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回應於快速社會變遷所增生出來對於家外安置需求的迫切孔急,這使得長久以來且尾大不掉的寄養家庭機制設計及其各種制度失靈情形,自當是要有邁向更為文明化的寄養服務新猷挺進,如此一來,從台北市寄養服務出發的相關意旨思考,便有其嚴肅以對之必要。

首先,攸關到寄養服務的基本概念廓清,誠屬必要,這也直指出來當前的寄養運作困境,何嘗不是來自偏頗的認知基模,及其所招致某種預期之中的發展後果,比如:誤把寄養服務視為某種對價關係的酬賞行徑,如此一來,祭之於或覬覦於提高所謂的安置費用,已然模糊了寄養服務實乃是某種奉獻付出的愛心作為,這也讓起心動念來扮演寄家、寄爸、寄媽的該項自願服務,無形之中,產生量質俱變的扭曲效應;連帶地,扣緊調高安置費用的保健因子,除了對賭於更為脆弱的人性誘因外,欠缺寄養服務的素養底蘊,更是讓該項的發心作為,缺少所應該要被墊基的激勵因子。准此,對於當前供需兩造之於失調、失序和失控的寄養服務業務,針砭之道應該是要去思索寄養服務的供需媒合及其服務效能的背後,究竟糾結那些有待釐清的文化認知基模。

其次,作為兒少福利服務一環的寄養服務,就其性質、本性和體質,均有其通盤檢視之必要,畢竟,隸屬於補充和保護性質的寄養服務,是要有如何得以順利返回原生家庭或是啟動下一站幸福的出收養機制設計,如此一來,思辨之所在除卻是對於寄養服務之於生態環境、問題需求、資源盤點和制度調整,要有因地制宜的權變措施外,何處是兒少之家的最佳利益旨趣(the best interest),這才是念茲在茲之關鍵,以此觀之,何以需要付諸於緊短或中長期的家外安置對策?特別是對於原生家庭所關乎到高風險、高負荷、脆弱因子或危機事件等等的事前介入或事後停損,又有無從社政到其他跨局處、從個案工作到照顧管理、從家庭照顧作為到照顧家庭政策的綜融性思考。

再則,環視寄養服務的運作體質,那麼,試圖將家父母的年齡下降或是去學歷化的變通措施,當只是淪為技為末的短期效應,也就是說,被凸顯的是急於解決寄養服務的供給量不足,進而忽略了寄養業務是要有回應於寄養事由及其各項歸因而來的寄養知能,特別是當寄養服務不單單只是遮風避雨、安全無虞的類原生家庭,而是有其從寄養兒少的個人動力到親生父母的家庭動力,乃甚至於充斥著生活環境的社會動力的深邃複雜性,如此一來,所謂的寄養家庭服務,就不再是悲天憫人的道德性指稱,便可一手托天於寄養工作的一肩挑起。冀此,如何正視寄養服務已然不只是奉獻付出的個別行止,而是有其從生活照顧到身心守護抑或介入療育等等的系統性整合,就此而言,寄養服務的運作單位,是否還是要以涵蓋單親、雙親和專業等等「寄養家庭」為主、為先和為要,這部分之於寄養服務的解構、重構和新構,實屬必要,特別是流為包括寄養家庭之資格條件、招募評估、審查機制、在職訓練、運作規範、督導查核、安置費用、專業津貼等等的權控關係氛圍。

最後,當寄養業務被視為某種績效管理的社福考核指標之際,要如何超乎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之類的救急措施,那麼,扣緊寄養服務的時空脈絡,包括從原生家庭到寄養家庭、從寄家父母的年齡多寡到學歷高低、從寄養家庭動力到寄養兒少動力、從寄養歷程到後追機制,以迄於從需求評估到過程評估、結果評估的效益評估等等寄養服務的整體圖像為何?顯然,欠缺資料勘查的大數據分析和深度爬梳的質性探究,當前對於寄養服務運作失靈的因應措施,當只是停留於自我摸索的急病投藥,如此一來,從圖像到想像以迄於亂象,這又豈是一線之隔的錯置就可以了得。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