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與人口結構、人口年齡分布及其照顧服務布建相關的變遷統計資料,背後實有其『照顧社會』之延伸性思考的必要。
誠然,生、老、病與死的生命輪轉,本是一項如常的人生道路,只是,從平均餘命到不健康壽命而來的老化歷程,這使得相關聯的各項人口統計資料,便有進行變遷性考察之必要,這是因為:我國未來人口結構的中推計,顯現:2000年之際,0-14歲、15-64歲與65歲以上的人口數,分別為4,703千人(占21.11%)、15,652千人(占70.26%)和1,921千人(占8.62%),相與對應的扶養比與扶老比,分別為30.05%和12.27%,只不過,隨其時間的推演,上述的變遷數字到了2025年,幼年人口數、工作人口數與高齡人口數的推估值,分別為2,783千人(占11.91%)、15,914千人(占68.07%)和4,680千人(占20.02%)及其17.49%的扶養比和29.41%的扶老比,換言之,四分之一世紀的時間流轉,當代台灣地區的人口結構變化,已然出現了超乎且難以想像之於少子女高齡化的雙重劇變現象,如此一來,充斥於長期照顧社會裡的諸多照顧難民,已經是一項迫在眉睫和無所遁逃的『灰犀牛』,從而就只能逕自往沙堆裡流竄以成為眼不見為淨的『鴕鳥世代』。
其次,僅就台灣地區高齡化人口的分佈情形來看,65歲以上法定年齡的高齡化人口,實為一項複雜、深邃、變異且多面向的複合性變項,換言之,從年紀歲數延伸出來像是身心狀況、婚嫁情形、家庭組成、社會資本、認知發展抑或是迎老計畫而來的交叉影響,這也讓從初階65-69歲的「少老」以進化到90-99歲的「超老」,抑或是100歲以上的「百歲人瑞」,關注的重點就不全然只是聚焦於特定年齡分布的高齡化人口數,而是要如何就其所涵蓋生理、心理、社交、經濟、認知或文化等不同個體的各項發展介面,從而找出驅動力量的可能助力或阻力。准此,在這裡的論述思辨點明出來從該項高齡化的人口分布指標,窺見到的是生產性老化及其發展性老化之於銀光世代集體意涵的整體社會事實,如此一來,迎老、慢老、享老、適老、安老、樂老的成功老化課題,自當是文明表徵的一項重要指標,特別是對於『老權』或『障權』的基本訴求,而非只是聚焦於物質範疇的諸多保健因子。
事實上,過往的〈長期照顧十年計畫2.0〉主要是按其長照需要等級分以區分照顧服務三大類型,包括居家服務、日間照顧服務、家庭托顧服務,以及尾大不掉的入住型機構養護服務,針砭之處也就不在於各自物理環境的布建場域及其服務人數或人次,而是復歸長期照顧之於人流、金流、物流、資訊流及其雲端管理流,是否鑲嵌並成為一套整全多層的服務輸送體系,就此而言,背後所糾結的各項命題意旨,便有嚴肅思辨之必要,像是:
一、「人流」部分:覬覦的是專人照顧而非是專業照顧、價格取向而非價值導向,以及權利行使大於義務責任、替代定位先於重要補充、交易成本優於機會成本、他照外人多於照顧素養等迷思與迷亂的長照行徑,如此一來,包括老障之類的照權以及移工勞權的戕害、剝削,這已然是當代台灣邁入『照顧社會』的一大反諷。
二、「金流」部分:官方〈長期照顧服務法〉所堅守的福利服務手段,這也讓權利義務不對等的長照資源使用、耗竭,對賭的更是怯弱、貪婪、自私的諸多道德危險行徑(moral hazards)。
三、「物流」部分:逕自於紅海策略的敵我對峙,早已經是讓入住型的機構養護,喪失創造性轉化的變革契機,如此一來,眼前當下以及未來之於大者恆大以及小者山頭的分立趨勢,這也讓機構養護裡的老人保護議題,成為望之卻步但卻又是不得不的無奈選擇。
四、「資訊流」部分:將迎老工程侷限於個體層次的私領域範疇,也讓成功老化的各項資訊匯流,還是處於正確、完整、及時、充分、透明、識讀以及對稱之有待建置的混沌態勢,此一『數位社會』如何鑲嵌於『照顧社會』的有效串聯,直指數位素人如高齡化人口,實有對接於社會性連結的發展危機。
五、「雲端管理流」部分:如何找出與高齡化長者連結依附的互為同理,多少突顯出來的是被強調的是服務量能的『KPI』(Key Performance Index),而非是在意陪伴的蛻變成長『KMI』(Key Milestone Index)。
冀此,相應而來的則是長期照顧保險化之「金流」、長期照顧夥伴化之「物流」、長期照顧素養化之「資訊流」、長期照顧權益化之「人流」等命題思考,如此一來,從長照2.0到3.0的變革工程,實有大破、大立之必要。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長照3.0政策是一個持續跟著長照2.0改進及優化的政策,目的是因應台灣在一到二年內邁入超高齡社會!
長照3.0改革是要社區醫療化,強化偏鄉及資源較少的地區可以擁有多樣化的服務模式,即透過減少就醫計畫,可以讓醫生到長照機構進行服務,考量住宿事機構住民慢性疾病患者比例高,部分需定期至醫療機構就醫領藥;又醫療機
構出入人數眾多且較具感染風險,高頻率之外出就醫,將致使機構住民或機構陪同就醫人員暴露於高風險之場所。
除此之外所要探討的還有在長照3.0對於財務的可持續性也面臨挑戰,如何中央確保資金穩定來源與健保連結避免系統過度負擔
根據近期統計資料顯示,台灣人口結構、人口年齡分布,老年人口的增長,扶養比與扶老比的逐年攀升,其中,反映出高齡化社會中現存的許多問題,且延伸至長期照顧社會中的照顧難民。長照十年下的居家服務、日間照顧服務、家庭托顧服務,以及住宿型機構養護服務,仍無法滿足社會現況,未能紓解照顧難民的壓力,更遑論隨之而來的長照3.0計畫,豈能達到預期性的效益呢?
回歸長期照顧的本質,人與人之間的聯繫,以個體為單位,自古養兒防老的概念以逐漸消弭,現階段的高齡長者已不期盼防老,世俗觀念已塵封,如今沒有啃老,已是萬幸。
從長期照顧之於人流面來看,國內勞動人口的老化,多元族群的移入,勢必影響著未來照顧人員的角色扮演,在地年輕的勞動族群,從事相關照顧工作的意願,也同時令人堪憂;在文化上,被照顧者也需要漸漸地去意識到,未來多元化的照顧人力,必須與時俱進、調整心態,期盼人與人的照顧中,在人流中找尋到新的相處模式。
金流層面,所謂的長期照顧服務法,從立意良善的初衷,到現在看似完美的包裝,卻是限制重重,徒有長照申請率的提高,政績上的口號;還是對於使用者有實質上的幫助,對於服務提供者的勞務報酬,是否有衡量的標準,長照2.0究竟是一場夢,還是背後利益導向的長照騙局?
物流層面,綜觀養護機構的紅海策略,機構大者恆大、大併小的現象比比皆是,又無奈苦本身,無創造性的延伸或流動、無新血的注入下,隨之而來的老人保護、身障者權益議題,成為長照服務機構,內外的一大隱憂。
資訊流層面,在資訊的不對等下,長照政策的推廣、普及、使用率,如何長遠拓展、雙向發展;倘若侷限於個體層次範疇,無法使得老化的各項資訊匯整、傳達正確性、完整性、即時性、充分度、透明化、可以被識讀,還有待評估。此外,數位化致資訊爆炸成長的同時,是否顧及照顧社會裡的資訊難民、長照難民,乃至長照的弱勢族群權益,抑或是選擇性忽略,這些非數位化使用者,對於高齡人口的不友善、限制性,著實存在長照發展危機及世代的衝突。
雲端管理流層面,高齡化社會所被強調的是,服務本身的量能,營造長照策略的美好形象;而非在意提供高齡、身障人士的陪伴成長,失去了長照初衷的本來面目,陰影的背後,更是存在著看不見的長照問題與悲歌。
綜觀來說,長照2.0十年下的社會,是邁向更好,抑或是在滾動式修正的政策面向下沉;在看似不清、朦朧不透的3.0長照來臨,如今,還未站穩腳步的情況,就要面對高齡化的社會的衝擊,扶養比與扶老比同時攀升的壓力挑戰,整體社會氛圍的流動,最大的受益者,還會是被服務的使用者嗎? 又或者,在整體高齡化社會的浮動及更多未知的困境,尚未妥善規劃及被套措施的長照策略下,最終成為長照的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