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一則媒體所下標「逾9成長輩營養攝取未達標」的議題現象,背後有其進一步延伸性思考之必要。
話說:由民團針對包括中低收、邊緣戶與一般戶等所服務長輩為主的該項〈高齡餐食調查報告〉,共計訪問1,035位長輩,據以呈現所服務長輩族群的餐食樣態,並且透過調查結果以作為未來推動長者餐食營養服務的因應措施參考,對此,相關的調查發現包括:有48.7%長輩係自己煮三餐,一天三餐都獨自用餐的長輩高達51.3%,雖然有高達9成長輩自認每天都吃足三餐,並且94%受訪者自覺飽足,但是,就其油脂、碘鹽、蔬果攝取等營養知識和實際攝取來看,「每天攝取一次乳製品」也僅超過半數的53.2%,不到2成之14.6%長輩則是「每日吃到一次堅果種子」,此外,「每天吃到二種水果」也不到3成的28.2%。以此觀之,即使是有超過8成的長輩自覺是吃得很營養,但是,經由飲食行為的實際檢視,卻只剩下6%長輩的六大類營養攝取,是符合國健署的官方建議量。
顯然,從高齡者自覺到表達性需求的主觀範疇,以及從長輩的個人飲食習性到官方規範營養攝取的相互對照,這兩者之間的極大落差,實有其必要復歸於包括從所有老人到特定長者、從特定樣本到有限推論、從認知態度到外顯行為、從意願態度到主客觀能力、從個別性差異到結構性限制等延伸性思辨,如此一來,該項的高齡餐食調查報告,更應該從長者的個人動力考察,據以延展至家庭動力或社會支持所關乎到內在、外在歸因的通盤性檢視,畢竟,長者一人或夫婦雙老的時下情境,這已經不盡然關乎到是否獨住的居住型態,而是該項如常的長者生活樣態,如何回歸於從有得吃、吃得飽到吃得夠健康營養等命題旨趣思考,這部分實有進行整體規劃布建之必要。
總之,該項〈高齡餐食調查報告〉所涉及、牽動、糾結或拉扯的相關因素,相關的變異程度當比想像之中來得深邃、複雜,這其中除卻經濟條件、生理狀況、牙口吞嚥及其食材的採購、儲存、烹煮、食安等長者個體層次的工具性操作外,亦有其回應社會變遷所涉及到人口發展、家庭組成及其生養能力之尾大不掉的結構環境運作難題,以此觀之,有超過9成長輩營養攝取未達標的調查發現,當只是如何落實『老權』及其具體策進作為的開端起始點,如此一來,對於該項調查發現的論述針砭,就不全然只是侷限於高齡餐食攝取是否健康營養的落差一事,而是諸如有近5成之48.7%的長輩係自己烹煮三餐,一天三餐獨自用餐的長輩更是有超過一半的51.3%,此一欠缺親人家庭或外部系統的挹注協力,這也讓『有得吃—吃得飽—吃得健康營養』之於『好歹吃—加減飽—吃得不均失衡』,成為一項突兀映照的對比情事;連帶地,從餐飲之於『食』所擴及到「行動力」(12秒內,雙手抱胸,起坐5次?)、「認知力」(是否有記憶明顯減退的情形?)、「營養力」(體重3個月內減輕3公斤以上,或食慾不振?)、「情緒力」(感到厭煩、沒希望,或減少許多原本有興趣的活動?)、「視力」(看遠、看近、閱讀是否困難?)以及「聽力」(交談、看電視聽不清楚,或因聽力問題不參與社交?),及其延展至『食—住—行』等基本需求滿足,更是直指國家機器欠缺從全人、全程、全家、全隊到全社區之於『老權』的策略性規劃,這也讓迎接超高齡社會來臨之際,更顯得無比的社會性沈重。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文章提到的統計數據顯示,雖然多數長輩自認有良好的飲食習慣,但實際上卻有超過90%的長輩在營養攝取上未達標,這種感知與現實的落差,不僅是飲食知識的缺乏,或許也是家庭支持系統與社會環境的缺失。長者的飲食習慣受多重因素影響,包括經濟狀況、生活環境以及社會支持,這些問題可能需要我們更加全面的關注。許多長輩選擇獨自烹煮及用餐,反映了當今社會中家庭結構變化的現實。隨著家庭規模的縮小以及孩子離家工作的趨勢,許多長者在飲食方面面臨孤獨與無助的挑戰。因此,政府和社區應該加強對長者的關懷,提供更多的社會支持與資源,促進長輩之間的社交互動,從而改善他們的飲食及生活品質
2024.06.09新聞報導,根據新竹縣政府衛生局最近篩檢近六百名年過六十五歲的長輩是否有營養不良的問題,結果發現有6.2%具有高風險,比全國平均值高。因此最近透過新竹縣社區營養推廣中心,指導長輩飲食四原則,讓自己不致因營養不良而衰弱、或發生肌少症。我想,桃園縣政府衛生局也為長輩者們辦理一場護健康篩檢吧!可多瞭解長者們在攝取營養不足的因素,而預防營養不良的四大進食原則是飲食要攝取足夠的熱量,也就是均衡飲食吃足六大類食物,要補充優質蛋白、多曬太陽、以及補足維生素D。新竹縣衛生局也提供「迷你營養評估量表」,建議可以在家使用手機幫長輩掃描「迷你營養評估量表」的QR Code,由長輩自行或家人幫忙評估,如果發現有營養不良的狀況,可以諮詢新竹縣社區營養推廣中心,由專業營養師出動指導老人家如何重新吃出健康。我覺得這是一項很棒的計畫,可以透過評估表找出營養失衡的高風險因素,也能重新吃出健康,遠離跌倒甚至骨折的風險。
高齡者營養攝取不足的問題顯示了當前社會在應對高齡化過程中的不完善之處。這不僅僅是個體選擇的問題,更是涉及結構性限制、社會支持缺乏等多重因素。我們必須從政策層面進行更系統性的規劃,從「老權」的保障到社區支持系統的構建,從個體健康管理到社會性資源配置,這才能真正應對高齡化社會帶來的挑戰。
整體而言,該調查報告提醒我們,不僅要檢視數據背後的現象,更要深入理解問題的本質。未來的政策應以全方位的方式處理高齡者的生活需求,從「有得吃」到「吃得健康」,真正讓長者在高齡社會中擁有有尊嚴的生活。
長輩營養攝取未達標面臨的問題不僅是三餐來源,還隱藏著營養需求及多元性的問題。長輩認為自己營養沒問題,顯示多數長輩對自身營養不足缺乏認識。衰弱長輩並不是整體份量攝取不足,主要是因為長輩的生理變化而影響到營養的吸收.利用.再加上食物選擇錯誤造成營養狀況下降。
建議除家人多關心外,也鼓勵長輩走出家門,增進社會參與,採買符合需求的餐食,增加備餐能力。
2025年台灣每5個人中有1人是長者,防老化顧健康, 2025年將設立288處銀髮健身俱樂部,有專業教練,搭配長者健康整合式評估量表,讓長者了解自己的身體功能,持續運動,若能搭配營養師的營養攝取建議.運動加營養為健康存資本,長者康健可以減少很多社會成本。
根據調查顯示,有超過9成的高齡者營養攝取未達標,這一現象凸顯了高齡者健康的潛在風險。不足的營養不僅影響基礎生理功能,還可能引發肌少症、免疫力降低及慢性疾病等問題,進一步增加跌倒、住院和失能的風險。這不只是個體的飲食問題,更反映了家庭支持減弱、社區資源不足以及高齡者在日常生活中面臨的挑戰。
從報告看來,48.7%的長者需自行準備三餐,其中51.3%長者每日獨自用餐。這些數據反映了高齡者生活模式的改變——家庭成員的陪伴減少、社會互動不足,使他們的飲食內容可能單調且缺乏均衡營養。例如,每日乳製品和堅果的攝取比例偏低,表明長者的蛋白質、鈣質及良好脂肪酸的攝取不足,長期下來將增加骨質疏鬆及慢性病的風險。此外,水果和蔬菜的攝取不足,也可能導致免疫功能下降和心血管疾病風險上升。
解決高齡者營養不足的問題需要從系統性層面著手。政府可以推動更多營養教育計劃,提高長者及其家人的健康飲食意識,並增加社區餐食支持服務,如開辦營養餐盒或共餐活動,以減少長者獨自用餐的機會。同時,醫療及長照機構應積極篩檢長者的營養狀況,特別針對肌少症進行早期預防與介入,如鼓勵適當的蛋白質攝取及運動。
最終,我們必須思考:在迎接超高齡社會的同時,如何確保高齡者不僅能吃得飽,更能吃得健康?建立完整的社會支持系統,才能讓高齡者在社會中安享晚年,避免因營養不足而失去生活的尊嚴與獨立。
文中提到新聞報導,逾9成長輩營養攝取未達標,這通常是與長者個人認知有極大落差。如經濟因素,個人身理,心理也均會有所影響,但要改變長者飲食習慣,如何吃得營養,吃得健康。必須多方面著手,尤其是長輩既有觀念不容易改變狀況下。
其次,老人對食物的吸收能力減弱,消化系統功能不如年輕時。此外,長期慢性疾病、藥物副作用和孤獨感的心理因素也可能導致老人營養攝取不足。
專家們都一再鼓勵高齡者要「吃的下、吃的夠、吃的對」,並呼籲大家一起重視高齡營養健康促進議題,共同邁向高齡營養新食代。
台東偏鄉原民部落
「目前很多的社區因為子女於外地工作、定居,老老照顧或獨居成為常態,幾乎佔了90%,臺東更為嚴重,長輩年紀大多是65~90多歲。」(2020/12/22 愛心處處飄 台東電子報/編輯整理)
到如今這占比我相信不減反增,老年人面臨的不是生理老化問題,更多是孤立無援,這也是如今社會所面臨重要議題,在隨著年齡增長身體每况愈下,不管是行動力或是心理都成了基本生活的阻礙,即便有當地鄉鎮所大力推動送餐服務,但依舊對於老年人飲食未能達到最好的狀態,老年人的飲食除了寄託當地地方成立的送餐服務外,更多是要積極在當地社區部落規劃小規模的健康文化站集合社區居民,或成立社區小廚房針對老年人,並藉由當地鄉鎮公所及衛生做基本營養健康常識宣導及心理衛生宣導,發展出不同面向的健康飲食服務創新設計,讓老年人懂營養、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