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一則與老人居住及其移動障礙相關聯的議題現象,背後實則有其迎接於超高齡社會所關涉到老人、老宅、極限公寓的整體社會事實考察意涵。

話說:隨其台灣地區即將邁入所謂的超高齡社會,這使得不只是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將會大增,連住在無電梯公寓的高齡長者人數,也會持續增加,資料也顯示全國高齡者居住公寓的比例,業已從2021年6月的494,268人(占65歲以上老人總人口比的12.8%),增加到2023年6月的552,857人(占65歲以上老人總人口比的13.2%),成長值為58,590人(成長率為0.4%),以此觀之,關乎到「老人—老宅—極限公寓」的命題旨趣,這已經是一項隱含集體性意義的整體社會事實,是有嚴肅看待之必要,畢竟,近56萬名的這些高齡長者,就只能窩居於沒有電梯的老舊公寓裡,進而被迫地等待老死,此一受限於移動障礙而來的『老權』或『障權』,勢必是台灣超高齡社會的一項挑戰課題。

誠然,老人、老宅與極限公寓這三者實有其環扣鑲嵌的互動拉扯,這是因為,關乎到安住其心的居住議題,會隨其娶妻生子或安居樂業,而讓生長於廝的老窩,成為生命中難以承受之重,如此一來,探索老人與老宅的考察重點,理當是要從某種相濡以沫的依附關係切入,至於,從上下移動到左右走動之於已然是動彈不得的極限公寓,當只是用以回應家庭生命週期和個人生命歷程之特別項目、特殊需求的特定選項,連帶地,也因為上下移動的極限障礙,而讓老後人生的諸多生活運作,更顯得困難重重,遠地不說,即使是要擺脫舊式公寓的上下垂直限制,但是,賣貴買更貴的無力換屋,這也讓遷就於沒有電梯的公寓,成為某種的次佳選擇,就此而言,應該是要進一步加以深究住在老公寓之於老夫婦的雙老,或是一人居住的獨老,背後老人家庭的支持量能、能量,是否已經出現雙重性運作困頓,至於,擴大來看,從偏鄉村落到都會公寓、從極限村落到極限公寓、從透天厝到公寓,背後所實有的共通性特徵,更是以長者居多的老化指數逆勢翻轉、以死亡多於出生的人口自然性減少、以遷出多於移入的人口社會性減少、以同一世代或個人為主的獨居型態,以及以孤獨性存在為要的生活樣貌,藉此直指出來軟弱、脆弱、羸弱、衰弱的極限公寓生態屬性,這才是真正的考察針砭所在。

總之,迎接超高齡社會之於老人、老宅、極限公寓的整體社會事實考察,指陳出來核心的關鍵乃是在於物理環境所造成的移動障礙,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如何從有形以擴及到無形的移動障礙,這也讓極限公寓裡的高齡長者所被期待的『健康老化』之減法照顧、適性生活的生命資本;『積極老化』之社會參與、服務學習的生活資本;以及『成功老化』之自我肯定、全人發展的生存資本,難以窺見到『發展性老化』之於生命、生活與生存的三生天光。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