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統計資料指出:國人的平均餘命業已從1995年全民健保開辦以來的74.95歲,成長至2021年的80.86歲,換言之,國人的整體存活歲數一舉增加近7年,不過,數據也顯示出來,高齡者臥床需仰賴他人照顧的所謂不健康餘命卻也長達近8年,如此一來,也讓關於從平均餘命到健康壽命一線之隔的若干考察,是有進一步深究之必要。

首先,不含金門縣、連江縣的2021年全台各縣市平均餘命,依序是台北市(84.17歲)、新竹市(81.90歲)、新北市(81.74歲)、桃園市(81.35歲)、台中市(81.13歲)、嘉義市(81.10歲)、新竹縣(80.92歲)、彰化縣(80.88歲)、澎湖縣(80.69歲)、台南市(80.55歲)、宜蘭縣(80.39歲)、基隆市(80.57歲)、高雄市(79.96歲)、苗栗縣(79.62歲)、嘉義縣(79.61歲)、南投縣(79.48歲)、雲林縣(79.34歲)、屏東市(78.06歲)、花蓮縣(78.04歲)以及台東縣(76.64歲),其所顯現出來的存活歲數趨向,不外乎是以中部作為切割的分水嶺,也就是說,從北部到台中市以及從台中市到南部的各個縣市,出現直直陡降的早死現象,如此一來,倒數三名的屏東、花蓮、台東,就其生活條件、生存憑藉、生命機轉所關乎到就業、勞動、醫療、環境等資源階層化或階層深化,上述平均餘命的縣市落差,實乃是一項預期中的發展後果。

事實上,從平均餘命到健康壽命的議題現象或命題意旨,關涉到乃是包括性別、家庭結構、社經水準之於己身的「個人動力」、就醫與就養之於生活的「區域動力」,以及公衛、疫情之於結構性環境的「系統動力」,藉此深究平均餘命背後的整體圖像和健康壽命所潛藏的貓膩之處,如此一來,除了從北部到南部、從西部到東部而來之區位之間的水平不平等外,亦隱含同一生活共同圈區域之內的垂直不平等,像是同屬於北部區域的台北市,何以會獨居鰲頭,相形之下的基隆一市,則是苟延殘存於有待基隆市的整體性翻轉,至於,共同生活圈的南部縣市,映照於遠遠落後的平均餘命,相與糾結的共業宿命,更是直指有待通盤檢視的結構性環境限制。

最後,2021年國人「不健康餘命」為7.56年,這是自2013年進入「八」字頭的8.24年之後,相隔近十年後,首次恢復到「七」字頭,但是,從健康到亞健康之存活歲數的生命演變歷程,到臥床重癱之照顧期間的生命最後一哩,該項健康壽命快速降至八年以下的客觀數字,究竟是醫療保健、公衛水準所致,還是疫情期間防疫措施有功所被覆蓋的超額死亡黑數,這部分有待實證調查資料的進一步廓清,如此一來,劍及履及之所在乃是:思索如何從疾病治療的預防醫學、從醫療處遇到社會處方簽,以迄於從成功老化之於『老得慢、病得輕、死得快』到成功老化之於『老得快、病得重、死得慢』,藉此反思將存活一事的重責大任,復歸於掌握在自己手上的人權模式。

總之,當長期照顧早已被列為「生、老、病、死」而來之第五大人生重要的特定事故,那麼,關於從平均餘命到不健康壽命一線之隔的若干考察,乃是一項極為嚴肅且嚴重的變遷課題,而不容小覷看待。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