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子化、都市化雙重夾擊,全國學生人數低於百人的「小」小學持續增加,已占幾近四成。「小」小學不僅學生缺乏同儕競爭力,老師也擔心會變成「超額」教師,甚至因此多為代理教師。學者說,很多小校也是「社區的心臟」,若學校因裁併校消失了,社區恐也將失去生機,認為混齡教育可作為「小」小學解方。
近年各縣市「小」小學持續傳出裁併校風聲,如彰化潭墘國小剩廿七人,校方日前召開公聽會思考廢校轉型可行性。根據教育部最新統計,全國二六六六所小學已有一○二五校學生數少於一百人、占所有小學三成八,其中有五一二所少於五十人,像澎湖縣虎井國小僅二名學生、全國最少,新北市貢寮區福連國小也僅七人。
走入偏鄉教學現場,往往一個年級僅一個班且不超過五位學生。有老師觀察,學生因缺乏同儕互動,經常覺得「學到這裡就好」,易失去競爭力。
而講台上的授課老師,不是擔心會被超額的正式教師,就是「一年換一任」的代理教師。各縣市因多在七、八月盤點各校「超額教師」,若學校今年沒學生、成不了班,就有正式教師須打包離開被迫轉調,以致有學校會「借」學生(躲過盤點後,開學再回原學籍就讀),已是教育界公開秘密,或乾脆只開代理教師職缺。
台中教育大學教育系教授陳延興說,「小」小學經營難題不僅只是師生,也攸關社區與在地資源。他借鏡奧地利經驗形容「每個學校都是社區的心臟」,若台灣不積極整合相關資源,不僅學生缺乏同儕互動,也無法為師資注入新活水,易成一灘死水。
政大教育系副教授鄭同僚說,台灣仍把小校當成大校縮小版在經營,投注的學生單位成本遠高於都會區,「這是安樂死政策」,像是放任小校自己關門。他認為,混齡教育是解方之一,能有效提升運作效率,可惜目前政策未提供足夠誘因,例如提升教師待遇、提供專業師培等。
教育部說,因應小型學校發展需求,偏遠學校相關法規均列有混齡編班或混齡教學的法源依據,將持續輔導學校,並提供在職教師增能課程及師資培訓,促進學生群性發展,並擴展課堂討論空間及學習廣度。(時事新聞來源:聯合新聞網,2023.02.27)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