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一項關於「二○二三退休力大調查」的相關結果,卻是顯露出來值得深究的變遷意涵。

根據國發會的推估指出,不到十年後的2032年,國人的平均餘命會達到83.14歲,2070年之際的兩性平均餘命,甚至於高達88.5歲,這使得存活百歲的超老人瑞,將是一項指日可待的生命預期,只不過,從可以存活多久的「平均餘命」到怡然自得的「健康壽命」,這兩者之間所逐漸被拉開、延長的殘酷事實,多少點明出來:我們還是過於將靜好的歲月,聚焦於生理範疇的歲數長短,致使忽略包括生理、心理、社交、經濟、認知、情緒抑或是信仰,彼此拉扯對於個人動力所可能產生的衝擊影響,如此一來,對於該項退休力調查結果的審視考察,就不僅止於特定的受訪族群、特別的單一年代,而是要如何復歸於時代變遷而來的自我覺察及其應有的社會性創新作為。

誠然,由財務、健康、社會連結、活躍好學以及自在獨立等等五種核心能力,所組成的該項退休準備指標評估,連續三年的平均退休準備分數都是處於不及格狀態,如此一來,一方面是有必要針對從全項總分到個別子項,進行整全多層的得分數字解讀,另一方面則是要如何將退休準備的範疇構面、項目指標,從近老或已老的切身相關人口,據以延展到跨世代的不同年齡層,而此一「退休世代學」的典範建構,實為檢視該起議題現象的真義所在,畢竟,從老化到退化的真實人生,所指涉的就不只是侷限於單純的勞動場域退下,而是整體的生命力有無欠缺積極布建,進而讓退卻、退縮、退步、退出、退休,成為生命中難以承受之重。冀此,在這裡的思辨真義,指陳出來:『退休力』的觀念素養,應該是一項跨世代、多面向以及深邃複雜的公民社會文明化指標,藉此回應於高齡少子女化大環境,所應該要有的制度變革和體制調整。

事實上,扣緊技術層次的實作運用,關於「老後準備不及格」的命題思考,也應該是要有究竟是不想面對的『不願』、難以面對的『不能』,抑或是無法面對的『不甘』等等多軌併行的應變對策,畢竟,面對到諸如經濟安全、身心適能、社會參與、生產老化以及減法照顧等不同內涵的退休準備指標評估,顯現於諸如以拖待變的鴕鳥心態、積蘊許久的糾結難題抑或結構性限制的困難重重,這也讓該項「退休力」的規劃布建,更需要類別範疇、分時近程以及跨代之間的通盤性檢討,如此一來,要如何強化「退休力」本身的認知觀念、外顯行徑,這部分的退休力素養蘊含,會是一項重要變革的社會人文工程。

總之,「退休力」的概念內涵,是有其主觀、客觀、物質、精神、應然、實然、生理、心理、個體、群我、職場、心境等等相互拉扯的演進歷程,只是,不應該也不會是一次到位的截然性切割,如此一來,從容之超前部署、從寬之及時調整、從減之分散風險以及從實之利益眾生的『容、寬、減、實』與『超、及、分、利』,乃為迎接『世代學』、『退休力』以及『老後人生』的根本心法。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