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一則慣例公布的人口統計數據,背後卻是有其嚴肅以對的深層思索。

來自於內政部戶政司所公布的2023年人口統計數據,顯示出來:去年(2023年)一年僅有13萬5571名嬰兒出生,再度創下了歷史的新低,只不過,整體人口數為2342萬442人,相較於前年(2022年)增加有15萬5802人,這也終止了自2020年以來的總人口負成長,如此一來,從自然增減到社會增減、從結婚率到離婚率、從出生到死亡、從遷出到移入、從生不如死到難以善終的人口輪廓,是要有就其不同的屬性特徵以進行整體圖像的爬梳、廓清。

誠然,該項扣緊自然與人為的推拉力量而來的人口輪廓圖貌,是要有與時俱變的分殊考察,遠地不說,僅就新生兒數量變化的觀察指標,其所直指的斷然不在於從四年前2020年的16.5萬名新生兒,減少至三年前2021年的15.4萬名新生兒和前年2022年的13.9萬名新生兒,以迄於去年2023年之於13.6萬名新生兒的一路下滑惡化趨勢,而是該項幼年人口之『少子女化』及其所印照『老年人口之高齡化』的倆相拉扯,早已讓台灣陷入難以自拔的生存窘境,畢竟,從越生越少到越活越久之於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的生活景象,不盡然不只是單純的出生或死亡的人口數量統計,便可以概括所有的人口變遷動態,而是有其復歸於扶幼比、扶老比、老化指數、扶養比所關涉第一代的就養、第二代的就業及其第三代的就學等等就緒工程的通盤性檢視。

冀此,在這裡的考察論述宜是要就其人口數量增減之「個別層次」、生存涵養條件之「制度」以及高齡少子化之「大環境」,據以思索相關的因應對策,遠地不說,如何破解當前『不生何須結婚—結婚何必非生—要生何苦拚男生』的新生世代認知基模,連帶地,『不婚—不生—不養—不畏懼離婚』的家庭變遷觀念及其『貧—病—老—障』的真實老後人生,所加乘於『政治難民—經濟難民—氣候難民—照顧難民』、『逆境童年—曝險少年—躺平世代—創傷婦女—媽的多元宇宙—中年流沙—下流老人』的現實棘手境遇,這也讓關乎到生產、生育、生存、生養、生活、生命、生機、生態、生殖與生死的概念內涵,已經不僅止於一字之差,而是就其一線之隔的背後,如何有其得以仰望未來天光的動機、動力和動能,無疑地,這會是新國家領導者所難以承受之輕,但是,道為根本之所在乃是要回歸於自我做主的人權模式,畢竟,發微於從出生而來的老化以迄於死去,您、我皆非是局外之人。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