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抗理論(Reactance theory)

阻抗理論此一名詞係由心理學家理察·德里斯科爾於1972年的論文中首先提出,又稱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亞當與夏娃效應),乃是在莎士比亞的經典名劇《羅密歐與朱麗葉》中,由於家族因素使得相愛的兩人永遠無法獲得祝福,如果戀人們的父母對戀情干涉越多,雙方就會越珍惜彼此,反而容易使感情發展得更迅速。這種情形不僅發生在男女的愛情之間,也會發生在許多地方。對於越難獲得的事物,在人們的心目中地位越重要,價值也會越高。
事實上,您、我可能都曾有過這種經驗,當別人告訴我們最好不要做甚麼事時。你就特別想做。父母愈是要子女早些回家,子女可能愈晚回去,「禁書」往往是賣得最好的書。Brehm(1966)及Brehm與Brehm(1981)以阻抗理論來說明這種現象,他們指出人們不喜歡自己的自由受到限制,因此,當自由受到限制時,人們會有一種不愉快的感覺,而從事被限制的行為可以清除此種不舒服的感受。
研究者在大學的浴室前放置三種告示牌,其中一種上面寫著「任何情況下,絕對禁止在牆上書寫文字」,另一種則寫著「請不要在牆上寫字」。結果絕對禁止的牆上被畫了比較多的塗鴉,人們甚至會為了回復自由,而不按醫囑服藥。
您、我的成長經驗中,告訴未成年人不可以看限制級的電影,禁止騎機車,若果是從阻抗理論及社會現實來看,你覺得這類的廣告說服性會有效嗎?
資料來源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7%BD%97%E5%AF%86%E6%AC%A7%E4%B8%8E%E6%9C%B1%E4%B8%BD%E5%8F%B6%E6%95%88%E5%BA%94
陳皎眉、王叢桂、孫蒨如(2002),《社會心理學》
汪向東(2007),《關於心理學的100個故事》,宇河文化
延伸概念: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自由受限、限制
(本則小百科由廖佳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