家長對於孩子付諸了過多的期待,希望孩子照著自己的路發展,孩子終究是獨立的個體,有很多不同的面向值得再討論。
108課綱較過去課綱對於學生、教師以及家長皆有不同層面的壓力所在。
●對於學生而言
課程偏難的部分,較難有機會請教老師,或是某些課程增刪修減而造成學習斷層,老師無法回頭補教基礎而無法深刻學習;轉而詢問父母,卻也因父母當初的學習模式不同而無法給予協助。
●對於老師而言
課程只教基礎題型,學生看似懂了,但稍變化題型,便無法自行解題,老師也無多餘的上課時間能進一步協助教學,又因家長過去學習模式不同,也無法提供協助,造成老師心有餘而力不足的狀態。
●對於家長而言
由於過去學習模式與現今108課綱不同,無法理解新課綱的核心,亦無法配合老師協助輔導孩子學習。
教育政策導致補習班林立的問題,是當前社會中一個亟需解決的現象。隨著升學壓力的日益增大,許多家長為了讓孩子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脫穎而出,紛紛選擇補習班。尤其是在一些國家和地區,學校教育與升學考試之間存在著明顯的脫節,學校的課程設計往往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這使得補習班成為學生補足學業不足的重要途徑。
此外,資源不均也是一個重要因素。許多地區的優質教育資源集中於少數學校,這導致其他學生無法獲得相同的教育機會,進而需要透過補習來追趕。這種情況不僅加重了家庭的經濟負擔,也加劇了社會的教育不平等。
文化因素也不容忽視。在某些文化中,補習被視為成功的必要途徑,這種觀念進一步促使補習班的需求增加。政府若未能有效引導教育政策,使學校教育與社會需求相匹配,補習班的興起便會成為一種「必需品」,而非選擇。
因此,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從教育制度改革到資源的合理分配,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促進教育公平。
從108課綱實施之後的這5年多下來全國共計有17,564家不同屬性的補習班,不論是增加哪個類型的補習班,不是與新課綱重視自主學習的實踐相違背?!
從108課綱上路以來,積極規劃彈性學習課程,帶學生投入全球議題探究,了解不同族群、文化間的差異與多元。面對多元學習要求,課程時數壓縮導致深度不足;因此學校老師的責任是趕進度,把課綱或教材內容教完,以教學為導向,學生是否全部懂就不知道了。但教改無論如何改,透過考試篩選的機制從未改變。108課綱上路後,據統計,國內的國中生每10人就有6人下課後會去補習,為的是拚會考成績,相對經濟條件較弱的家庭會有教育公平性問題。由於學校只是學習,為了成績補習班是必要的存在!!補習班會針對學生不瞭解的或需練習的部份,予以強化或不斷灌輸考試技巧,幫他們整理、複習或猜題達到學習的目標或考高分的目標。108課綱之下補習班不減反增,需要政府思考如何制定相應的政策來引導教育資源進行合理配置。主要讓教師透過教學專業來提升學生的學習品質,讓學校回歸教育,落實真正的教學正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