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一起關於原民行政的策進作為,背後實則有其復歸於「個體—制度—大環境」的綜融性考察。
話說:自2016年起設置有所謂的原民文健站,而截至去年(2022年)為止,增至到480多個,今年預計再核定22個新的文健站,屆時,全國各地將會有高達503個文健站,預估每日將可以提供照顧服務原民長者近 1萬5600人,藉由對於到文健站長者所進行之生理量測、延緩失能活動、電話問安、營養餐食等綜合性服務,全體原民平均餘命也從2016年的71.92歲,成長至2021年的73.92歲,一舉增加2歲,顯然,該項文健站的策進作為,業已達致到所設定服務績效的目標管理,如此一來,相與衍生出來的議題旨趣,便有進一步的深究之處,這是因為:首先,何以會將全體原民平均餘命的增加,訴諸於文健站措施的單一變異因素,對此,所關涉到的其他構造因素,還是有待進行結構性環境的通盤考察,更遑論於屆齡55歲之於法定原民老人而來的分齡死亡率及其相關的死因,均有待詳實的資料勘查,如此一來,來自於整體原民或分齡原民的人口及健康圖像,是有必要進行定期的大數據深度分析。
事實上,映照於2023年6月底臺灣人口的官方統計指標,像是全體總人口為23,373,283人、0-14歲的幼年人口有2,816,447(12.06%)、15-64歲的工作人口有16,372,843(70.13%)、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有4,158,084(17.81%)、性別比為97.61%、扶養比為42.60%、扶幼比為17.20%、扶老比為25.40%、老化指數為147.64%、戶人口量為2.5547人/戶、人口密度為645.01(人/km2)等等高齡社會的基本輪廓,那麼,涵蓋16種不同文化屬性的原住民族,要如何就其分族群、分區域、分年齡層、分狀況類別,以建置相與關聯的生活景像及其需求評估而來的照顧管理機制,就此而言,一舉增加2歲的全體原民平均餘命,該項簡易生命表的背後,實則直指的乃是更多有待奮進的變革措施,遠地不說,2021年全國平均壽命,以不同的縣市別來分,最高的是台北市84.1歲,相較於最低的台東縣76.6歲,高低的兩個縣市之間相差有7.5歲,如此一來,慶幸2021年整體原民均命73.92歲的同時,城鄉而來的資源配置落差與階層深化,這才是對於該起議題現象的針砭所在,況且還有現行以55歲為其原民老人作為法定年齡為準的商榷之處。
總之,從該項文健站拓展布點的政績宣達,自當是有某種福利服務的輸送之效,但是,從文健站到其他因素的提高平均餘命最大變異、從整體原民到不同原住民族或不同年齡組的均命落差、從女性原民到男性原民的老人圖像、從平均餘命到健康餘命、從需求滿足到風險規避、從全體老人到原民長者的平均餘命差距、從都會原民到偏鄉原民,以迄於從55歲的原民老人界定以延展至合理的原民老人法定年齡及其相關配套措施,是有對於原民權益保障與福利促進的再次檢視之必要。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