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螞蟻效應(Lazy Ant Effect)
日本北海道大學進化生物研究小組對三個分別由30只螞蟻所組成的黑蟻群活動進行觀察,結果發現到,大部分螞蟻都很勤快尋找、搬運食物,只有少數的螞蟻整日無所事事、東張西望,他們把這部分螞蟻叫做“懶螞蟻”。
有趣的是,當生物學家在這些“懶螞蟻”身上做上標記,並且斷絕蟻群的食物來源時,那些平時工作很勤快的螞蟻表現得一籌莫展,而“懶螞蟻”們則“挺身而出”,帶領眾螞蟻向它們早已偵察到的新食物來源轉移。
原來,“懶螞蟻”把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偵察”和“研究”上,它們能觀察到組織的薄弱之處,同時,保持對新的食物來源的探索狀態,從而保證群體不斷可以得到新的食物來源,這就是所謂懶於雜務,才能勤於動腦的“懶螞蟻效應”。
以此觀之,在蟻群中,“懶螞蟻”更形重要,至於,在企業中,能夠注意觀察市場、研究市場、分析市場、把握市場的人,也更為重要。
對此,亞歷桑納大學的昆蟲學者 Daniel Charbonneau在2015年發現:即便螞蟻的社會看起來勤奮又繁忙,但是,這當中還是大約40%其實是不活躍的,他進一步確定這些「懶惰蟻」(lazy ants)的存在原因,換言之,有些螞蟻就是比較「擅長」當個懶鬼,至於,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這種明顯不公平的現象,科學家卻未有定論。
在最近的實驗中,Charbonneau 終於找到了這些不作為的螞蟻們存在的意義,之所以能夠解開這個謎題,還得謝謝世上最小的「蟻體彩繪」,在螞蟻得頭上、胸口和腹部分別點上顏料,這些彩色點點的組合讓我們得以分辨每個個體,以方便我們在錄影中追蹤牠們,實驗團隊將這種標示系統運用在20個切胸蟻的蟻巢中,這些螞蟻來自亞歷桑納的聖卡特琳娜山脈(Santa Catalin Mountains)。
運用繽紛的色彩,研究團隊找到了蟻巢中最活躍/最不活躍的螞蟻,在一連串的實驗中,研究者分別將最活躍/最不活躍的螞蟻移出蟻窩,而後他們發現這些「懶惰蟻」存在目的乃是:他們是儲備勞動力,只有在最需要時才會上場發揮作用。
延伸性思考:考核標準、核心、分層、素質
資料來源:
“40% of Worker Ants Are Actually Lazy Slackers, But They Have Their Reasons” By Peter Dockrill sciencealert [16 SEP 2017]泛科學
百科知識網、百度百科、MBA小知識lib、經理人、遠見雜誌、泛科學、百科知識中網、商周、奈普敦智慧平台
(本則晴天小百科係由廖佳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