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一則與弱勢族群就業勞動相關的時事新聞報導,背後所意指的乃是關於從友善共融職場出發的障權及其關懷倫理命題思考。
話說:平面媒體報導雲林縣某商旅一舉化身為友善共融職場,14名的旅店員工當中,就雇用4名身障者和6名中高齡勞工,晉用特定待業者的比例超過七成,乃為雲林縣轄內最高比例者,這也成為該旅店的一大特色,此一涵蓋著從雇勞兩造、健障雙方、老障合一以及公私二元而來的就業創新舉措,直指勞動、社福、心理、個體、家庭、社會之整全多層的不同關照意涵,特別是強調價格導向、績效管理和生存至上的營利部門,願意有此發想以作為領頭羊的示範意義,如此一來,從國家機器到民間單位、從營利行號到非營利組織、從特定對象到統整老障的弱勢人口群組,以迄於從單方面的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延展到對稱互惠的彼此共好社會實踐,相與衍生的社會性投資涵義,實有進一步深究、探討之處。
誠然,來自於官能刺激的諸多感動促銷手法,無論一般大眾抑或民間企業,總是以出錢出力的行善方式,藉此表述愛人如己之於博愛或慈悲的利他精神,只不過,激情過後的這些慈善作為,往往也淪為一次性、殘補性、枝微消耗性的曾經擁有註記,更遑論忽略了民間慈善資源如何得以進行制度再分配的天長地久思維,如此一來,能否藉由多元責任的創造性轉化,以讓利社會的行善作為能夠發揮更多具體的善行效能。准此,從國家、個人、民間、商業到第三部門,如何就其履行社會責任的行善初衷,以讓溫暖的心對接於冷靜的腦,從而開展不同內涵、樣態、光譜的善行義舉圖像。
冀此,過往將道德指稱與實際效益一分為二的個別性行善,隨其與時俱變以推動不同的策略性規劃,據以產生制度性善行的轉化效益,乃甚至是催化相乘的滾動效應,像是上述從商業部門主動出擊的晉用弱勢族群,抑或非營利組織與民間企業相與合作的連鎖便利商店,以及用基金會一己之力所設立的創作料理餐廳等,這也讓相與衍生出來的變遷意涵,值得深究之,像是從障者與健者員工之間到消費者和障者之間的多元共融場域、從市場生存法則到社會性關注的和合界線、從異業聯盟策略到社會行銷轉化的鑲嵌意義、從勞動所得到社區融合、從社會參與到健康促進、從職務再設計到生活輔具,以迄於從事前的職業訓練到職場的就業輔導以及在職的教育充權,其所揭示的乃是用以彰顯人與環境之間如何會通的『綠色人群服務』(Green Human Services),也就是說,從生活世界的如常互動當中,找出尊重多元和包容差異的契合之處,藉此讓健者、障者、人類與大自然的共生關係,得以建基在相濡以沫的關懷倫理基礎上。
總之,透過商旅、店家或餐廳等承受載體或中介平台,藉此成為障者用以翻轉世界和看見天光的一種生命舞台,此一由健者先行進入障者的幽暗生命、障者再行牽繫一般大眾的生命韌性,以至於彼此生命交互而來的共好天光,點明:用以推倒障礙微歧視高牆的人文工程,也不盡然如想像之中的望塵莫及。
誠然:『只要是到達不了有需要去的,以及想要去的地方,都是心理和物理相與結合的移動障礙』、『是什麼把你困住了?唯有那顆心是無法被困住的。』、『你擁有一顆想飛和可以飛的心,你是否知道?』、『想的,往往是做不到;做到的,經常會有料想不到的驚奇!』,對於『移動障礙』的改變,就從伸出友善的手、包容的心以及智慧動腦之個人、團體、社會抑或文化的諸多韌性,開始做起。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雲林縣為我國重要的觀光場域,其中包括純樸的農村風光、得天獨厚的農產商品以及歷史古蹟;但隨著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導致壯年以及青年人口外移尋求更適合的工作機會,因此遺留下來的為原本就有的產業別人口和老幼年人口,雖然近年來政府支持青年回鄉創業,然而通貨膨脹的壓力,讓大家都望之卻步。DEI多元共榮為現在的職場趨勢,也是眾多職場在倡導的觀念,雲林縣這間旅社也成功地將DEI的觀念運用其中,但讓人不難聯想到的是當地缺工的情況以及實際現場工作的情況。各個產業別所要具備的工作能力以及環境也會大相逕庭,拿餐飲業舉例,在餐飲業不外乎要從事工作就是內場跟外場,這兩個面向的工作內容有兩個共同的特色,會要求瞬間記憶力以及速度,如果說要讓中高年齡者或是身障者從事相關的工作,先不論本身的公司夥伴,消費者可能都先無法體諒,畢竟是”消費”者。「共同打造友善職場環境」這句話本身沒有問題,可是何謂友善的環境?是同事友善?還是環境友善?我想會是個很好的著墨點。
閱讀此文讓我想起2017年CNN年度英雄的獲獎者Amy Wright所言, I would not change you for the world, but I will change the world for you. 她的兩位孩子被診斷為唐氏症,為提供身心障礙者良善工作環境,開設了一間咖啡館雇用身心障礙者(自閉症、腦性麻痺、唐氏症等等),正如此文由健者先行去理解障者的需求或狀況,創造友善共融職場,讓大家更認識身心障礙者,也讓身心障礙者透過持續社會參與,維持健康。身而為人,每個人的能力和經歷皆不同,蜘蛛人電影中有句台詞:能力越好,責任越大 (with great power comes with great responsibility),不也正呼應企業社會責任(CSR)、大學社會責任(USR),能力較好的人或組織是否除了照顧好自己,也應奉獻能力去照顧能力或資源較有限的他人,才能真正創造平權、友善的社會。
在當今社會,隨著人口老齡化和身心障礙者權益意識的提升,建立共融職場已成為一項重要的倫理議題。共融職場不僅能提升企業形象,更能促進社會公平與和諧。
首先,對於身障者的就業,社會應該強調其潛能與能力,而非單純聚焦於他們的障礙。企業在招聘時,應採取更具包容性的政策,提供適合的工作環境與支援系統,例如無障礙設施與靈活的工作安排。這不僅能讓身障者發揮所長,還能讓企業受益於多樣化的工作團隊,提升創新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其次,對於高齡就業者,社會應認識到他們的豐富經驗與技能是無可替代的資源。隨著年齡的增長,許多高齡者仍希望參與社會,貢獻力量。因此,企業應設計針對高齡者的培訓與發展計畫,並提供靈活的工作時間,以適應他們的生活需求。這樣的措施不僅能提高他們的工作滿意度,還能延長其職業生涯。
最後,共融職場的實現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政府應加強立法與政策支持,為企業提供獎勵與補助,以鼓勵其聘用身障者與高齡者。同時,社會大眾也需改變對身障者和高齡者的刻板印象,認識到每個人都有其獨特的價值。透過教育與宣傳,提升社會對於共融的認同感,讓每個人都能在職場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綜上所述,建立關懷與包容的職場環境,是當前社會的重要任務。只有在尊重與支持的氛圍中,身障者與高齡者才能充分發揮潛力,並為社會的發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