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全球家暴人數劇增,據衛福部統計,即使疫情過後,家暴通報仍有增無減,目睹暴力的「目睹兒」亦同步上升,只是人數不斷增加,國內輔導目睹兒的開案件數,卻維持在每年一千五百多人次上下,遭詬病服務比率太低,且協助輔導目睹兒的大宗單位「學校」,毫無後續的追蹤機制,遭暴力創傷的兒少,恐因此被漏接。
據衛福部統計,成人家暴通報案件二○一九年為二萬六二五八件,至二○二三年為三萬五七九三件,增加超過九千五百多件,兒少保護社工開案服務的人次,平均為一千五百多人次,最高的服務量是在二○二一年有一六七四人次,多數案件由成人保護社工自行輔導,每年平均為八千三百多人次,其餘約有一萬五千多人次是轉介教育資源。
婦女救援基金會執行長杜瑛秋表示,兒少保護社工開案服務的對象,多是受到暴力波及的目睹兒少,沒有遭暴力直接影響的目睹兒少,由民間團體社工輔導,但因這類社工人力與公部門社工相比,數量較少,服務量能相對有限。
立法委員林月琴表示,目前衛福部把七歲以上目睹兒少交由教育單位處理,但實際上如何介入關懷,缺乏追蹤管理機制,例如應由導師關心學生,還是由輔導室輔導,應要有明確規範且需監管,「否則單位之間彼此都覺得對方有做,但實際上誰也沒做。」
杜瑛秋說,面對目睹兒輔導,多數是由成人保護社工自行處理,但成人保護社工既要處理父母家暴,還得兼顧目睹兒少輔導,實際執行社工會有些辛苦,服務的深度也將受限。她也提及,如果目睹兒的輔導不是由兒少保護社工協助,大多是交由學校輔導單位,還會出現寒暑假的服務空窗期。
衛福部官員表示,近年目睹兒少人數上升,主因是親密關係暴力人數增加,目睹兒少依社工評估,可轉介至教育單位輔導,主因是孩子待在學校時間長,在各網絡單位專業能力相當的情況下,在服務提供上應該以「近便性」為主要考量;至於寒暑假的服務空窗期,地方社福單位如社福中心、家防中心等,均有提供相關團體輔導課程,藉由讀書會、電影會等方式,協助目睹兒少處理社會心理適應問題。(時事新聞來源:聯合新聞網,2024.06.14)

家暴案件的增加及目睹兒數量的上升,反映了家庭暴力的嚴重性及其對兒少造成的深遠影響,即便疫情結束,家暴通報數量依然居高不下,顯示出家庭內部矛盾與壓力並未因社會恢復常態而減少。這些目睹兒不僅承受著心理上的創傷,還可能面臨成長過程中的各種問題,如情緒不穩、學習困難及人際關係問題等。其次,文章提到的目睹兒輔導服務比率低以及學校缺乏追蹤機制的問題,突顯了現行輔導體系的不足。目睹兒的輔導應該是長期且持續的,單靠民間團體和學校的輔導,顯然難以應對大量需求,尤其是當學校在寒暑假無法提供輔導服務時,這些孩子的支持系統會出現空窗期,可能進一步加重其心理負擔。
但杜瑛秋提到的成人保護社工工作負荷重,無法兼顧目睹兒輔導的問題,也讓我感受到社工體系需要更多的資源和支持。社工在面對多重任務時,服務質量難免受影響,這對需要深入輔導的目睹兒來說,是一種遺憾。
立法委員林月琴指出的教育單位介入不足,缺乏明確的規範和監管,導致輔導服務的落實不到位,這更是令人擔憂。教育單位本應是學生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支持系統之一,若不能充分發揮作用,這些目睹兒可能會失去重要的心理支撐。
綜述以上觀點,解決家暴和目睹兒輔導問題需要從政策制定、資源投入和體系建設三方面入手。首先,政府應制定更為詳細和具體的輔導政策,明確各部門的職責和合作方式,確保每一個目睹兒都能得到及時和有效的輔導。其次,增加對社工系統的資源投入,包括人力和經費,以減輕社工的工作壓力,提升服務質量。最後,建立健全的追蹤機制,確保輔導服務的連續性,特別是在寒暑假期間,避免出現服務空窗期。
家庭暴力及其帶來的社會問題,不僅需要個人和家庭的努力,更需要全社會的關注和支持。只有通過多方協力,才能為這些受害者提供一個更安全、更健康的成長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