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雖然只是一則平面媒體的縱貫性調查,但是,背後所實有的變遷意涵,是有其嚴肅看待之必要。

首先,根據連續三年的該項退休力大調查,顯示出來:國人退休準備的平均分數雖然是稍有進步,不過,都還是處於不及格狀態,再加上經濟成長、通貨膨脹等等相關聯的疫情症候群,這也讓迎接老後人生的退休生活,更顯得困難重重,事實上,從『前疫情』到『後疫情』而來衝擊影響之廣且深、之大且鉅,已經是超出想像中的複雜,如此一來,藉由疫情期間的獨處、獨居或獨留,這也讓未來退休之後的生活圖像,多些提前體驗的真實驚豔,這其中包括有身心健康、自我概念、個人效能、家庭支持、社會資本、數位能力、經濟安全、資源連結以迄於安身立命的自處之道,都會因為疫情變數而需要直球對決於各種料想不到的可能拉扯。

准此,在這裡的考察真義,除卻是對於包括疫情居隔或退休獨居之於「一個人」打理一切生活事務,所關涉到工具範疇的各項配搭措施外,要如何因應於退休此一特定事件及其相與衍生的作息調性抑或老病死等等生命歷程,而有其包括觀念充權、社會教育、認知基模等等心靈結構的新構模塑,也就是說,對於退休力或是獨老生活的針砭論述,就不單單只是聚焦於退休族群個別差異的屬性境遇,而是須扣緊「個體—制度—大環境」的關照視角,藉此讓面對此一後高齡社會的人口變遷大環境,得以復歸於扶老、濟老、恤老或安老相關的制度規劃設計,從而保障長者的基本人身權益,而非只是訴求於包括個人移轉或是世代移轉等等老人己身的應變能力,就此而言,對於退休力的調查結果,顯現出來的乃是:從國人自身、國家機器到整體公民社會所亟為缺乏的人權素養,這其中包括有老化的觀念態度、迎老的照顧技巧以及與時俱變的安老知能。

其次,基於地緣關係而來的擴散模式,這也讓從下流老人、極限村落、無緣死、孤獨死、多死社會、火葬場難民到包括不婚、不生、離婚、喪偶等等映照於當前日本社會的『一人樣(hitorisama)』時代,同步乃甚至加惡於台灣地區,畢竟,鋪天蓋地而來的真實現況是:去年(2021年)之際,國內的單獨生活戶業已突破三百萬戶,占總人口的一成三,今年(2022年)第二季的老年人口住宅數高達有68萬多戶,至於,獨居戶更是從43萬多戶增為51.7萬多戶,而65以上獨居也成為一種主流的常態,占有七成六的比重,再加上隨其年齡所增加的喪偶比率,像是2021年65歲到69歲喪偶者有一成三,80歲到84歲則是達到近乎一半的比例(四成六);連帶地,隨其從未婚單身、獨居、離婚到喪偶等等跨人口族群的單身世代,這也讓所謂『一人樣』的時代趨勢,已經蛻變成為一項隱含集體意義的社會事實現象。

如此一來,相與關聯的命題意旨,宜有進行整全多層的必要性探究,這其中像是:不同屬性身分別的『一人樣』,是否有其從求同與存異的綜融性關照;是否有其從食、住、行的基本需求滿足到老、病、醫之特定風險規避的串聯性思考;是否有其從社會參與到健康促進,以至於從醫護照顧到社會處方的身心靈守候;以及是否有其扣緊老人的個人動力分析之生理退化、心理脆弱、社會孤立、經濟困頓、認知障礙、文化失調等等可能破綻及其相關聯的解套出口;以及是否有其從老後人生的老病死到第三人生之於全人發展的積極性布建。

總之,回應於從失親、失依、失禁、失能到失智的老化演進過程,那麼,糾結於退休力、一人樣及其老後生活圖像的相關思索,包括不同年齡層都應該要有的老化教育、近老或已老年齡層的老年教育,抑或是各個世代社會性相融的年老相處教育,都將會是當代台灣一地從超齡社會步入超高齡或後超高齡社會,一項有待變革的老後人生課題。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