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一則尋常的時事新聞報導,背後卻是隱藏著禮物關係內涵(gift relationship)之於當代台灣社會能否蛻變昇華的多重性思辨考察。

話說:彰化縣伸港鄉陳姓3姊弟遭到無照駕駛老翁開車撞飛,而出現性命安危的不幸遭遇,面對接踵而至的醫療、照護、復健等費用支出,再加上3姊弟本身乃是單親中低收入戶,進而引發媒體報導的愛心效應,對此,彰化縣府開設捐款專戶,並且成立信託專戶,以作為她們未來各項支出所需,顯然,愛心滿滿如當代的台灣社會,不惶多讓地以三天不到的時間裡,湧入超過千萬元善款,這也讓彰化縣政府停止受理捐款,以將公共資源進行最適配置,以此觀之,就其急難事件的停損設置來看,顯然,已經是達到從傳媒力量到愛心捐款的目標管理效益,只不過,擺盪於善款捐輸的『感動促銷』與機會教育的『素養行銷』,兩者之間的比例衡平,將會是據以檢視該項非對稱禮物關係及其制度性善行的切入取徑。

誠然,「傳媒報導—官能刺激—感動促銷—善款入帳」的募款手法,總是如法炮製於從人為到不可抗拒的各項急難事件或災難事故,此一屢試不爽的勸募結局,也讓公民社會忽略了要如何從個別性行善以進化到制度性善行,所應該兼具的文明化布建,相反地,逕自淪為單一、低端、零散、消耗、枝微末節般的殘補濟助模式,而非是生態環境、需求評估、資源盤點、處遇計畫的制度再分配濟助模式,就此而言,如何讓有迫切需求滿足的弱勢家戶,因為消極資格不符合抑或欠缺媒傳的發送力量,而不至於淪為難以仰望未來天光的「濟助難民」。

職是之故,如何將個別的單一事件,提升至集體意涵的整體社會事實關照,那麼,諸如從值得救濟到不值得救濟的道德倆判、從媒體效應到岌岌可危的殊異景況、從資格確認到福利身分的依法行政、從公共救助到民間協力的多元夥伴、從對於陌生他人的一時濟助到典章制度的規劃變革,直指出來:當前台灣的行善社會,多少還是限縮於人設包裝、傳媒力量、道德訴求的悲天憫人樣態,就此而言,要如何將曾經捐輸的一時激情,得以轉化成為常常久久的變革力道,乃是道為本的思索命題;連帶地,從官能刺激的感動行銷到層出不窮的雷同處境,從最終父母的國家責任到關懷倫理的資源配置、從信託專戶的專款專用到全人發展的照顧管理機制設計,以迄於從姊弟們的個人動力到貧困境遇之於家庭動力的結構性解套,以愛為名的行善能量,能否進化成為制度性善行的公共治理監督量能,這更是當代台灣地區禮物關係概念內涵之所以蛻變創新的考察重點。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