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因為職責所在,出席這一場特殊需求兒少團體家庭聯繫會議,這也使得相與衍生的社會福利想像和社會工作覺察,實有多重論述之必要。

誠然,為了使照顧服務更趨向精緻化與專業化,並發展多樣性的照顧服務模式,中央主管機關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早於2015年起規畫並推動第二期的〈特殊兒童及少年團體家庭實驗計畫〉,從而提供以社區為基礎的小規模安置服務,這其中也將特殊需求滿足的年齡一舉下降至學齡前的嬰幼兒,如此一來,以發展遲緩兒為主的早療團家,如何掌握早期療育之於黃金時期的特殊需求滿足,這也讓該項家外性質、短中期性質以及保護與替代性質的早療團家,如何找出適宜的運作型態,那麼,包括體制分析、權控分析、操作規則分析,便有復歸於制度分析的相關提問,這是因為:首先,以四名為限的早療團家,兼備迷你、微型、機動等等不具經濟範疇的運作規模,特別是四名學齡前幼童的背後,實則糾結的是四個遲緩家庭、四名兒保社工以及四位保育人員的糾結拉扯互動,連帶地,
扣緊「特殊需求—特殊需求兒少—團體家庭—特殊需求兒少團體家庭」的關懷旨趣,這也點明出來:對於早療團家穩健運作的機制設計命題,實有必要去正視早期療育的特殊需求,這部分已然是超出團家裏社工員、保育人員等編制人員的知能素養。

冀此,包括保育、社工、療育、特教等等從團家之內到之外的資源連結機制,這將會是早療團家運作良窳的關鍵所在,至於,從出生到未滿六歲之於不同年齡層的特殊需求滿足,這也使得從「就醫」的療育到「就學」的融合,以迄於遲緩兒下一站幸福出路的返家或收出養,直指出來該項的早療團家服務,要如何從遲緩兒的IEP、ISP、ITP,以延展至遲緩家庭的IFSP而來的改變情形,也就是說,包括物理治療、職能治療、語言治療等遲緩兒領域及其效能訓練、維繫復能等家庭處遇,抑或是待出養的停親和等待收養之移親等等策進作為,又要如何得以有效捍衛『兒童最佳利益』(the best interest of child)的文明意旨。准此,藉由守護身心發展基模的關鍵蛻變成長(key milestone performance,簡稱KMP),以窺見該項目標管理的早療團家,實乃是從單一領域、多領域、跨領域到領域整合的照顧管理機制設計。

最後,包括從內部到外部、從垂直到水平的機轉設計,這也讓從「個體單位」之團家的社工、保育人員或市府的家防社工、兒少社工;「集體」之夥伴的市府社工、團家社工,以及網絡之社政、醫療、教育;抑或是「整體」之體制的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委外單位,點明出來一年多的早療團家實作經驗,依舊還是處於試驗、摸索、紮根階段,更遑論於有待掀開檢視的該項『早療團家波潘朵拉寶盒』。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