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天開完刀,隔天出院,沒處可去,只能回到台北車站大廳,穿著格子襯衫、六、七十歲男性無家者依靠牆角,摀著肚子,低聲哀鳴著;在社會局社區派工的引領下,「街頭家醫」亞東醫院急診科主治醫師傅奕愷及其團隊找到他,幫忙清潔消毒傷口,社工則拿著處方箋,隔天至藥局請領抗生素。

行政院統計,二○二一年全國列冊無家者二九一○人,其中七一十人列冊於台北市,主要聚集於萬華和台北車站,思安慈善服務協會去年九月開始,針對台北車站周邊二百多名無家者,展開全國首見「街頭家醫」計畫,結合北市社會局、急診及精神科醫師、護理師,固定在北車周邊巡診,提供醫療協助。

「有時候前一天晚上才看過的人,隔天就走了,這對社工來說,是非常大的痛。」思安創辦人表示,無家者與醫療機構之間彷彿有一道隱形障礙,除非痛到無法忍受,否則不會主動就醫,而社工缺乏醫療專業,遇到不幸個案,總是自責。為了讓無家者也有「厝邊好醫師」,去年九月起推動「街頭家醫」計畫。
大部分醫師對無家者難免有刻板印象,不願擔任「街頭家醫」,在萬華社福中心社工努力下,找到傅奕愷以及一位新店慈濟醫院急診科醫師黃聖揚。傅奕愷表示,一般人都覺得無家者自理能力差、好吃懶做、不好相處,但不少門急診病人也是如此,卻不會像無家者一樣被放大檢視、貼上標籤。

這半年多來,傅奕愷結束醫院工作後,傍晚就與健檢中心護理師亮亮(化名)趕至台北車站,匆匆地吃完三明治,換上墨綠色急診制服,拉著裝滿耗材和簡易醫材的小拖車,在社工陪同下,來到台北車站,光是巡一趟北車大廳及周圍,就得走上三小時,回到辦公室後又花了一小時開立處方箋,但他卻甘之如飴,只為了給無家者沒有刻板印象的醫療服務。

在與該名剛開完刀的無家者互動時,傅奕愷蹲著,以頭燈仔細檢視其傷口,在護理師協助下,清潔消毒縫線傷口,並提醒老先生注意縫線附近皮膚變化,如果發燒不適,立即與社工聯繫;至於藥物,則由社工馬春蘭拿著處方箋,隔天至藥局領抗生素,再拿給患者老先生服用。

「有別於到醫院就醫,街頭家醫帶給無家者一份獨特的力量。」創辦人說,街頭家醫看診時與無家者平視對談,讓無家者感受到「有人關心我、願意照顧我」,「我是有價值的、我也要讓自己更好。」這就是服務方案終極目標。(時事新聞來源:聯合新聞網,2023.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