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02📚
01.幸福巴士人本位
02.新增男性心理假
03.老人整合性照護
04.空中英語彭蒙惠
05.量入為出三兆多
06.離島社工連江縣
07.雙語課程不及格
08.貓奴登記類家人
09.言論歧視障礙者
10.高教加薪苦私大
11.鐘點移工勞動部
12.宜居移居有長照
13.非核家園淨零碳
14.一面雙仞婚生養
15.代理教師計年資
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九月份的第一周(2024.09.02)所羅列出來的七字箴言包括有「幸福巴士人本位」、「新增男性心理假」、「老人整合性照護」、「空中英語彭蒙惠」、「量入為出三兆多」、「離島社工連江縣」、「雙語課程不及格」、「貓奴登記類家人」、「言論歧視障礙者」、「高教加薪苦私大」、「鐘點移工勞動部」、「宜居移居有長照」、「非核家園淨零碳」、「一面雙仞婚生養」以及「代理教師計年資」等15則的七字時事箴言,這也使得相與對應的延伸性思考,是有它嚴肅以對的必要。
首先,「幸福巴士人本位」,為了滿足偏鄉交通需求,並鼓勵地方政府辦理幸福巴士(小黃)等多元公共運輸服務,交通部公路局提供購車及基礎營運費用補助,但是,根據審計部最新決算報告指出,去年度(112年)獲補助的幸福巴士(小黃),這其中有73條路線空駛率逾5成、261條客座利用率不到5成,顯然是與實踐偏鄉交通正義的原意未盡相符,此一以謹守定班、定線、定點之於規律性質的大眾載具輸送原則,自然是跟側重於由下而上之服務輸送真義相互背離,如此一來,未能扣緊人本交通為其本位的策略性規劃,致使因為時間無法配合、沒有銜接交通以及難以跨區使用等結構性使用限制,增生更多口惠不實之憾,就此而言,如何復歸於城鄉態環境、問題診斷、需求評估、資源點盤而來之幸福巴士(小黃)的多元公共運輸服務實施計畫,是有其行政主義我執霸權的基本提問;「新增男性心理假」,針對即將到來的父親節,新北市國民黨議會黨團盼為新北父親爭取擁有更多福利政策,以比照女性的生理假評估,新增所謂的『男性心理假』,顯然,從女性到男性、從生理假到心理假、從公假到事假、從客觀的生理範疇到主觀的心理動力、從經期女性到身心壓力的中年男性、從單純放假到配套措施,以迄於扣緊壯世代而來的心理諮商、職業重建、就業服務、夫妻關係、親職觀念、家務管理、職能角色等,顯現出來該項的男性心理假實有將複雜問題單一、特定化之嫌,這也凸顯祭出新增的男性心理假乃是有其成本最低、聲量最大以及民粹最多的『放假政治學』之嫌,如此一來,要如何為男性、男子、男人以找出包括公共與私人場域在內的適性角色扮演及其陪伴、培力機制,這才是道為本的根本對策;「老人整合性照護」,迎接即將在明年(2025年)邁入超高齡化社會的台灣地區,衛福部長表示,長照2.0也將邁入3.0,屆時,將借鏡日本的『老人整合性照護』,建立以人為中心、社區為基礎的整合照顧體系,這其中包括結合醫療、長照、社服、社安等資源以進行橫向統合,至於,各層級醫療院則是需要垂直串接以做好分級醫療,讓長者得以在社區獲得良好照顧,顯然,從廣度橫向的整體性到深度縱向的連續性、從根本解決問題程度的適當性到照顧方案是否貼近真實現況的回應性,直指出來長照3.0的布建作業,勢必是想像中來的浩大工程;「空中英語彭蒙惠」,為台奉獻73年的《空中英語教室》創辦人彭蒙惠女士(Doris Marie Brougham),以98歲的高壽仙逝,兼具宣教士、教育家的彭蒙惠女士,印證大江大海巨流河的時代史篇,並以推廣台灣的英語教育為許,藉此復歸神愛世人的終極關懷,這何嘗不是他鄉、故鄉的最佳人身典範寫照,同時也表述了一個時代的結束;以及「量入為出三兆多」,114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歲入3兆1534億元和歲出3兆1325億元,兩者均再創新高,秉持量入為出的編列原則,歲入歲出甚至於賸餘209億元,這也是109年度編列平衡預算以來,第一次編列總預算賸餘,只不過,從社會福利、教科文、經濟發展以及國防預算前四大支出的預算編列,要如何從總體預算到基金與特別預算、從預算編列到財政紀律、從法定福利到民粹津貼,以至於從需求評估到執行效率,藉此找出國家財政懸崖化及其世代會計化的停損設置,遠的不說,包括長期照顧、準公共化托育、台電虧損、淨零轉型、勞保基金等等皆以千億元起跳的預算撥補,突顯出來的乃是『預算政治』已然取代了『精算收支』。
其次,「離島社工連江縣」,因應連江縣社工人力的嚴重不足,轄內也沒有社工相關科系,衛福部以專案計畫方式提供為期4年共計12名的公費社工學生,首屆共3名的公費生已經畢業,也回到連江縣政府服務,只是,關於成為公費生的資格認定,除了在籍、成績並且對接於意願、補助外,又有無回歸人群服務工作者所應該兼具人格特質、自我概念、內在韌性、認知基模、學習態度之類的內在歸因思考,亦即,這就不盡然僅止於出生背景、先天地位的道德性綁架,而是有何機制設計藉此引領新生世代體認到人群服務的懸命所在,像是從生理、社會到心理的自我實現;從生存、關係到成長發展,以迄於從物質保健到激勵動機等等不同概念內涵的需求歸因,皆是有整體檢視之必要,更遑論於投入保護性工作所所需要具備的通情達理、社會歷練和生命文本,以此觀之,對於該項專案的考察真義,指陳一種在地照顧在地的守護理念精神,這也不單單只是培養自己的子弟兵,而是有其進一步扣緊『教一訓一考一用一推』而來之人力資源、資訊、資本,要如何開發、整合、運用和有效推廣的相關提問;「雙語課程不及格」,針對大專校院雙語化學習計畫的推動事宜,教育部補助學校投入EMI(English as a Medium of Instruction)的全英語授課,並且委託英國文化協會擔任該項計畫的諮詢輔導顧問,藉由訪談和觀課等方式以了解EMI的執行成效,結果發現到五成的全英語課程未全然符合EMI定義,雖然受評學校認為評鑑只看語言,這是畫錯重點,但是,不爭的事實還是慣於將全英語授課窄化成為以教師英語講課占據多數時間,進而缺乏師生的雙語互動,以至於無法了解學生學習情形和語言能力,顯然,為英語而英語的全英語授課,再次突顯『課堂講中文都沒人聽了,還期待講英文有人聽?』的學習亂象與諸多迷思;「貓奴登記類家人」,據農業部公布的2023年全國家犬、家貓飼養數量電訪調查的推估結果,全國推估家犬數為148萬637隻,相較於2021年家犬數123萬5218隻,增加19%,但是,家貓數量上,則有猛爆性成長,全國推估家貓數為131萬1449隻,較於2021年家貓數87萬801隻,大幅增加50%,這也讓農業部預告修正〈指定犬為應辦理登記之寵物〉草案,規定自明年(2025年)的8月1日起,家貓也應辦理寵物登記,公告後一年上路,未來若貓隻若遭發現未施打晶片,可依〈動物保護法〉處以3,000元至1萬5,000元罰鍰,至於,那些已經飼養家貓的飼主,將可有1年緩衝期,顯然,從浪浪動物到類家人、從家犬到家貓、從自然生育到人工買賣、從登記列管到防制棄養、從補充性質到重要替代、從基本需求到市場商機、從人道對待到動物保護、從情感陪伴到犬貓終老,以迄於應該要有的照顧責任及其長照素養,直指出來的是當代台灣對於類家人、似手足及其人寵家庭的社會性關注,還是有待更多文明進化的發展進程;「言論歧視障礙者」,衛福部預告〈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修正草案,針對歧視身障者言論,增訂擴大適用範圍和加重罰則,最重將以處新台幣60萬元罰鍰,並且應以聽覺障礙、視覺障礙、肢體障礙來取代目前常用的聾子、瞎子、跛腳等用語,顯然,諸如您是腦殘、您是智障和您是瞎子等等脫口而出的慣用語,已然成為一般大眾對於障礙者認知基模的一部分,這也讓如何從口條話術的外顯行為,以鑲嵌於觀念態度的一以貫之,將會是祭出高罰金的社會人文工程配套所在,連帶而來的是從用字遣詞的微歧視到不甚友善的移動障礙,當代台灣社會之於弱勢人口族群的文明內涵,還是存有大幅進步的改進空間,況且對接於受傷(impairment)、失能(disability)到障礙(handicap)的概念廓清,逕自以聽覺障礙、視覺障礙來取代目前常用的聾子、瞎子等用語,更是忽略人為設限及其物理環境所造成對於障礙者的諸多不便,這何嘗不是指陳出來台灣社會對於障礙者的人身對待,殘補性質的福利多給還是遠甚於發展性質的權益保障;以及「高教加薪苦私大」,明年起軍公教將調薪3%,對此,政府對公立大專校院會補助加薪的75%,其餘則由學校自提,至於,私立大專校院是否要同步跟進,一方面要看政府有無補助,另一方面則是端視如何安然渡過一波接連一波生員不足的高教海嘯,據以考量到私校自提部分的個別財務狀況,顯然,真正的癥結之處還是在於未能將高教視為是社會性投資的一項公共財,再加上『重公校—輕私校』所進行高教資源的不當配置,如此一來,自然是更難以窺見到未來的高教天光。
最後,「鐘點移工勞動部」,勞動部公告〈移工多元陪伴照顧服務〉計畫,並於今年的年底前上路,此項計畫的試辦對象及服務內容規劃需符合申請家庭看護移工之失能者、具重大傷病或緊急術後出院後返家身體照顧或日常生活照顧、陪伴就醫、防止高齡長者跌倒失能預防性照顧,並由試辦的運用單位聘僱外籍看護工進入家庭,藉以提供全日、半日與部分時數等自費就醫陪伴或陪伴照顧服務,雖說是係屬於試辦性質,但是,卻也引來家事服務、居家服務等民間團體的極大反彈,認為將會搶走本國長照員的就業機會,畢竟,從長照需求的爆增人口到長照供給的人力缺口、從一時半載的補充性直到最終聘僱的替代定位、從聘僱鐘點移工的交易成本到其他本國籍照服員的機會成本、從捍衛老障權益到提升婦女勞參率、從民間仲介到公益團體、從一對一的月薪家事移工到一對多的鐘點看護移工、從自費就醫陪伴照顧服務到使用者部分負擔的長期照顧服務,以迄於從在家老化固定的專人移工照顧到臨時短期與彈性的多元需求服務,還是要回歸該項的試辦計畫究竟是要解決什麼人的什麼問題及其能夠讓問題獲致何等的紓解程度,以及又會衍生出來那些的後遺症難題;「宜居移居有長照」,民團推動『長照移(宜)居:幫長輩搬家』計畫,以讓近老以及已老的人口族群,藉由既有房舍的空間修繕或搬遷移居以克服出入不便的移動障礙,從而達到移居或宜居的適性安老目的,只不過,從朝其不可行的意願問題到費用分擔的經濟能力問題,以迄於家庭能量羸弱的結構性限制問題,直陳出來的是相與關聯的認知行為改造及其誘因結構調整,實有通盤檢視之必要;「非核家園淨零碳」,總統府召開所謂的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這也讓核能發電議題再度成為關注所在,只不過,看得到的是從核電到綠能抑或是其他能源的整體性配置,藉此有效紓解工業與民生的大量用電危機,至於,潛藏於背後則是實證科學之於工具理性以及意識形態之於價值理性的多方拉扯,致使從火電到空氣污染,以及從光電、風電到環境破壞,彼此交錯成為一幅去核電的迷亂異象;「一面雙仞婚生養」,內政部發布7月的人口統計,這其中的出生數有1萬人,死亡數有1.8萬人,死亡比出生多了8,278人,出現連續43個月『生不如死』的變遷趨向,折合年自然增加率為千分之-4.17,這除了顯現嚴峻的高齡少子女化現象外,全國總人口比去年底少了11,119人並降至2,340萬人的客觀事實,也讓『願婚—樂生—能養』及其『怨婚—勒生—冷養』形塑愛憎兩難的不堪情境,況且還有出現生育率與生育量連續七年雙降的難堪困境;以及「代理教師計年資」,憲法法庭判決合格代理教師職前年資不採計實為違憲,只是,從正式教職到代理教師、從代理開缺到年資敘薪、從制度性保障到一年一聘、從補充性質到重要替代、從安於本業到人流異動、從保健因子到激勵因素、從少子女化到提高師生比,以迄於扣緊學生的受教權,那麼,代理或代課教師的權益保障機制,是要有通盤檢討之必要。
總之,高達15則的時事新聞箴言化,背後所實有的是從臺灣島內到地緣政治、從疫情火熱到後疫情善後、從政治到經濟或其它以及從法令到典章等生活序曲,對此,多些達觀來看待從「COVID-19」到「後疫情社會」的生活樣態和世間百態,至於,糾結於『個體(蘋果)-制度(木桶)-環境(製造商)』所顯現出來的這些整體社會事實(holistic social fact),更是說明: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它隨時在做改變。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