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一則偏向於衛生行政性質的時事報導,背後卻是有其從十大死因、十大癌症死到自殺死亡的延伸性思考。

話說:衛生福利部公布去年(2023年)的國人死亡報告,去年一整年下來,台灣地區的總死亡人數為20萬5,575人,平均每2分33秒就有1人死亡,至於,相較於前一年(2022年),該年的死亡人數則是減少2,863人,降幅為1.4%,主要的原因乃是因為新冠肺炎(COVID-19)死亡人數逕自減少5,705人之故,這其中又以高危人口之65歲以上長者的減少幅度最大,這多少顯現生態系統的環境因子所可能帶來的重大影響,此外,在「十大死因」部分,國人的十大死因依序為惡性腫瘤、心臟疾病、肺炎、腦血管疾病、糖尿病、新冠肺炎、高血壓性疾病、事故傷害、慢性下呼吸道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新冠肺炎從2022年的第三名,一舉下降至第六名外,十大死因的排序變動,也意指著從微視面個體到巨視大環境之於結構性調整所帶動的排名更動及其變動意涵。

其次,關乎到「十大癌症死因」排序部分,惡性腫瘤的癌症已經連續42年都是蟬聯首位,每四人死亡,就有一人是死於癌症,並且加快的癌症死亡時鐘,則是每9分53秒就有1人罹癌死亡,相較於2022年的10分07秒,業已快轉了14秒,至於,十大癌症死因分別為氣管支氣管和肺癌、肝和肝內膽管癌、結腸直腸和肛門癌、女性乳癌、前列腺(攝護腺)癌、口腔癌、胰臟癌、胃癌、食道癌、卵巢癌,換言之,肺癌成為近年來的癌王,此外,前列腺癌、胰臟癌與卵巢癌係為近10年上升的3種癌類,順位下降者則有口腔癌與胃癌的2種癌類,顯然,從十大死因到十大癌症死因、從先天的基因到後天的環境、從病因到死因、從個人歸因到外在系統歸因、從性別到年齡之於死因或癌症死因、從單一變項到交叉分析的死因或癌症死因、從事前健康自主管理到事後罹病治療,以迄於從公共衛生到流行病學、皆是要有通盤性、結構性以及整全多層性的檢討事宜。

最後,並沒有擠入2023年國人十大死因的自殺事件,在2023年的該項死因統計,自殺死亡人數也高達有3,898人,同時創下了近14年的新高,至於,扣緊年齡別而來的自殺死亡分析,以往被視為高風險族群的65歲以上長者,卻反而是所有族群中唯一下降的年齡層,相形之下的其他族群自殺狀況則是已經回復到新冠疫情水準,這其中又以三明治世代的中壯年最讓人擔憂,顯然,從自殺念頭到自殺死亡的自殺事件演變、從自殺歸因到自殺結果的自殺事件歷程、從特定的單一年齡到跨世代全年齡的自殺事件境遇、從三明治世代到熱壓三明治世代、從成年人多重角色壓力到青少次文化身心霸凌、從事前處制到事發的處治以迄於事後的處遇,自殺議題就有如十大死因或十大癌症死因般,業已成為一項隱含集體意涵的整體性社會事實(holistic social fact),背後所糾結的社會力(social forces),實有進一步解讀、詮釋之必要。

總之,從十大死因、十大癌症死到自殺死亡的延伸性思考,直指出來的是如何從表象死亡人數的背後,以進行死因的深究論述,這也已經不再只是限縮於單一、特定、突發與切割的個體範疇,而是要有加以放大於集體甚或整體範疇的關照視野,從而找出扣緊「個體—制度—大環境」而來的結構性解析對策。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