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共場所經歷教養衝突的家長,近七成希望旁人忽略哭鬧中的孩子,因家長面臨極大心理壓力時,可能做出錯誤判斷。專家建議民眾雖可關心,但千萬不要私自拍攝過程並上網公審,恐對孩子造成難以抹滅傷害。

兒盟「公共場合目睹大人打罵小孩經驗調查」也顯示,五成三家長希望旁人不要白眼或表情不耐煩,也有四成七受訪者盼旁人不要批判干涉管教的家長。

教養作家彭菊仙透露,她曾在住家中庭目睹一位母親怒吼就讀國小低年級的孩子,眼見媽媽愈罵愈生氣,彭菊仙擔心孩子的自尊心會被毀掉,便先把孩子帶到一旁,告訴孩子「我明白你很難過與生氣」,接著走到媽媽身邊說,「你辛苦了,你一定有你的苦衷和理由」。

這位母親一聽便大哭,原來她過著丈夫不理家庭的「偽單親」生活,一人打拚很辛苦,因此把情緒發洩在孩子身上,後來就哭著跟孩子道歉。

彭菊仙提醒,家長打罵小孩可能有其隱情和苦衷,但網路時代流行「路見不平、PO上網公審」,往往還沒了解事件脈絡時,反而帶風向將家長「往死裡打」,不僅對大人不公平,小孩受虐影像在網路轉傳,對成長過程也有影響。

馬偕醫院兒童青少年心智科資深主治醫師臧汝芬表示,家長情緒不穩時,不建議旁人介入或評論,恐怕會引起更多暴力情緒;若家長真動手打小孩,建議直接通報一一三家暴專線,或是報警。

三軍總醫院研究副院長葉啟斌則提出「了解情況、視狀況處置、必要時離開現場」三大解方。先理解孩子吵鬧背後原因,評估自身是否能協助;若孩子受挫能力較低,處於過度反應,應先觀察父母是否也有類似體質,一旦受到言語刺激,可能引起更多情緒反應,建議先離開現場。(時事新聞來源:聯合新聞網,2023.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