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一則與兒童、少年受虐相關的時事新聞議題,背後實有其關乎到『兒少受虐圖像』之於輪廓釐清及其諸多貓膩的思辨論述。
話說:根據衛生福利部的統計資料顯示,兒少受虐人數已經從2019年的11,113人、2020年的12,610人、2021年的11,523人、2022年的11,950人,增加到2023年的12,646人,這段期間全台灣每年均達到有11,000名至12,000名的兒少受虐人數,並且每年約有20名的未成年人係為在家內受虐致死,連帶地,以2023年為例的兒少受虐四大類型,這其中有6,373人係屬於身體上不當對待、4,113人係屬於性不當對待、1,314人係屬於疏忽,以及530人係屬於精神上不當對待,就此而言,關於兒少受虐的變遷圖像實有待進一步的廓清,特別扣緊數量、行為人、樣態、歸因、防治及其衝擊影響的整體性考察。
誠然,上述的兒虐圖像涉及到的是頗為複雜、深邃、多樣且變異的輪廓內涵,這其中包括有從父母到其他重要照顧者抑或特定外人之「行為人」;從身體不當對待、性不當對待、疏忽到精神不當對待之「樣態」;從個人到父母家庭及其外部系統之「歸因事由」;從幼齡化、女童化到脆弱依賴性之「兒少個人動力」;從主照者女性化、長期照顧負荷到家計謀生、負面情緒、親密關係失調之「父母家庭動力」;從私有財父權認知基模、罪疑惟輕原則到社安網漏接失靈之「外部系統動力」;從社區守護的事前介入預防到社會安全網的事後停損設置之「體系對接」,以迄於攸關到施暴與受虐之性別、樣態、年齡、家庭結構、社經地位、婚姻關係、家庭動力等等有待資料勘查之「大數據分析」,就此而言,諸如幼齡化、女童化、脆弱性、依賴性、家內性、隱蔽性、難以覺察性、日期時間不易精準認定化、持續性、中長期性、微罪化、管教灰色地帶化、照顧家暴性以及兒虐影響延遲效應性,乃為當代台灣地區『兒少受虐圖像』所實有的相關屬性特徵。
總之,單一的兒虐現象其所延展、擴及到的乃是多重議題、合併行為及其不同需求的拉扯滾動,連帶地,扣緊可能受虐情事之於處境、情境、環境、困境、窘境、逆境的加惡歷程,這也讓兒少受虐所涉及到的將會是包括『天下有不是的父母』、『家庭會傷人』、『創傷經驗知情』、『深井效應』、『童年逆境』、『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創傷照管』、『早熟不一定成熟』、『父母一時的情緒,是孩子一輩子的痛』以及『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等愛憎情結的心靈結構及其認知基模,更遑論於還有未成年兒少之於施暴相對人的身分轉換而來的親情衝突景象,這也讓面對兒虐事情必須趕快補救,據以建構一個精銳重案組的相關提議,便顯得有些「法—社會」及其「社會—法」相與切割的突兀之處,而是有其復歸於「理念—政策—立法—行政—服務輸送」的通盤性檢討。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這篇文章內容,討論了兒童與青少年受虐的複雜性及其多重層面,從統計數據可以看出,台灣每年都有超過一萬名兒童和青少年受到各類形式的虐待,包括身體、性、精神不當對待以及疏忽,這些數據背後蘊含著深刻的社會、家庭及心理層面的多重問題,值得我們深入探討和反思。
文章中,數據顯示受虐兒童的數量相對穩定且居高不下,這反映出兒童虐待問題並未隨著時間顯著減少,甚至呈現一些類型的上升趨勢,此現象強調了社會對於防治兒童虐待的努力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尤其是在如何有效識別和介入虐待行為上,存在著挑戰。因虐待的隱蔽性與持續性,特別是在家庭內部發生的虐待,讓許多案例難以被及時發現並阻止。
此外,兒童虐待的「行為人」往往來自最親近的家庭成員或照顧者,這讓虐待本身帶有更為複雜的情感與社會層面。當親人變成施暴者,兒童面臨的不僅是身體或精神上的傷害,更會有嚴重的心理創傷,這也呼應了文章中提到的「父母一時的情緒,是孩子一輩子的痛」。這種創傷可能引發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C-PTSD),對孩子的成長與未來發展造成長期影響。
另在反思兒少受虐的背後因素時,文章指出了多層次的「歸因事由」,包括家庭動力、社會經濟地位、家內權力結構等,尤其是在經濟壓力、家庭關係不和及親密關係失調等背景下,照顧者可能在壓力中選擇了暴力管教或忽略兒童需求,形成虐待的溫床。此外,社會對於「管教」與「虐待」界線的模糊認識,也讓某些虐待行為被正當化或被忽視,這正是社會應該強化的教育與預防面向。
另值得注意的是,文章提到的「創傷經驗知情」及「創傷照管」,強調了在面對受虐兒少時,應有更多創傷知識的運用和創傷導向的服務輸送,這表示著不僅僅是提供一般的保護與支援,而是要更有針對性地處理孩子的心理創傷,幫助他們重建安全感和信任。
故面對兒少受虐現象的多樣性與複雜性,文章提出了對策建議,強調了從「理念—政策—立法—行政—服務輸送」的全面檢討,這是一個系統性的倡議,要求從法律層面到執行層面都有所改進,以應對這一龐大且多變的社會問題。
所以我們需要考慮如何改善家庭內部的教育與支持,提供父母和照顧者更多的育兒知識和情緒管理資源。此外,社會安全網應該更敏銳地捕捉到可能的虐待徵兆,並及時介入。強化社區守護和提升公眾的兒童保護意識,也是減少兒少受虐的重要一環。
綜合以上所述,兒少受虐現象不僅僅是個別的社會問題,它涉及複雜的心理結構、家庭動力、社會制度及法律機制的互動。對於這樣一個牽涉面廣泛的議題,唯有通過綜合治理、跨領域合作及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減少兒童受虐的發生,並為受虐兒童提供長期的療癒和支援。
本篇文章旨在探討兒虐圖像與路徑,根據本文的數據,很值得思考的地方是即便目前已經少子化,但是兒虐數據卻不斷增加,但從2019迄今,資訊流通度與通報系統應是大同小異,故若是因為黑數被發現的因子應該很低,所以若實際上的數字是確實增加的,那或許在兒童生長的環境而言,好似並非朝一個月來越友善的路徑發展。又在這些受虐兒童長大之後,成為了受傷的大人。其童年逆境對於長大成人後的影響,從親密關係、就業就學、長期的自我價值,影響都不僅只是當下的皮肉痛,更可能是需要一輩子修復的傷痛。而,人為什麼需要透過比自己更弱小的人宣洩呢?在暴力發生以前,是否有足夠的預防與教育,又在社會印象中,兒童是否已被視為一需被尊重與獨立的個體,並非任何人的所有物,這些都是值得努力的地方。
在閱讀這篇關於台灣兒少受虐問題的文章後,深感這一議題的複雜性與其背後的多重因素。數據顯示,兒童和青少年的受虐情況不僅在數量上持續上升,且施虐行為的多樣性與隱蔽性讓我們必須重新審視目前的防護體系是否足夠有效。
在家庭結構與經濟壓力的交互作用下,如何影響了施虐者與受虐者之間的動力,這也是造成虐待行為複雜化的主要原因之一。許多施虐者可能在無法處理情緒壓力的情況下將負面情緒發洩於最脆弱的家庭成員,即兒童。這也提醒我們,社會對於家庭支持與教育的資源必須更加完善,尤其是在家庭功能失調或面臨重大壓力的情況下,應該有更多社工或專業人士介入,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與教育。另外,文章也點出虐待的「隱蔽性」和「持續性」問題,這往往使得虐待行為難以被察覺。這促使我思考,除了提高家庭、學校等照護環境的警覺性,建立有效的通報機制外,社會大眾對於虐待的定義與認知也需要更新。許多施虐者可能誤以為自己的行為是「管教」的一部分,這類思維顯示出更廣泛的文化與法律認知的落差。要解決此問題,不僅要依賴法律懲戒,更需通過公眾教育來改變社會對兒童權利的認知。
兒虐的長期影響,特別是心理創傷的延遲效應,也是這篇文章中值得重視的部分。受虐兒童可能在成年後持續面臨情感與心理上的挑戰,這讓我進一步認識到創傷知情照護的重要性。整個社會應該致力於提供更全面的心理健康支持,不僅針對受虐兒童,也包括家庭中的其他成員,特別是潛在的施虐者,從源頭減少虐待發生的機率。文章強調了兒童保護工作需要多層次的支持,包括家庭、社區、法律與政府政策的整合。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一起關注並行動,確保兒童在一個安全、健康的環境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