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一則關於獨居高齡人口及其老人困老宅的變遷課題,實有其嚴肅看待之必要。
話說:明年(2025年)的台灣社會每5人便會就有1名年齡超過65歲的長者,並且於2040年之際,台灣地區的老人比例便一舉超過總人口數的30%,進而成為極超高齡社會的其中一員,因此,作為友善人生第三個家的『銀光好居』,除了有其需求大增的客觀事實外,更要有復歸於從供需媒合、友善環境到好居認證的基本提問。
冀此,扣緊涵蓋『安定』、『安全』、『安心』以及『自主』等所謂『三安、一自主』的構面項目,據以從明年(2025年)起,全面推動『銀光好居』認證標章的社會人文變革工程,誠然,諸如世代共居青銀共助、互助共融的社區、全齡通用的家居設施、老後食衣行育樂新選擇、科技性整合式照護服務、運用科技輔具協助自立照護、財富與自我價值再造等等與時並進的新時代觀念,背後糾結的乃是包括老命、老身、老伴、老本、老窩、老友、老趣之於創造性轉化的各項新猷作為,如此一來,從外顯的策進措施到內隱的默會素養、從不同情境的個別長者到適老宜居的典章制度和多重變異的高齡大環境、從最終責任的國家機器到公私協力的多元夥伴關係,以迄於從長者的個別性移轉、親屬家人的世代性移轉到社會連帶的社會性移轉,直指出來的是啟動『銀光好居』的認證標章,當可作為用以引領未來銀光的一種蛻變契機。
誠然,偏向於規範性層次的上述『銀光好居』的概念內涵,亦有回應於社會大眾之於表達性需求的彼此對話與對接,對此,從2024年5月針對22個縣市代表所進行的調查結果,顯現出來的是有84.2%的受訪者非常認同「政府推動銀光好居以及高齡友善的都更刻不容緩」、有73.7%的受訪者非常認同「各縣市高齡友善住宅供給不足」、有84.2%的受訪者非常認同「銀光好居認證標章」,以及有73.3%的受訪者非常認同「銀光好居作為政策要點」,換言之,從綱舉目張的政策方向到整合性服務的友善住宅,『銀光好居』已然是一項可欲、可行、可為以及可以遇見的必要且迫切性作為。
冀此,相迎『銀光好居』認證標章的變革工程,當有其嫁接於大開大闔的多元命題思考,這其中包括:
(一)認證標章係為推動『銀光好居』的一項重要轉折點,那麼,從高齡族群的『銀光』世代到不同色系光譜的全齡跨世代,要如何有其進行社會性融合的機制設計,就此而言,『銀光好居』更要有作為超典範社區工作之於『願景社區』的高度、深度、廣度和柔和度等多面向思索,連帶而來的是對於『好居』的操作性定義,是要超乎物理環境及其設施設備的單一、特定層面,藉此正視包括生理、心理、社交、財務、認知抑或宗教、人文等個人動力的全面性發展關懷旨趣。
(二)作為涵蓋目標管理、參與管理、績效管理以及人群服務管理的『銀光好居』,藉由分屬於安定、安全、安心和自主的「解方類別」,以及適老社區經營、全齡適宜空間、智能自立化、照護便利化、扶老服務平台、緩老健康促進、高齡價值的「中指標範疇」,抑或各種實際執行情形的「小指標項目」,藉此建構『銀光好居』三安、一自主的構面項目,這部分所關乎到整全、多層、實用、受惠、適足、創意、內涵及其未來性,實有待詳實廓清,如此一來,機構單位的入選表揚,宜要有諸如類別範疇、穩健經營、創新服務、精緻小雅等等不同規模經濟之於分類、分級和分流的標準設定或推薦理由,藉此讓『銀光好居』的認證標章,朝其可大可小、可深可廣、因地制宜、有所權變且兼容並蓄的使命願景挺進。
(三)決戰千里的『銀光好居』,更需要有運籌帷幄的超前部署,這部分所涉及到是從需求滿足到風險規避、從政策擘劃到有效輸送、從整合服務到績效管理、從中央政府到地方縣市、從中央部會到縣市局處、從政府機關到民間單位、從單一領域到跨專業、從溝通共識到協調步伐、從網絡夥伴到協力合作、從典章制度到觀念充權、從操作定義到具體作為、從社區公共場域到居家私人領域、從世代融合到數位落差、從移動障礙到參與平權、從所得替代到經濟安全、從市場規模到範疇經濟、從專人協助到專業照顧、從銀光好居到全人蛻變、從入選單位到推薦理由、從資料檔本到實地考察,以迄於從推薦表揚到後續觀察,均有進行通盤檢視之必要。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臺灣的老人比例越來越高,也將在2025年邁進為極超高齡社會,獨居老人、適老宜居等議題,想必是政府推動政策規劃及日後社會工作的服務趨勢,猶記得長庚集團1992年向衛生署提出醫療資源缺乏區興建醫療機構-「復健分院』,經過多年的環評、公聽會及內政部都市計劃委員會會議通過,終在2005年正式開放「養生文化村」營運,並規劃設計出年長者良善的生活環境、提供醫學健康監護和衛教指導、預防保健、也兼顧養生、休閒、娛樂、學習課程之生活需求,甚安排具有學識專長之長者,擔任服務工作,貢獻人生經驗。2016年台視拍攝《700歲旅程》八點檔連續劇,即是把銀髮族、養老村設為議題。再則「青銀同居」在國外已行之有年,例︰日本會鼓勵自有住宅的老人將閒置的房間以免費或便宜價格租給學子或年輕人,透過同屋簷居住的相互照顧及陪伴,也看見及感受到了青銀共居創造出本三嬴(政府、老人、年輕人)的效益,建議政府能運用廢棄公務宿含、或結合、招募醫療團隊、旅館、飯店、老人老宅等民間力量,設立更多的養生村、老人社宅、或拓展青銀共居,甚可輔導飯店、旅館舊轉型,減少降低建造成本,如此也可發揮養老、經濟發展等促進作用,也盼未來執行長照3.0時,承如政府所述能實現提高住宿機構服務、長照服務涵蓋率,建構友善的生活環境、幫助中高齡持續或是重新回到職場,也拭目以待。
有關共居,想與老師與同學們分享在花蓮的經驗,大學時期有參與花蓮富里「天賜糧源」合作社的產學合作課程,邀請學生至以農業為主、高齡長者居多、社福醫療等較難進入的富里進行農業學習,發想創新活動,大學生住在在地農家家中,一組五人及一位合作社員工,住在與合作社合作的農家中,為期一周配合農家生活並要求一周後提出創意發想,申請地方政府補助改善在地農業,早已在課程選課時說明將會下田耕種、早睡早起、簽屬切結等若違反相關規則或造成農家或合作社困擾者將會當掉等,去篩選想參與並想學習的學生,最終課程學生可選擇是否再參與合作社的為期一年實習計畫,可無償住在合作的農家一年,由合作社支應農家住宿膳食費用,給予少量薪資,協助合作社辦理活動及在地田野觀察,既能滿足現今學生想要Gap year思考人生的機會,亦滿足合作社需長期觀察在地農業型態及行銷之需求,更可有人階段性關懷偏鄉在地老人,達三方共好。
在實踐上可能存在細部問題,但就一周的體驗及概念的發想我認為是值得參照的,現今日本也有推動邀請外國人去日本學習日文,用背包客的型態,高齡home爸home媽的方式,為期一年或兩年想要考到N1的零基礎學生,住在東京或京都有房子且有意願的高齡老人,跟外國人同住,並有仲介或學校專門人員協助調解相關紛爭,成為另類共居型態,也讓我思考這兩類型共居是否能成為一種高齡者照顧或關懷的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