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一則與老人居住及其移動障礙相關聯的議題現象,背後實則有其迎接於超高齡社會所關涉到老人、老宅、極限公寓的整體社會事實考察意涵。
話說:隨其台灣地區即將邁入所謂的超高齡社會,這使得不只是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將會大增,連住在無電梯公寓的高齡長者人數,也會持續增加,資料也顯示全國高齡者居住公寓的比例,業已從2021年6月的494,268人(占65歲以上老人總人口比的12.8%),增加到2023年6月的552,857人(占65歲以上老人總人口比的13.2%),成長值為58,590人(成長率為0.4%),以此觀之,關乎到「老人—老宅—極限公寓」的命題旨趣,這已經是一項隱含集體性意義的整體社會事實,是有嚴肅看待之必要,畢竟,近56萬名的這些高齡長者,就只能窩居於沒有電梯的老舊公寓裡,進而被迫地等待老死,此一受限於移動障礙而來的『老權』或『障權』,勢必是台灣超高齡社會的一項挑戰課題。
誠然,老人、老宅與極限公寓這三者實有其環扣鑲嵌的互動拉扯,這是因為,關乎到安住其心的居住議題,會隨其娶妻生子或安居樂業,而讓生長於廝的老窩,成為生命中難以承受之重,如此一來,探索老人與老宅的考察重點,理當是要從某種相濡以沫的依附關係切入,至於,從上下移動到左右走動之於已然是動彈不得的極限公寓,當只是用以回應家庭生命週期和個人生命歷程之特別項目、特殊需求的特定選項,連帶地,也因為上下移動的極限障礙,而讓老後人生的諸多生活運作,更顯得困難重重,遠地不說,即使是要擺脫舊式公寓的上下垂直限制,但是,賣貴買更貴的無力換屋,這也讓遷就於沒有電梯的公寓,成為某種的次佳選擇,就此而言,應該是要進一步加以深究住在老公寓之於老夫婦的雙老,或是一人居住的獨老,背後老人家庭的支持量能、能量,是否已經出現雙重性運作困頓,至於,擴大來看,從偏鄉村落到都會公寓、從極限村落到極限公寓、從透天厝到公寓,背後所實有的共通性特徵,更是以長者居多的老化指數逆勢翻轉、以死亡多於出生的人口自然性減少、以遷出多於移入的人口社會性減少、以同一世代或個人為主的獨居型態,以及以孤獨性存在為要的生活樣貌,藉此直指出來軟弱、脆弱、羸弱、衰弱的極限公寓生態屬性,這才是真正的考察針砭所在。
總之,迎接超高齡社會之於老人、老宅、極限公寓的整體社會事實考察,指陳出來核心的關鍵乃是在於物理環境所造成的移動障礙,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如何從有形以擴及到無形的移動障礙,這也讓極限公寓裡的高齡長者所被期待的『健康老化』之減法照顧、適性生活的生命資本;『積極老化』之社會參與、服務學習的生活資本;以及『成功老化』之自我肯定、全人發展的生存資本,難以窺見到『發展性老化』之於生命、生活與生存的三生天光。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我自己的老家是位於台北市的公寓,住在老家的父母也在今年進入退休生活,進生生命週期的老年階段,需要面對的便是身體的老化與健康情況的衰退,而對住在公寓的老人而言,每天的上下樓梯,無疑是一種挑戰,更像是一種極限運動,也降低老人外出社會參與的意願,另一方面來說,老人的身心健康情形也是整體社會需要面對的一項隱藏成本。
然而想要以屋換屋,從公寓換到電梯大樓,高房價卻著實讓人卻步。而政府近年不斷呼喊健康老化口號,也有推行青銀共居的試行方案,然而相關的政策、建設、配套措施卻是僧多米少,遠遠趕不上台灣人口老化的速度及衍生的需求,甚至服務對象的條件篩選也值得異議,這些都是需要再關注的議題。
目前各縣市政府都有推動老舊公寓增設無障礙空間的(電梯)的補助,雖然已經盡量簡化申請流程了,不過還是有許多的限制,首先會先評估建物物是否有足夠空間可以施作,再來還需要一半以上所有權人同意才可以申請,除此之外在工程完成之前住戶必須先自行負擔數百萬元的安裝費用,就讓許多住戶卻步了,以目前市場價格五層樓(總戶數10戶)電梯要價600萬元左右,每戶要先出60萬元,完工後扣掉最高補助款300萬元,這樣每戶平均還要負擔30萬,然後高樓層與低樓層的分擔比例常常喬不好,就算安裝完工之後的公共電費、電梯加上零件使用壽命到了要更換,都是額外的負擔,進而造成很多申請案都不了了之,可以說是看的到但用不太到的政策,高齡長者終究因為出門不方便而選擇待在家裡。
記得之前有看過一部紀錄片,2013年尼德蘭(荷蘭)一家安養中心開放6位大學生免費入住,條件是每月至少30小時陪伴長者用餐、聊天;我國在2017年新北市府也在北大社宅實驗全國第一場青銀共住計畫鼓勵兩代交流,2020年更在央北社宅借鏡北大社宅經驗,推行跨世代共住計畫,不只增加了計畫戶數,也正式規定每月須付出固定時數舉辦活動照顧住戶,這是不錯的方法,也符合《高齡社會白皮書》幸福家庭—永續長照服務,促進世代共融的精神,不過前提政府還是需要廣建社會住宅,畢竟目前大多數的中高齡者和年輕人都是無殼蝸牛一族,如果能有個可窩居的地方,加上提供一些自己能及的服務就能換來安居的地方,高齡者也能得到陪伴與照顧,相信這是許多人樂見的雙贏模式
台灣社會將於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晚婚、不婚、少子化等因素,獨居會是未來一個趨勢,老人獨居戶數量更是在過去十年增長了近八成,獨居就會有安全問題、財務問題、心理問題,這一趨勢導致「孤獨死」案例的頻繁發生,僅新北市去年就曾在一天內報告了三起孤獨死事件。
列冊數字只是冰山一角,致使真正需要關懷的獨老人數,完全被嚴重低估外,支持系統也無法完全幫助所有的獨老,獨老定義應再放寬,只要實質獨居就可視為獨老,並鼓勵高齡長者投入社區志工行列,讓獨老不孤老。
老人住老宅,大多數老人因習慣問題期待在宅老化,讓老人能在熟悉老宅自在生活,然而老宅的居住環境大多並不適合老人。若要能夠讓老人在宅老化,不要被老宅所困,應建立室內無障礙環境的居住空間及無障礙上下樓梯的進出設備。前者透過專業設計的整建維護,較易解決,後者涉及同棟鄰居的設備改造工程與經費分擔同意,較為困難,此部分需要政府與專業組織,更積極提供多種設備方案的評估協助與補助,讓老宅整建維護得以落實。不過每位老人年齡體能、背景條件與價值觀想法都不盡相同,如何提供多元選擇方案與相關配套措施,應是老人住房的政策目標。
本篇文章探討了一個重要的社會議題,即台灣即將面臨超高齡社會。文中指出,隨著人口老化,有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居住在沒有電梯的老舊公寓,這造成了他們的行動障礙,成為一項嚴重的社會挑戰。
另文章中也提出了許多核心論點如:老年人、老舊公寓和極限公寓(無電梯公寓)三者之間息息相關,構成了整體社會現象,並且隨著台灣進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老年人口和居住在無電梯公寓的長者人數都在持續增加中,這使得他們的行動受限,而面臨「老權」或「障權」的問題;此外,老人居住的議題反映了生命週期和個人生活軌跡的特殊需求,同時也暴露了老年人家庭支持能力的雙重困境;從偏鄉到都市,極限公寓(無電梯公寓)的共同特徵,包括人口老化、人口自然減少、獨居型態增加等,突顯了這類住宅環境的軟弱、脆弱和衰弱。所以,要解決這一問題需要關注從有形到無形的行動障礙,並促進老年人的「健康老化」、「積極老化」和「成功老化」,實現「發展性老化」的目標。
綜合以上所述,這篇文章深入地分析了台灣即將到來的超高齡社會所面臨的重大社會挑戰,以及為政策制定和社會資源分配提供了重要的洞見和前瞻性。
涉及高齡者居住於老舊住宅的安全與生活品質問題。這是一個相當重要的社會議題,涵蓋都市更新、居住安全、無障礙設計、長照政策等多個面向。以下是幾個關鍵點與可能的解決方案:
1. 老宅安全問題
耐震補強:許多老宅耐震能力不足,應提供補強補助或鼓勵住戶進行結構改善。
消防安全:增設煙霧探測器、火災警報器、自動灑水系統等,降低火災風險。
電線更新:許多老宅電線老舊,容易引發火災,可提供補助汰換電線與電箱。
2. 無障礙環境
電梯與坡道:許多老宅沒有電梯,高齡住戶行動不便,可提供增設補助或推動社區共用電梯方案。
浴室與廁所改造:增設扶手、防滑地板、無障礙馬桶等,降低跌倒風險。
智慧照護設備:如跌倒感測器、遠端健康監測系統,讓家人或照護者能即時掌握長者狀況。
3. 長照與社區支持
社區共餐:建立鄰里共餐機制,減少獨居老人營養不良與孤獨問題。
社區長照站:在社區設置日照中心、健康檢查站,讓長者能就近獲得照護與醫療資源。
志工訪視:結合社區志工,定期探訪獨居長者,提供心理支持與協助。
4. 都市更新與合宜住宅
老宅都更誘因:提供獎勵措施,鼓勵老宅改建成適合高齡者居住的住宅。
高齡友善住宅:政府興建適合長者居住的社會住宅,如單層無障礙設計、醫療設施鄰近。
跨世代共居:推動年輕人與長者共居模式,例如「以房換照」,年輕人提供協助,換取低租金
5、以「微更新」替代全面拆除:
許多老宅位於歷史街區,拆除重建不一定是最好的方式,可改採「局部更新」,如加強耐震、改善動線。
6、推動「老宅換新宅」計畫:
政府提供獎勵,讓高齡住戶將老宅交換為適合長者居住的新住宅,例如「以房換屋」或「以房養老」方案。
例如德國推動的「高齡友善住宅交換」,讓長者搬進無障礙社區,原房屋則由政府或企業改造出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