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時序來到2023年的第三季的季末,這使得相迎於2024年之人口結構組成的變遷意涵,便有值得深究之處,特別是回應於戰後嬰兒潮所帶來的諸多衝擊影響。

藉由以下幾項的觀測指標,據以舖陳當代台灣地區的人口圖像,這其中包括:

(一)2020年台灣社會的常住人口結構,這其中0-14歲年齡組有291.4萬人、15-64歲年齡組有1654.7萬人以及65歲以上年齡組有367.1萬人,雖然只是單一年度別的人口結構,但是,映照於官方所辦理第七次普查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那麼,15-64歲歸類為工作年齡的人口數量,則是首次出現歷次普查的負成長,一舉減少16.9萬人,此外,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人口統計中的出生人數為16萬5249人,業創下歷年以來的新低,死亡人數為17萬3156人,死亡人數則是已經超過出生人數,人口首度出現負成長趨向。

(二)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數7%稱之為「高齡化社會」(aging society)(1993年達致)、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數14%稱之「高齡社會」(aged society)(2018年3月達標),以及預計2026年之際,台灣地區將會邁入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數20%的所謂「超高齡社會」(super aged society),顯然,關注點就不全然只是聚焦在從高齡化社會、高齡社會到超高齡社會之跨門檻的年度本身,而是此一加惡的速度,已然是讓台灣社會處於快速失控的棘手狀態。

(三)扣緊「平均壽命」的觀察面向,以直轄市而言,2022年國人平均壽命呈現出來自北而南的遞減情形,這其中又以臺北市83.75歲最高,其餘依序為新北市、桃園市、臺中市、臺南市及高雄市,而男、女性平均壽命均以臺北市最高,至於,就各個縣市的平均壽命而言,2022年係以新竹市81.72歲最高,臺東縣76.46歲最低,連帶地,東部縣市的平均壽命也較西部縣市為低,臺東縣、花蓮縣相較於全體國民平均壽命,分別差距分別為3.38歲、2.26歲,由此可見,平均壽命差距背後所直指的整體資源配置的不均及其階層深化現象。

(四)藉由平均壽命扣抵健康餘命而來的「不健康餘命」指標,2019年為8.47年、2020年為8.04年以及2021年約為7.56年,以此觀之,不健康餘命的數字越高,國家和社會付出的醫療和照顧成本,也就越為可觀,如此一來,扣緊全人發展、生活環境、健照素養、適能貧窮、醫護權控、社會斷鏈、存在孤獨的命題意旨,便有其嚴肅思辨之必要。

(五)2023年6月的統計資料顯示65歲以上人口與14歲以下之比的「老化指數」為149.05%,65歲以上人口與15~64歲工作年齡人口之比的「扶老比」為25.58%、0~14歲人口與15~64歲工作年齡人口之比的「扶幼比」為17.16%,以及0~14歲人口加上65歲以上人口占15~64歲工作年齡人口之比的「扶養比」為42.74%,此外,全台的老化指數為144.93,最高的是嘉義縣252.45,其次是基隆市196.12,六都最高的是台北166.10、最低的是桃園101.89,至於,低於100的縣市,包括有新竹市87.03、新竹縣86.71,新竹縣、市也是全台灣地區幼年人口多於老年人口的唯二縣市。此外,全台扶養比為42.21,扶養比最高的是台北50.35,次之雲林縣44.31,扶老比最高的是台北31.43,其次嘉義縣31.12,扶幼比最高的是新竹市23.38,其次新竹縣22.27。(內政部戶政司統計,2022年)冀此,包括老化指數、扶老比、扶幼比與扶養比等各項人口圖像指標,除了自然性增減外,亦有其社會性增減而來之區位發展的通盤性檢討。

(六)環視1946-1964年所謂「戰後嬰兒潮」的特定世代考察,那麼,第一批法定退休的戰後嬰兒潮族群,目前已經是處於屆滿78歲並逼近於80歲的所謂的「中老期」(middle-old),連帶而來的是,最後一批待退的戰後嬰兒潮族群,則是正式邁入60歲大關且迎接於的「初老期」(young old)。冀此,從1946到1964年戰後嬰兒潮世代,相較於2011年第一批「法定退休」的人口族群到2029年之最後一批的法定退休世代,看得到得是近20年的戰後嬰兒潮年歲期間,特別是這一大群屆滿65歲之強制離退的法定退休人口,平均約莫每年會有40萬上下之『離退』的法定退休人口,相較於數量不足之『待進』的法定工作人口,此一『應該要強制65歲退休』以及『15歲以上非強制進入職場』的兩難拉鋸,更是讓戰後嬰兒潮之於集體退休的議題現象,顯得錯綜、複雜、深邃、多重。

准此,當戰後嬰兒潮的人口世代逐漸接棒成為老年人口的主要族群,那麼,不同於「前—戰後嬰兒潮」的這一群「戰後嬰兒潮」老邁人口,此一糾結老人之個人動力、家庭動力、團體動力、區位動力抑或是政經社文的系統動力,指陳出來:不能再將戰後嬰兒潮的退休人口世代,直接等同於過往的長者老人,而是要有不同時代背景與環境脈絡所關涉到『戰後嬰兒潮老人學』的典範建構。

總之,戰後嬰兒潮世代的認知意象、真實圖像和未來想像,是要有急起直追的積極性作為。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