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每年一度的四月四日兒童佳節,在諸多應景性質的通過性慶祝活動當中,來自於官方的一項統計數據,背後卻有其足堪玩味的深究之處。

根據主管機關衛生福利部的統計資料顯示,我國兒少虐待案件業已出現逐年增加的惡化趨勢,單就去年(2022年)這一整年下來,所處理的兒少保護案件,便高達有4萬6859件,並且成為近四年以來的新高,此一逐年增加的發展趨向,究竟是要歸因於政府所高調推動的社會安全網成效之故,抑或是要彰顯民智已開之於通報觀念的文明化意涵,只不過,一項不爭的事實,便是人數漸次湧現的諸多兒虐案件,這又何嘗不是直指相應於社會變遷所衍生出來的各項人身需求及其尚未有所調整的相關制度設計,致使,該項人數增加的兒虐情事,應該是一種對於當代社會的文明反諷和直指國家機器運作失能之相關詰問,如此一來,兒虐案件數量的增生,更是要有扣緊「兒少與父母個體—照顧家庭的協力制度設計—少子女化大環境的全面性衝擊影響」之綜融性思辨。

誠然,就其該項不斷增加的兒虐案件,背後所糾結的乃是一項隱含集體意義的整體性社會事實(holistic social fact),如此一來,理當去思考的是,要如何綜融從規範性層次到工具性範疇以及從戰略層級到戰術操作,以進行整全多層的多方布局,就此而言,兒虐情事所顯露出來的歸因事由和結構性解套措施,自當有其從實際通報的被納管保護兒少到潛在風險之虞的兒保通報黑數;從身體上的不法侵害到精神上的不法侵害;從父母家庭的不當對待到老師成人的機構不當對待;從高負荷或失功能和高危機的家庭會傷人,到親職角色扮演缺失之於天下有不是的父母親人;從包括生理、心理、認知等兒少個人動力到社會、經濟、文化等父母家庭動力;從兒少遭遇不當對待所採取問題解決導向或任務中心取向的切割式處理,到生態系統觀點的通盤性解套抑或停留在結構性擺爛的只是不斷有創新措施;從對於父母的個別強制性親職教育到兒虐家庭歸因的整體處遇;從啟動家外緊短安置到有家歸不得的何處是兒家;從依法行政辦理的『法—社會』到民俗民德的『社會—法』,以迄於從西方文明的《兒童權利公約》到東方靈魂的《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這也凸顯出來台灣一地的兒少保護工作,就不單只是訴諸於人流、金流、物流之類所建構社會安全網的巨靈怪獸,而是要如何進行解構、重構和新構的體制變革工程。

總之,相迎於兒童佳節而來之於兒童保護案不斷增加的各種延伸性思考,這早已經是陳腔濫調之類的相關諍言,因此,要如何面對國家機器業已失能、失靈和失效的自我感覺良好,這才是公民社會應有的兒保素養反思,否則,層出不窮的兒保人倫悲劇,當只會不斷成為一般民眾觸目驚人且匪夷所思的文明反諷,以及一線社工陷入束手無措且疲於奔命的共業迴圈。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