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一則與邁入超高齡社會的相關超前部署作為,實有其若干思辨、議論之處。
話說:預估台灣將於明年(2025年)正式進入超高齡社會之林,不過,根據內政部的最新統計顯示,截至今年的8月,包括嘉義縣、台北市、南投縣、雲林縣、屏東縣、花蓮縣及基隆市等地方縣市,轄內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率都已經超過20%,也就是說,這7個縣市業已提前進入超高齡社會,如此一來,從早發到後進之不同縣市的超高齡社會化情形以致於全台超高齡社會化情勢,是有其整體、通盤且綜融的針砭之處。
首先,就其超高齡社會化的個別縣市差異情形而言,嘉義縣65歲老年人口所占比率最高,達22.88%,其次是台北市22.67%、第三是南投縣21.42%,至於,雲林縣和基隆市並列第四,都是20.91%,其餘破20%的縣市還有屏東縣20.64%以及花蓮縣20.30%,如此一來,一方面除了老年人口的占比差異外,以20%的占比為其超高齡社會的條件門檻,這部分實有老人數字的量化指標,但是,也不能忽略不同比率背後所實有的加權意義,特別是從北部區域的台北市、基隆市;中部區域的嘉義縣、雲林縣、南投縣;以及南部、東部區域的屏東縣、花蓮縣之於不同地理區域所關涉到產業結構、經濟發展、生活機能及其安老措施。冀此,當這7個縣市已經率全台其他縣市之先而成為超高齡社會的其中一員,那麼,扣緊歸因事由、不同超高齡景象及其積極性別待遇的安老對策,點明:7個縣市之於超高齡社會的「個體範疇」,實有必要擴及到相關因應建置的「制度範疇」,藉此超前部署於「超高齡社會的大環境範疇」。
其次,就其全台地區之於超高齡社會化的加速情形來看,早於2022年底便有4個縣市提前達到超高齡社會標準,至於,今年8月底則是共計7個縣市達標,等於全台有近3分之1縣市提早進入超高齡社會,換言之,在這裡的考察真義就不全然只是聚焦於這群超高齡縣市的議題現象論述,而是要有從『早發型』到『後進型』、從自然性增減到社會性遷徙、從北部到中南部、從西部到東部、從本島到外島、從直轄市到其他地方縣市、從超高齡社會的人口數據到在地生活的資源配置,以及從財政收支劃分到國土計畫重建的整全多層關照。
准此,迎接超高齡社會化及其邁入超高齡社會之於各項超前部署的若干思辨,是要有人口發展的另類因應對策思維,也就是說,癥結之處不全然僅止於不同縣市的個別人口老化情勢,而是有其從單一到跨轄、區域以至於全台人口組成的整體性布建,畢竟,這裡所涉及到包括有個體之於就業或就學的理性選擇,以及各個縣市都市化程度而來的交易機會成本考量,換言之,走不出來的『拉力』及其難以湧進的『推力』,也讓人口的吸吐增減,淪為各個縣市之間某種零和關係的紅海生存策略,這不僅無助益三階段人口的有效調整,反而加速縣市之間的人口發展階層惡化,更遑論於還有從長者的個人老化到長期照顧的家庭老化,以迄於在地生活的縣市區域老化,及其對於捍衛老權的基本訴求。
總之,迎接超高齡社會化及其邁入超高齡社會之超前部署的若干思辨,不應該束手無策於坐以待斃,這也讓安老的諸多變革工程,成為一項重中之重的國安危機。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隨著台灣將於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老年化已成為當前社會的最大挑戰。
而現台灣社會是否能同時在提供支持服務、社會政策及社會資源中跟上這個進程速度,回應高齡者的多元需求?
針對超高齡化的多元挑戰,各地的措施也需根據地區特性量身定制。從嘉義、台北到屏東,各縣市的產業結構,經濟發展及生活機能不盡相同。嘉義縣的農業背景、台北市的都市化程度都影響著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和政府的資源配置。從長照需求的快速增長、進入零家庭照顧者時代、政府預算逐年增加但依舊供不應求等等,除了這些問題外還需在整體層面進行制度性規劃與整合,所以不能依賴統一的政策,還需制定個別化方案。提前規劃,穩步推進,才能讓台灣在邁向超高齡化的道路上平穩過渡,保障每一位長者的生活品質及權益,並且永續發展共好。
今日的日本、明日的台灣
在讀完超高齡社會化及其邁入超高齡社會之部署的教授文章後,看到2025年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的數據後,想起另一篇文章的”8050” 與”9060” 的日本而啟發一些思想。
在研究日本已面臨超高齡化社會因遺棄父母遺體與背後無業或低薪中年困境,造成8050到9060極限家庭所延伸許多失業繭居族或中年失業無錢舉行葬禮的多死社會的多重問題,雖日本早在2000年開始長照保險(介護保險法),從2005年追蹤調查20年70歲以上長者(戰後嬰兒潮)至2025年都會高齡人口不但激增60%,而且75歲以上後高齡長者從870萬人增加到1442萬人的老老世代是日本社會與政府對{2025年問題}的不安與緊張。面對醫療和長照除了造成經濟負荷外,對延伸的臨終場所、火葬場難民、與臨終之前各種醫療資源極長照大量耗用,使日本的{在地終老} (Aging and dying in place)成為解決關鍵。
由日本的多重高齡社會議題,反觀台灣在2024年8月就有七縣市邁入超高齡化社會,在大環境的少子女化、戰後嬰兒潮屆退休、城鄉差距等等的影響下,從2022年15-64歲工作人口的1630萬人預計在2030年遞減至1507萬人,而扶養比將增至53.2%(2023),比起日本在2025年的扶養比51.2%,台灣會急速地追上。無論是都會區到偏鄉區、北部到南部、本島到外島、都逃不掉老老照顧、8050、9060、孤獨老、孤獨死的社會現象,使其老後人生造成不安全、不安心、不安養、不安居。若無在制度上做改變例如長照保險化、長照照顧技巧專技化、家照者提升照顧素養化等等,老後理想的在地老化、減法照顧、喘息照顧終將成為美夢。
在2023年6月底的老老照顧已達總人口數51萬人以上,失智人口在2022年共32萬人且在未來20年中,每30分鐘增加1人。對上述數據屏東縣早達到超高齡化社會,在地打造首座結合研究、教育、及社區共融服務的創新照護園區,可提供多元照顧也設立{失智照護教研中心}針對個案導入AI照顧結合產官學。在各個鄉鎮市區都有類似的照護中心只差在單一或跨轄區布置。雖有這些多元設施,但個體老老照顧在不知如何使用科技產品造成資源缺乏、偏鄉差距與經濟條件差、不知其他管道求助、體力負荷重、與長期精神壓力導致身心失衡、最終造成長照悲歌(從2009—2023年共140件)。
總之,如王教授所述的同一世代的老夫婦、跨世代的障老或老障之長照家庭需有超級加速的策進作為,不能只依賴長照、日照中心、據點、機構的替代式照顧,大環境下的少子化打破社會結構,從以前的同住多代家庭到現在的獨居或一人家庭,從孤獨老人到孤獨老死,從親人離職照顧到長照悲歌,從有親屬認領到死後無人認領,何嘗不是下一個日本。我們需要dare to learn, dare to try, dare to make mistakes, and dare to innovation.
參考資料:
1. https://www.hk01.com/即時國際/1038779/日本老齡危機
2. 書籍: 80/50兩代相纏的家庭困境
3. 于尚儒/多死社會的警鐘!台灣準備好了嗎?
4.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57919
5. 王順民教授文章”從8050以邁進9060之於無緣遺體的他山之石意涵”
6. YouTube (TVBS 健康2.0, 7月5日2024年)
假日班 簡孟麗 完成於9/24/2024 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