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一則媒體所下標「逾9成長輩營養攝取未達標」的議題現象,背後有其進一步延伸性思考之必要。

話說:由民團針對包括中低收、邊緣戶與一般戶等所服務長輩為主的該項〈高齡餐食調查報告〉,共計訪問1,035位長輩,據以呈現所服務長輩族群的餐食樣態,並且透過調查結果以作為未來推動長者餐食營養服務的因應措施參考,對此,相關的調查發現包括:有48.7%長輩係自己煮三餐,一天三餐都獨自用餐的長輩高達51.3%,雖然有高達9成長輩自認每天都吃足三餐,並且94%受訪者自覺飽足,但是,就其油脂、碘鹽、蔬果攝取等營養知識和實際攝取來看,「每天攝取一次乳製品」也僅超過半數的53.2%,不到2成之14.6%長輩則是「每日吃到一次堅果種子」,此外,「每天吃到二種水果」也不到3成的28.2%。以此觀之,即使是有超過8成的長輩自覺是吃得很營養,但是,經由飲食行為的實際檢視,卻只剩下6%長輩的六大類營養攝取,是符合國健署的官方建議量。

顯然,從高齡者自覺到表達性需求的主觀範疇,以及從長輩的個人飲食習性到官方規範營養攝取的相互對照,這兩者之間的極大落差,實有其必要復歸於包括從所有老人到特定長者、從特定樣本到有限推論、從認知態度到外顯行為、從意願態度到主客觀能力、從個別性差異到結構性限制等延伸性思辨,如此一來,該項的高齡餐食調查報告,更應該從長者的個人動力考察,據以延展至家庭動力或社會支持所關乎到內在、外在歸因的通盤性檢視,畢竟,長者一人或夫婦雙老的時下情境,這已經不盡然關乎到是否獨住的居住型態,而是該項如常的長者生活樣態,如何回歸於從有得吃、吃得飽到吃得夠健康營養等命題旨趣思考,這部分實有進行整體規劃布建之必要。

總之,該項〈高齡餐食調查報告〉所涉及、牽動、糾結或拉扯的相關因素,相關的變異程度當比想像之中來得深邃、複雜,這其中除卻經濟條件、生理狀況、牙口吞嚥及其食材的採購、儲存、烹煮、食安等長者個體層次的工具性操作外,亦有其回應社會變遷所涉及到人口發展、家庭組成及其生養能力之尾大不掉的結構環境運作難題,以此觀之,有超過9成長輩營養攝取未達標的調查發現,當只是如何落實『老權』及其具體策進作為的開端起始點,如此一來,對於該項調查發現的論述針砭,就不全然只是侷限於高齡餐食攝取是否健康營養的落差一事,而是諸如有近5成之48.7%的長輩係自己烹煮三餐,一天三餐獨自用餐的長輩更是有超過一半的51.3%,此一欠缺親人家庭或外部系統的挹注協力,這也讓『有得吃—吃得飽—吃得健康營養』之於『好歹吃—加減飽—吃得不均失衡』,成為一項突兀映照的對比情事;連帶地,從餐飲之於『食』所擴及到「行動力」(12秒內,雙手抱胸,起坐5次?)、「認知力」(是否有記憶明顯減退的情形?)、「營養力」(體重3個月內減輕3公斤以上,或食慾不振?)、「情緒力」(感到厭煩、沒希望,或減少許多原本有興趣的活動?)、「視力」(看遠、看近、閱讀是否困難?)以及「聽力」(交談、看電視聽不清楚,或因聽力問題不參與社交?),及其延展至『食—住—行』等基本需求滿足,更是直指國家機器欠缺從全人、全程、全家、全隊到全社區之於『老權』的策略性規劃,這也讓迎接超高齡社會來臨之際,更顯得無比的社會性沈重。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