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兒童節,兒童理應受到愛護,但根據衛福部統計,我國兒虐案件逐年增加,衛福部去年處理的兒少保護案件達4萬6859件,是4年來新高。專家分析指出,兒保案件增加,與民眾對兒虐的認知提升有關,另一原因則可能是受失業率衝擊。若要減少憾事發生,專家建議,仍須由提高就業率著手,同時也要提升親職教育,讓家長知道如何照顧、回應孩子的需要。

衛福部保護司副司長郭彩榕指出,衛福部2018年推動強化社會安全網政策後,將脆弱家庭、兒虐通報案件整合為兒少保護通報調查。衛福部在2019年處理兒少保護案件為3萬9009件,至2020年突破4萬件,去年更增至4萬6859件。

長庚醫院兒少保護中心主任葉國偉說,兒保案件的增加,並非社會風氣越來越糟,反而可能與民眾的認知提升有關;過去民眾不知道什麼是兒虐,也不知道有何管道可通報,當民眾越來越有概念後,潛藏的案例就會浮現。研究顯示,失業率也是兒虐的重要因素之一,疫情導致部分產業失業率高,可能衝擊家長的情緒,進而導致兒虐發生,葉國偉說,因無直接證據,只能說兩者有關聯。

一般人以為兒虐是指對兒童與少年身體與心理的傷害,葉國偉說,性虐待、精神虐待及疏忽也包括在內,例如用言語刺激孩子,或讓孩子吃不好、穿不好等,一些家長沒讓孩子打疫苗,以至於孩子感染重大疾病致死,也是疏忽的樣態之一。

東吳大學社工系教授洪惠芬指出,兒少受到的傷害與照護疏忽主要來自家庭和學校,但學校部分較少受重視,因為老師的管教方式一直缺乏有系統的檢視,政府需多加用心。

葉國偉則建議政府,要從改善失業率著手,兒虐議題不只是衛福部的事,應該跨部會思考如何增加就業。此外,政府也應改善大眾的認知,透過親職教育,讓家長知道如何照顧孩子,避免疏忽孩子的需要。

兒福聯盟執行長白麗芳表示,很多家庭的問題在於功能不健全,目前社福服務仍偏重經濟服務面,後續社福資源如何準確投入,才是撐起家庭的關鍵。(時事新聞來源:中時電子報,2023.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