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來自於2023年第32週的內政統計通報,這也讓前年(2022年)的人口整體圖像描繪,實有其進一步廓清之處。
誠然,國民平均餘命乃是被列為用以衡量一個國家之基本健康評估、整體社會經濟福祉及其國家競爭力評比的一項重要統計指標,對此,內政部就其全國、各直轄市、縣市(不含金門縣、連江縣)等資料,並且按全體、男性、女性等分類,據以編算得出2022年的簡易生命表,至於,相與關聯的輪廓勾勒,包括:首先,在死亡概況部分,受到COVID-19疫情以及人口老化的雙重影響,2022年之際,全國的死亡人數為20萬8,129人,相較於2021年一舉增加有2萬3,672人,這其中又以65歲以上死亡人數有15萬8,737人(占76.27%)為其大宗,一方面,固然是因為年歲已高的年邁生理因素,致使染疫或罹病的偏高致死機率,這已然是一項預期之中的發展性後果,但是,從65歲而來之不同年齡層的衰弱情形及其從預防醫學到疾病治療的個別性差異,直指出來的乃是,此一死亡人數的表象背後,實有待進一步的廓清。
連帶而來的是,也因為死亡人數增加以及標準化死亡率上升,造成國人兩性平均壽命的明顯下降,特別是2022年之際國人的平均壽命為79.84歲,對照於2021年的80.86歲已然減少1.02歲,至於,扣緊性別變項而來的交叉分析結果,2022年男性平均壽命為76.63歲,女性為83.28歲,男、女兩性的平均壽命相差6.65歲,顯然,單純兩性平均壽命的減少,實乃是糾結男女各自之個人內在歸因、生活環境之區域歸因及其疫情因子之於結構性歸因的多方拉扯,這部份可以從六個直轄市之於全體、男性以及女性的平均壽命,皆是呈現由北到南的遞減情形,以及非六都東部縣市的平均壽命依舊還是較西部各縣市為低等客觀事實,以一窺區域不均抑或資源配置的階層深化情事。
其次,在國際比較部分,與聯合國所公布最新全球平均壽命相比,台灣一地男性較全球男性多6.7歲,女性多8.6歲,這多少凸顯台灣兩性的平均壽命係遠高於全球平均水準的客觀事實,但是,相較於其他大國或先進國度,台灣正以高齡化、少子女化的加速惡化腳步,迎接所謂超高齡社會或人口赤字社會,遠地不說,擺置眼前的是擁有69.5萬戶之老人宅、75%獨居之老人宅、166.3萬戶之獨活女子宅,至於,與2015年相較,2023年15歲以下人口一下子少了39萬人,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則是大幅增加136萬人,工作人口更是消失有104萬人,難以想像這些人口圖像的不同變項數字,在未來日子的消長情形,又將會是如何的難堪與不堪?特別是相迎2025年的這一年,也是人口板塊錯位的關鍵年,除了台灣正式進入超高齡社會之林外,扶老比(工作年齡人口之於扶養老人比率)的板塊,瞬間壓倒扶幼比(工作年齡人口之於扶養幼兒比率),連帶而來的是,對接於2020年台灣人口所出現的『死亡交叉』,到了2029年最後一批戰後嬰兒潮(1964年出生者)已經達到法定年齡之際,屆時,大批湧現的高齡人口,照顧議題勢必成為一項無可推諉的重中之重。
總之,冰冷變遷數字的人口圖像,實有其需要對於『照顧社會』的加溫取暖,這也讓長期照顧議題已然成為一項迫在眉睫的國家安全發展危機,而不能小覷、漠視之。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